大概一周以前,一支名為《杭州不僅是一首詩》的宣傳片在網上刷屏了。
6分鐘的片子,景色、人文以及杭州這座城市的活力都以最完美的比例呈現在眼前,堪稱每一幀都是如詩如畫的視覺盛宴。
這部片子的導演是程方,臨安人,成名作是G20宣傳片《杭州映像詩》,累計播放量突破一億次。兩年之後,他和他的團隊帶著新作重回大眾視野,繼續記錄杭州名片。
很多人看了片子,都被開頭陽光與水面映照成的一輪新月所吸引。這視角別出心裁,煞是好看,究竟是在哪拍的?
導演程方告訴我們,這獨特的一景,其實就取自曲院風荷的一眼橋洞。
曲院風荷,如其名所示,最出名的莫過於盛夏荷花一景。來這玩攝影的人,大多是為了拍荷花的。
每到六七月份荷花將將開放的時候,某種盛大隆重的場景開始在這裡上演:一群扛著長炮的老法師們一大清早就在迴廊邊一字排開,搶佔最好的角度,抓拍大同小異的照片。你要是個7點才趕到這裡的懶癌患者,估計連腳架都別想塞進去。
圖源網絡
程方是不屑這麼做的。
他來曲院風荷,就是為了迴廊盡頭的一眼橋洞。
這橋洞有多不起眼呢,大概就是你拿著程方拍的照片在曲院風荷一遍遍的走,估計也得花上大半天的時間才能辨別清楚,這究竟是哪座橋。
圖源 程方程曉
某天程方散步的時候正好逛到這裡,抬頭日觀天象,左右看了下橋洞的位置,心下一喜,搞不好這座橋洞和光一起,就能幻化出一種奇妙的反應。
他當即和興奮地拿起手機軟體開始測算太陽的角度,光點的位置,尋找最合適的時間給橋洞拍一張肖像照。
就這樣,這座身處西湖名勝區卻無人問津的不知名橋洞,終於迎來了它的第一個傾慕者。
作為嚴謹的技術控,程方和團隊夥伴們用軟體幾番測量後遺憾地發現,當前季節拍出來的照片遠遠還達不到他想要的效果。最好的時機是在盛夏,距離他發現這座橋洞的時間再過幾個月的光景。
為了拍這麼一張橋洞的圖片,還得等上幾個月嗎?反正耐著性子的程方選擇了繼續等下去。
盛夏,精密測算到當天日出日落太陽的時間與角度最合適後,開機,等待著陽光慢慢照下來,整個橋洞與水面、光照相連成一輪新月,大功告成。
這一刻,自然與藝術相交匯,融合成一曲華麗的舞章。
這個意外邂逅的鏡頭,就這樣被收錄進了宣傳片中作為開篇一景。而這彎曲院風荷最美的橋洞,也由此被記錄下來。
程方是個正兒八經的人,不管是《杭州印象詩》還是《杭州不僅是一首詩》,其中所展現的每一處景,都是要自己實實在在跑遍杭州的角角落落踩點採出來的。
「拍攝不僅需要技術,講的俗氣一點,就是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程方很排斥那些每次都在最經典的位置拍攝、單拼技術和高價鏡頭的所謂「大作」,這樣的片子,「少了點導演情懷或者說是攝影師自己的態度,成不了有溫度的作品。」
而說這句話的底氣,在於他曾踏遍了杭州幾乎所有的景點,對哪個角度適合拍某個景點如數家珍。「只有實地到過,才知道哪些點是可行的」。
他的作品和其他人的區別之處不僅在於會「等」,會「磨」,還在於獨特的拍攝創意。
譬如片子第二章中展現城市活力的一段快鏡頭,就是程方團隊頭腦風暴後的得意之作。
怎麼將杭州處於亞運前的一種城市朝氣體現出來?常規操作可能是拍場館、做運動,一群運動健兒與少年們露出蜜汁微笑。
但程方覺得這還不夠,他想用更特別的方式,用視覺語言將這一抽象概念展現出來。
思慮良久,團隊在全黑影棚中搭設了3釐米厚的水面舞,讓所有的元素因水而舞。光是舞臺的搭建就不下10遍,還有燈光的調控、水的質感的呈現,都成了困擾因素。
好在最後出來的效果不錯,以水相串聯,射箭、武術、城市風貌,以及蔥包燴、小籠包等看起來毫無聯繫的杭城特色元素得到有機結合,以一連串的快閃上演一場視覺大片,看得人心潮澎湃。
類似巧妙的鏡頭構思比比皆是。
西湖里的一朵荷花,畫面一轉,幻化成絲綢織物上的靈動圖案。水邊少女手執的西湖綢傘,搖身一變,又成了雷峰塔的飛簷翼角。
一個個腦中的創意,變為畫面上的現實。
但程方和他的團隊在片子中投入這些創意,並非是為了炫技,而是告訴人們「我們不想做隨大流的事,而是想換一種角度記錄生活」。
他印象最深的,是拜訪到的一位老攝影師,拿著相機在五十多年中堅持記錄大杭州日新月異、滄海桑田的變革。
老先生家有一整個書櫃的膠片相冊,從黑白到彩照,從日期天氣到精確的地點,每一張照片都有詳細的記載。
談到這,程方有點歆羨。他做這個片子的初衷,也是為了讓大家留意身邊的美好,記錄當下。
也許不一定是上升到一個歷史長河的維度,但程方和他的團隊還會繼續用心感知一眼橋洞、一處細流的美好,用相機與作品,記錄下時光的點點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