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后街77號「77文創園」,門口並排掛著兩塊牌子:一塊銅牌子上寫著五個紅色大字「北京膠印廠」;一塊鐵牌上用白色浮雕字寫著「北京劇目排練中心」。話劇《澡堂》結束在這裡的排練,9月14日至17日在隆福劇院首演。這部入選首都劇院聯盟惠民票劇目,也是2017青年戲劇節參演劇目。它是2017年這裡接待排練的第138部劇目。
自2015年11月19日開業以來,這個由北京膠印廠老廠房改造的排練中心,專門面向在京註冊的國有和民營文藝院團提供劇目排練服務,政府扶持,租金比市場價低一半還多。一年多來,已累計接待劇目350部,其中340部已經公演。北京演出市場每年上演的原創話劇中,有一半出自這裡。
低價高質的排練廳推動了戲劇創作,豐富了演出市場,降低了票價,觀眾直接受益。
排練有場地,劇目豐富了
排練貴、排練難,一直困擾北京的演出院團。
「今兒給這哥們兒打一電話,明天給那哥們兒打一電話,整天都靠刷臉到處找場地。經常是少兒培訓機構的舞蹈教室什麼的,人家什麼時候不用,我們趕緊去。」說起民營院團找排練場地,北京可立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默有說不完的辛酸。
北京有文藝院團600多家,其中90%以上為民營團體,排練場地全靠在市場上租,由於時間不能確定、場地不能保證,創作很受影響。
2015年底,張默聽到一個好消息:77文創園把北京膠印廠的老廠房改建成北京劇目排練中心,市文化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面向首都文藝團體提供低價高質的專業排練服務。中心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有大、中、小排練廳19間,包括一間130平方米的劇目彩排合成廳。50平方米的小排練廳日租金200元,80平方米的中排練廳日租金300元,110平方米的大排練廳日租金500元,租金水平比市場價的一半還要低。
那一年,張默帶著《嶗山道士》走進北京劇目排練中心。2016年的《鑄鐘記》、今年的《留取丹心》……張默從此紮根這裡。
演出票價低,觀眾最受益
今年41歲的戲劇愛好者「馴鹿望月」,在東城區一家出版社上班,業餘時間喜歡看戲劇,已經有七八年時間了。
「這幾年劇目明顯多了,票價也便宜了。我平均一個月看十來部戲,票價加起來1000元左右。像我這樣的工薪階層能看這麼多戲,這在過去是不敢想的。看戲不再是一件需要花很多錢的事兒。」「馴鹿望月」告訴記者。
「民營院團的劇目不是高高在上,更接地氣,針對的都是普通老百姓。」樹新風的《人生不適情》,伴路人的《家宴》,可立歐的《留取丹心》……說起民營院團排演的劇目,「馴鹿望月」滔滔不絕。
這其中,北京劇目排練中心的作用至關重要。「一周之內,接了30多個劇組的預約電話,現在,我們的排練廳已經排到10月初了,目前還有五六個劇目在等場地。」北京劇目排練中心運營經理付國輝介紹。
「排練場地租金差不多佔一部劇製作成本的四分之一,節約下來的成本直接體現在票價上。在北京,100多塊錢就能看一場戲劇,相當便宜。」張默說。
大量劇目扎堆排練,也推動了整體創作水平的提高。「這裡可以說是戲劇界的『橫店』,要什麼資源有什麼資源。」伴路人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馬巖說,「都是同行,推這門進那門,能夠及時了解各種行業資訊,相互幫助,演員還可以串戲。」
更多騰退空間將變排練廳
東城區文委通過開展「一幫一」結對子戲劇培訓活動,還讓百姓戲劇愛好者走進排練中心。今年75歲的李榮林就是其中之一。
李榮林是東四街道的一位普通居民,毫無表演基礎。但在結對子培訓過程中,被發現很有表演天賦,於是,被選中在話劇《皇城根兒》中飾演一位貫穿全劇的角色。至今,這部劇已經在菊隱劇場演出了11場。
「專業演員很少提前背臺詞,他們會一邊排練一邊背。但居民演員不,來排練之前,他們會把劇本背的一字不差。經常排著排著,他會冒出一句:你這兒少了一個『呀』!」北青網際(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何楠說。結對子是相互學習,「我們教給他們的是專業知識,他們教給我們的是專業精神。」
東四街道居民許欣參演了《山丘》;在新聞出版大廈上班的葉蓁參演了《胡同深處》……通過「一幫一」培訓,已有10多位居民演員走上專業舞臺,圓了戲劇夢。
民營院團還在增加,民間業餘團體也越來越多,現有的排練場地遠遠滿足不了排練需求。「目前,我們正在跟市發改委、民防部門協調,計劃拿出一些疏解整治後騰退出來的空間,建設戲劇東城孵化基地,為轄區戲劇演出團體提供排練場地。」東城區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達成初步意向的有兩到三處,單個面積在1000平方米左右,每個可建排練廳10個左右。
像北京劇目排練中心這樣的公益排練場地,還會有更多。
用好工業遺存服務公共文化
京平
作為時代烙印之一,工業遺存記錄著當年熱火朝天的創業圖景,將這些留下的資源有效用好,滿足廣大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是優化提升首都功能的題中應有之義。過去轟鳴的工廠,如今成了有獨特吸引力的文化磁極。許多文創園在滿足企業辦公空間的基礎上,將大貨箱、寬車間、高廠房等工業建築,改建成了別具一格的小劇場、圖書館、博物館及24小時書店,這些創意空間成了市民文化休閒的好去處。
工業藝術與公共文化相依,工業記憶與城市發展相融。如今,「工業遺存+文創園」的模式,正成為城市文化的新景觀。鐵皮倉庫、紅磚煙囪,不再是「不合群」的老建築,而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既是創意迸發的文化院落,也是延伸在社區、家門口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園區搭臺,文化唱戲,老車床上濺起了新火花,走進錯落有致的創意園,人們聆聽到了頗具特色的文化交響。
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厚重的文化底蘊、先進的文化設施、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均不可少。工業遺存的轉型,可望為公共文化服務增添一條新路徑。用心挖掘更多的文化富礦,充分激活「放錯位置的資源」,就能聚攏起人氣、吸引來人才,進而釋放更多的社會效益。這是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的新機遇,也是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