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溧陽教育局:使命在肩護航青少年成長
保護未成年人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不僅關係青少年的成長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更關係到民族的未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溧陽市教育局高度重視保護未成年人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以「六五」普法為主線,緊扣「法制文化進校園」主題,認真履行職責,突出工作重點,加強協調配合,著力增強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市教育系統保護未成年人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取得新進展,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完善機制強化組織保障
健全組織機構。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及相應機構,由政策法規科、基礎教育科、團委等相關科室落實具體工作;各級各類學校建立以校長為組長,學校德育處、教導處、團支部、少先隊等德育工作機構共同參與的工作隊伍,為每所學校聘請了法制副校長。
明確工作內容。每年制訂《溧陽市教育系統青少年學生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計劃》,明確保護未成年人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年度目標和具體任務,指導督促各校的依法治校、依法行政工作。
形成工作機制。建立由教育局統一領導、相關科室履職指導、各基層學校(單位)具體落實的工作機制;同時,加強與市法制辦、司法、公安、綜治、團市委等部門和組織的配合協作,開創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創新載體營造濃厚氛圍
搭建宣傳平臺。充分利用「溧陽教育網」宣傳平臺,及時上傳更新保護未成年人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動態和通知通告,同時各學校建立了「六五」普法進校園專題網頁和宣傳欄目,內設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照片、通知通告、最新動態、案例說法、法宣檔案、法律法規、普法短劇」等法宣欄目,擴大青少年法制教育影響力。
抓實過程教育。一方面,市教育局徵訂並下發了《中小學生法制教育》、《禁毒法》和有關反邪教知識讀本,同時將《憲法》、《反分裂法》、民族宗教等法律法規滲透到課程教學之中。另一方面,學校結合實情開展各類專題教育,普及《侵權責任法》、《江蘇省中小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預防與處理條例》、《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知識內容。
創新法宣形式。「六五」普法以來,在建立5個市級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基地的基礎上,市教育局要求各校都要建立至少1個法制宣傳教育基地。每年都創新形式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如2013年組織了全市小學生的法律法規知識競賽和法制類文娛節目匯演,2014年組織了全市初中學生的法律法規知識競賽,2015年將組織全市高中和職高學生的法律法規知識競賽。
廣泛動員提升工作實效
突出安全教育。每年利用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活動契機,以各種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安全教育日主題活動。如利用安全教育知識宣傳欄、黑板報、家園聯繫欄、校園網、校園電視臺、電子顯示屏、廣播臺、升旗儀式、課堂教學及班團隊主題活動等,分別進行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道路安全等安全法律法規知識教育。
注重普法宣傳。充分利用「12·4」法制宣傳教育日的契機,在各中小學校園內,通過各類載體,營造濃厚教育氛圍,邀請公安、檢察院、法院、司法等部門的專家、領導為學校作專題講座。運用觀看法制宣傳片、學兒歌、講故事、繪漫畫等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交通道路、消防安全、自我保護、應急避險等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和演練活動。
培養禁毒意識。每年利用「6·26」國際禁毒日的契機,組織各校開展「遠離毒品,珍愛生命」主題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如開展了「禁毒十分鐘隊會」,觀看《小破孩禁毒系列動畫片》,「我是禁毒志願者」向社區居民分髮禁毒宣傳單,開展禁毒小品劇本、禁毒小知識競賽、學生萬人拒毒籤名等系列活動,增強青少年學生自我防範、遠離毒品的法制觀念,提高拒毒防毒的意識和能力。
夯實基礎打造特色品牌
細化常規管理。市教育局進一步完善了教育系統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例會、法制副校長、信息報送等制度。發揮學區督學的作用,加強對學區範圍內各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培訓,抓好輿情監控和維穩工作,加強對基層學校進行督查評估和工作指導。
著力課程建設。市教育局切實按照青少年法制教育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的要求,把保護未成年人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納入學校基礎型、探究型、研究型和拓展型課程之中。如溧城鎮西平小學自主編寫了一至六年級法制教育教材讀本,第二實驗小學編寫了《國學初步》校本教材,形成「遵紀守法」教育系列內容,天目湖中等專業學校開發了校本課程「以教師有價值的行為引導學生發展」的《德育導師制》等。
打造法製品牌。「六五」普法以來,市教育局面向學校啟動了法制宣傳教育品牌建設,總結提煉、發掘培育、宣傳塑造青少年法制教育(法治文化)的特色品牌。全市32所中小學申報了法制宣傳教育品牌建設項目,確定了7個溧陽市級法制宣傳教育品牌,推薦了3所學校參加「常州市法制宣傳教育品牌」建設的評選工作。同時將法制文化、廉潔文化等融入校園法制文化建設中,挖掘了一批溧陽市教育系統法制宣傳教育「一校一品」優秀項目。
(袁來軍)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