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5月18日,周潤發出生在南丫島北部的一個貧窮家庭裡,父親是出海打漁的船員,常年在海上源泊,母親種菜養幼鳥,也常到別人家幫傭。周潤發是這個家的第三個孩子。父母給他起的學名叫「潤發」,起的乳名叫「細狗」。在廣東話裡「細」是「小」的意思,「細狗」就是「小狗」,童年的周潤發確實像是一隻頑皮的「細狗」。
那時候沒有電視和收音機,活潑好動的他便經常與村裡的頑童一起玩「炮仗戰」。南丫島上有座「大後廟」,每逢天后寶誕慶典都會有粵劇戲班的演出。有一次細狗和幾個頑皮鬼偷溜到戲臺下用竹竿把戲臺上的地毯頂起來,從戲臺地板的縫隙間捅演員的腳心,他們正玩得過癮,卻被戲班上的班主忽然發現了,他們就被班主一個勁地追著打。
很多年後回憶起這一幕, 周潤發依然笑得很快活:「那時候雖然窮,但窮得很開心。」這個被喚傲「細狗」的孩子直到7歲時才開始讀小學一年級,他沒有讀過幼兒園,因為聽慣了別人叫做「細狗",當小學教師點名叫到「周潤發」的時候,他居然毫無反應。
細狗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野孩子」。以前整天都逃學,到人家家裡餵鳥,直聽到學校放學的鐘聲,才趕回家裡去。自己假裝沒事回家,卻被阿媽識破,就用竹片抽一頓。周潤發後來回憶說:「我在好多學校讀過,由南丫就小學讀到民權子弟學校,那是一所『左派』學校,暴動那降,學校裡亂石橫空,家裡人好怕,就把我從『極左』送到『極右』,去調景嶺寄讀,又去一所威靈頓飛仔學校,然後又轉到一所在北帝街那裡的廖創興學校。」
在成年周潤發的回憶中,從小學到中學的經歷是可以混在一起說的,因為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無論是留級還是升級,對於那時的他來說,都不曾有任何特別的意義。轉來轉去,無論到哪所學校,那時候的周潤發都是不喜歡讀書。一位小學老師回憶這個學生時實話實說: 「發仔成績普通,屬於頑皮一類。」
但這個頑皮的孩子卻也是一個孝順的孩子。他喜歡幫母親下田耕種,經常清晨五六點鐘就要出去賣茶果。那時候沒有電燈,照明用的是水火燈,他們在燈下準備好茶果,細狗就拿出去賣。
1970年的夏天,周潤發終於小學畢業,之所以用終於這麼詞,是因為他小學就被留過級,而且還讀了兩個一年級。周潤發10多歲的時候,他們家從南丫島搬到了九龍。雖然對於家庭而言,這是為了謀求生計的改善,但是對於他,這時從農村搬到了城市,而且也是他人生中的一道分界線。那個無憂無慮的細狗漸漸遠去了,城市的街頭從此多了一個略顯憂鬱的少年。十幾年後,我們在《上海灘》中喜歡上了那個叫許文強的年輕人,讓它打動我們的,或許就是這種憂鬱的氣質吧。
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