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文章開頭我們說是「鳳頭」。這些都說明了我們對開頭的重視,同樣中考裡針對議論文的開頭,也設計了考點。
01常見題型
1. 本文以XX的方式開篇,有什麼好處?
2. 本文第一段有什麼作用?
3. 文章開頭先從XX寫起,有什麼作用?
02答題思路
議論文開頭段往往起著引出中心論點(論題)的作用,我們可以參考下面的答題格式答題:
1、開頭開門見山直接提出論點…… (引出……論題)。
2、開頭通過……事例(名言),提出論點……(引出……論題)。
3、開頭通過生活現象,提出中心論點……(引出……論題)。
4、開頭運比喻、寓言提出論點……(引出……論題)增強了趣味性。
5、開頭擺出錯誤觀點,提出論點……(引出……論題)。
03知識詳解
1、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談自立①常言說:大樹底下好乘涼。然而庇護在大樹底下的小樹苗是長不成參天大樹的。同樣,人也是如此,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本文作者運用比喻開篇明確提出中心論點「要想成才,先得自立」,開門見山。
2、針對現實中某種現象(事例、觀點)進行分析,然後提出論點( 論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
浪漫去哪兒了①中國人不懂浪漫,似乎已是被坐實的事情 。打開搜索,輸 入「中國人+浪漫」,結果大多是「中國人天生不浪漫」「中國人為什麼不浪漫」……
問題: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分析:作者針對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從而引出論題。
答案:針對現實生活中中國人「不浪漫」地現象,進行分析,引出論題,針對性很強。
3、引用名言、故事或事例,提出論點或論題,同時,名言、故事、事例又是論據。
閱歷與讀書①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同一本書,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閱讀,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一書中寫道:「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可見閱歷對讀書至關重要。
問題:第①段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答案:引出「閱歷對讀書至關重要」引出下文;借用名言,從讀書體驗談起,引起讀者興趣。
4、用生動的比喻或寓言引出論點,既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能 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於讀者接受 。
當一匹被鞭打的馬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門徒。一天,墨子授課時,一隻小鳥停在窗外的柳樹上婉轉鳴啼,弟子們紛紛向外張望,耕柱子也隨之瞅了一眼。事後,墨子卻單獨嚴厲地責罵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難過,覺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說:「我犯的錯誤並不比別人多,卻遭到老師這樣嚴厲責難。」墨子聽到之後,問他:「假如你要駕馭馬和牛上太行山,你會選擇鞭打馬還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當然要鞭打馬。」墨子又問:「為什麼要鞭打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為馬兒跑得快,才值得鞭打,這種能力是牛不具備的。」於是,墨子告訴他說:「我責罵你正因為你像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評呀!」
問題:開頭引用墨子嚴厲批評耕柱子的故事,作用是什麼?
分析:該語段用生動的比喻「鞭打牛」還是「鞭打馬」,引出論點,生動形象,引人入勝。同時將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提高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答案:引出論題,使表達生動形象,提高閱讀者興趣,富有說服力。
5、擺出錯誤的論點和論據,為下文的批駁樹立靶子。
警句①許多作者寫作喜用警句,許多讀者讀書喜看警句。有些老師在學生的習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讚賞,結果就連在一篇說明文中,學生們也必硬添入許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實,作者喜用警句,是由於才力薄;讀者喜看警句,是由於見識淺。才力薄,所以不能創作充實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娛人;見識淺,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內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義,徒摘警句以自欺。
分析:該文由現實生活中人們喜用警句娛人和自欺的錯誤做法談起,為後文的批駁樹立了靶子,同時在批駁中提出論點。
小結:
議論文開頭的作用:
現實現象引出論點,針對性強。
引用名言、事例,提出論點。
比喻、寓言引出論點,可讀性強。
由錯誤的觀點、做法,引出論點。
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答題格式: 1.通過……,引出本文論點;
2.增加文章趣味性,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化抽像為具體,使讀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觀點;)
3.同時做為本文的事實或道理論據,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以上答題格式(乾貨)請摘錄,背誦。
04經典例題
結合文章具體分析,《敬業與樂業》開頭的作用:
敬業與樂業我這題目,是把《禮記》裡頭"敬業樂群"和《老子》裡頭"安其居,樂其業"那兩句話,斷章取義造出來的。我所說的是否與《禮記》《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本題主眼,自然是在"敬"字、"樂"字。但必先有業,才有可敬、可樂的主體,理至易明。所以在講演正文以前,先要說說有業之必要。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又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沒有什麼人不可教誨,獨獨對於這兩種人便搖頭嘆氣說道:"難!難!"可見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藥可醫,惟有無業游民,雖大聖人碰著他,也沒有辦法。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禪師,他常常用兩句格言教訓弟子,說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他每日除上堂說法之外,還要自己掃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歲,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門生想替他服務,把他這天應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這位言行相顧的老禪師,老實不客氣,那一天便絕對地不肯吃飯。……
參考答案:
引用《禮記》中的名言,引出作者觀點為:我們要敬業與樂業;
使讀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觀點;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同時作為文章道理論據,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怎麼樣,是不是很簡單?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我們下一講再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