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分餐制」並不是西方特色,為什麼現在卻這麼難普及?

2020-12-16 清樂令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給餐飲業帶來重創。與此同時,在「大流行」級別的疫症籠罩下,分餐制再次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事實上,倡導分餐制早已有之,而且經常被人提起,也曾於2003年的「沙士」疫情期間被廣泛倡導,但很快又淹沒在人們習以為常的合餐制裡。此次疫情過後,能否讓分餐制再次被重視並真正走入百姓生活呢?

為什麼就這麼難普及「分餐制」

不少人視分餐為西式產物,事實上,分餐制並不是西方的專利,歷史學者認為,自東西周至兩晉時,在當時的上層社會已流行一人一案分餐,並認為中式分餐制是周禮產物。周禮對王、侯、士大夫的行走坐臥、衣著飲食都有明確規定,要求不同階層之間嚴格加以區分。

據 《春秋·公羊傳》中的記載,當皇帝與臣子一起吃飯時,則「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以此表示君臣有別,皇權至上。當主人與賓客一起吃飯的時候,客人坐在西北的座位上,主人則在東南的位置上就座,表達對客人的尊敬。西北方向是天地之間「義氣」強盛的位置,而東南方向則是「溫厚之氣」強盛的位置,這樣的話,主人和客人就在「仁義」上互相交接,彼此各得其所。

為什麼就這麼難普及「分餐制」

及至秦朝末年,我們仍能從古籍中一探分餐制的傳承,譬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鴻門宴」上,書載「項王、項伯東而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即項王和項伯兩個人是朝東坐的,亞父範增則是朝南坐,而前來赴宴的劉邦則是朝北坐的,張良是朝西坐的,五個人一人一案,分而食之。

不過,相較於「擊鐘列鼎而食」的貴族,底層庶民就不太可能有機會分餐而食了。由於物質貧乏,底層社會很可能早已形成合餐的習俗,其中 漢代焦贛的《易林·睽之姤》中有載:「二人同室,兄弟合食,和樂相好,各得所欲。」這或是「合餐制」在平民生活中的歷史記載。

為什麼就這麼難普及「分餐制」

到了宋朝,合餐制基本成為社會主流,從一些留存的字畫裡,我們也能看到無論士大夫還是底層社會,都能看到合餐而食的場景。其根源被認為主要受社會生產力進步的影響,進而使食物結構調整、烹飪手法、餐食制等的改變。

自宋至明清,及至現代,合餐製取代分餐制而被社會廣泛接受,親朋好友圍坐成一圈,觥籌交錯,共享美食,氣氛其樂融融。但筷來箸往間,一桌桌「口水菜」極有可能造成疾病傳播,諸如幽門螺桿菌、肝炎、傷寒、痢疾等可造成疾病傳播。近年,隨著人們不斷提高了對傳染性疾病的認識,從健康的角度審視,合餐制被視為一種陋習。歷年來也都有人鼓呼倡導分餐制,抑或至少要使用公筷,但由於百姓根深蒂固的觀念影響,這些倡議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推廣。

為什麼就這麼難普及「分餐制」

中國人尤其講究餐桌文化,在潛意識裡始終覺得合餐才吃得熱鬧、關係才親切;同樣,一旦強調用公筷,則容易令人感到被防備、被嫌棄,連最親密的家庭成員之間,往往都避免不了誤會和矛盾。由此,看似簡單的分餐,推行起來卻困難重重。

傳統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倡導分餐制,還需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更離不開持續的倡導。目前,內地多個省市的文旅部門就發出號召,向業界推廣實行「分餐制、公勺公筷雙筷制」,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亦向海內外中餐企業和廣大消費者發出《「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共創中華餐桌文明」倡議書》,讓「分餐制」「公筷制」成為餐飲企業的服務模式。

面向千家萬戶,亦不妨訴請政府及相關公益組織,以電視、網絡媒體、宣傳單等途徑不斷加以倡導和宣傳,潛移默化影響每一個人,讓分餐或使用公筷公勺成為風氣。

相關焦點

  • 分餐制應該普及嗎?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防治為什麼這麼難?
    分餐制應該普及嗎?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防治為什麼這麼難? [山東省立醫院李洪光] 中國人的親情與人情,好像只有在餐桌上才能最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 分餐制應該普及嗎?
    有網友指出,應普及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病菌傳播;也有網友認為,合餐制更符合國人習慣和傳統;在今天中國人在飲食方式上是分餐還是合餐,既受到傳統的影響,也是個人的選擇。在此次疫情中,分餐制因為更乾淨衛生、有利於預防疾病被特別提倡。不過讓如此喜歡聚會的中國人放棄合餐,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還有網友認為,應加大對分餐制的宣傳和科普工作。
  • 漫話中國餐制史:原來中國最早也是分餐制?
    今日看點自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關於分餐制的討論又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之中。有人說分餐制是西方傳統,殊不知環顧古今,分餐制在我國竟早已流傳前年,我們的祖先如何分餐制走向合餐制?其背後又潛藏著怎樣的文化?且看本文為你一一道來。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如平地驚雷般開啟了註定不平凡的一年。
  • 為什麼宋朝以前都是分餐制,到了以後就成了合餐制了
    現在中國人的習慣是一家人坐在一張桌子上一起吃飯,這樣的方式確實會顯得一個家庭其樂融融。隨著人們追求更加健康的飲食方式,分餐制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甚至有人認為分餐制是起源於西方的健康飲食方式,其實不是的,中國古代歷史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流行分餐制。中國和西方的分餐制還不太一樣,西方現在指的西方分餐制一般是一人一份。但是在中國古代的分餐制中,習慣是一人一案。
  • 古代中國實行了上千年分餐制,為什麼到了明清時期改成了合餐制?
    很多人認為東方傳統就是合餐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坐在一起吃飯;而西方人就是典型的分餐制,一人一把刀叉,一份主餐,幾份其他餐點,盡顯優雅。其實東方也有分餐制,而且分餐制的歷史不僅比西方更早,還遠比合餐制的歷史長。
  • 為什麼普及高畫質電視節目這麼難?
    近日,廣電總局下發了一份文件,主要內容是推動高畫質電視頻道全面普及,並逐步關停目前的標清頻道,也就是做到全面高畫質化播出。對於經常看電視節目的朋友來說,這幾年儘管國內的高清頻道已經非常多了,但是各個衛視基本還都會保留標清頻道,兩者共存,經過這麼多年的過渡期,標清電視節目也終於要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了。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如今4K電視都這麼普及了,手機都快4K了,為什麼哪怕是1080P高畫質電視節目普及都那麼難呢?
  • 專訪丨王曉華:中國人為什麼很難接受分餐制?
    有人覺得,中國人天性愛熱鬧,圍桌會食是我們的傳統;有人則認為,分餐制並非西方現代文明社會的標配,中國才是最早進行分餐制的國家。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卻未必完全準確:親密會食的傳統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古老」,只有一千年多一點;而中國古人三千年前就實行的分餐制,背後也不是我們今天秉持的「現代理念」。中國是如何從分餐制過渡到合餐制的?
  • 我國古代為什麼會捨棄分餐制而採用合餐制?
    經常看電視會發現,在我國古代,人們吃飯是分餐而食的,而現在吃飯則是大家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合餐吃飯。這是為什麼呢?我國什麼時候開始採用合餐制的呢?考古發現,在我國宋朝之前一直是採用分餐制的,大家席地而坐,一人一張小桌子。
  • 圍餐與祭祀-為什麼要提倡分餐制?
    後來回家研究了一下,發現這種幾個人一桌吃大盤菜的方式,原來在中國並不是很長久。在宋朝的時候,其實中國的主流是分餐制的。我們今天說的坐席、主席什麼意思呢?是指我們用一條蓆子放在合適的地方,然後大家坐在蓆子上,蓆子位置是非常講究的,最重要的位置就是主席。然後要喝酒,誰管喝酒這事就相當於今天我們經常看見的一種人,他自稱為「著名酒桌主持人」。
  • 「分餐制」是西方文明?不要過分吹捧了,那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
    導言:「分餐制」是西方文明?不要過分吹捧了,那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人類歷史的發展,總會在不經意間迎來改變,或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或許是我們的傳統觀念。原則只有一個,那便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有人提出,「分餐制」或許可以更好地阻止疾病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還是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他們將「分餐制」與西方文明捆綁到一起來說,甚至在有意無意的抨擊我們現行的「聚餐制」,認為這是一種落後的表現。對於部分網友的無知,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我想我有必要向他們科普一下。
  • 分餐制文明風當「勁吹」
    其實,在古代,「分餐制」這一飲食文化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共餐制」從宋朝之後才始流行,至今也不過1000多年歷史。眼下,疫情使人們對用餐安全愈加重視,分餐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由此,官方率先勒緊腰帶讓飯桌上新風勁吹,拋開所謂的「人情」「面子」,將這種衛生文明、飲食有度的用餐習慣堅持下去,大有必要,應當支持。
  • 中國古代曾長期實行分餐制,為何又演變成現在的合餐制?
    歐巴馬唐以前,中國人一直分餐制。為什麼呢?沒有鐵鍋。現代人覺的鐵鍋這麼簡單,張衡都發明地動儀了,做個鐵鍋還不容易?有觀眾說啦,不是有青銅器嗎?古人用青銅鼎、青銅簋做飯。青銅器是非常非常非常珍貴的,比現在的黃金還珍貴,你家用黃金鍋做飯嗎?絕對不會。鼎、簋、簠等青銅器,不是實用器,是祭祀用的禮器。
  • 現在高鐵這麼普及,為什麼還會有很多人選擇坐火車?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交通運輸將變得越來越方便,大多數出差和旅行的人會選擇高速鐵路和飛機,它們都具有高速,高鐵具有良好環境的特點,它安全並且已成為許多人旅行的一種選擇,但是為什麼火車上的人比高速火車上的人還多?下面我們就來揭示答案。
  • 分餐制?合餐制?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分餐制再次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事實上,早在中國商周時期,就已經有了分餐制。那時候貴族們席地而坐,憑俎案而食。古代的分餐更多地是為了合乎禮的要求,區分地位的尊卑,並不是為了衛生。不過,相較於「擊鐘列鼎而食」的貴族,底層庶民就不太可能有機會分餐而食了。
  • 實行兩千多年的分餐制,變成現在的合餐制,竟然是因為桌子的發明
    現在我們吃飯都講究的是坐在一起吃飯,無論是親朋好友聚會還是公司聚餐,我們現在都喜歡在吃飯的時候坐在一起,特別是在過春節、中秋節等這樣的傳統節日的時候,更是講究要坐著一起才有團圓的氛圍。可是,你知道嗎?其實一群人坐在一起吃飯也不過是最近幾百年的事情,而且直到民國時期依然有人堅持分餐制,而合餐制其實流行的時間並不長,但是為什麼到了現在我們都要強調要實行合餐制呢?一、古代實行分餐制是為了凸顯等級差異在古代,這種分餐制度其實在周朝就有了,而這種分餐制度的指導思想就是孔子的儒學思想中的「尊卑貴賤」的等級思想。
  • 為什麼要考駕照?原來駕照有這麼多用處,最後一個直戳心底
    為什麼要考駕照?原來駕照有這麼多用處,最後一個直戳心底。現在考駕照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考駕照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科目一到科目四,需要歷盡艱辛才能拿到駕照,過程的不易只有考過駕照的人才懂。既然考駕照這麼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考駕照?
  • 「網上買菜」這麼簡單的事,為什麼在美國這麼難普及?
    「既然沒貨,他們(網店)為什麼讓我覺得可以下單?」她說。「要不是我在居家隔離,我絕對不會再這樣網上購物了。」Wood 的經歷並不是個案,數百萬美國人也有類似的抱怨,他們嘗試在網上買菜的過程令人非常沮喪----以至於一些積極想辦法的人已經訴諸於機器人來幫助搶奪配送名額。現在去超市購物的人流已經減少了很多,可為什麼線上買菜到家卻這麼難呢?
  • 美食簡史之七:分餐制還是合餐制?這是一個問題
    其實東西方飲食器具的不同變遷還反映了就餐習俗的不同:中國在古代實行分餐制,逐漸演變到合餐制,現在提倡分餐制;而西方雖有合餐制階段但並不深入。在東方尤其是中國,逢年過節,全家老小還有親朋好友圍坐一桌,共享一道道美味盛宴,盡顯家庭團圓、親情友情,充分體現了中國的餐桌文化和社交文化。
  • 廣東的腸粉這麼好吃,為什麼卻沒有在全國普及?看完搞懂了
    廣東的腸粉這麼好吃,為什麼卻沒有在全國普及?看完搞懂了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會外出旅遊,而他們旅遊的目的是為了去享受生活、去品嘗各地的特色美食和觀看著名的旅遊景點。廣東現在的經濟是排在全國的前幾位,屬於經濟大省。而廣東地區的特產是腸粉,但是,有很多人也很疑惑,為什麼廣東的腸粉沒有在全國普及?而一些經濟不是很發達的省市,他們的特產就流傳了很廣。這是因為什麼呢?很多人剛到廣東的時候,都想去嘗一嘗腸粉,而他們理解中的腸粉是豬大腸製成的,而其實不是這樣的。廣東的腸粉是有米漿製成的,是名副其實的米製品。
  • 我國古代長期實行分餐制,現代卻實行合餐制,兩種餐制哪種更合理
    在許多人觀念中,分餐制是西方傳進中國的飲食習慣。而中國本土的飲食習慣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合餐制。實際上,分餐制同樣是中國本土的飲食方式,只不過經過上千年的演變被後來的合餐製取代。就連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典故,都能看出其中分餐制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