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水就用溫碧泉」,2008年以來,林心如、楊千嬅、韓雪等明星代言的溫碧泉系列廣告,開始高密度地出現在一些省級衛視,過億的廣告投資拿下了包括《非誠勿擾》、《我愛記歌詞》等著名欄目廣告時段,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品牌一時為大眾所熟知。
但新快報記者經過多日調查發現,這個極力變身為「中國補水第一品牌」的企業,實際上是一個善於「打扮貼金」的企業。明明廠家在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卻宣稱產品起源於法國小鎮,而且該品牌產品從中英文名字、標識到外觀均與國際品牌歐萊雅旗下的一款化妝品高度相似,被指有意傍名牌提身價。
投訴:溫碧泉是抄襲某國際品牌嗎?
當看到同事手中拿著的碧歐泉,廣州白領小廖舉了舉手中的溫碧泉問到,「你的怎麼叫這個名字,兩個很像啊,你的是不是山寨的?是法國的牌子嗎?」這樣的發問讓小廖的同事感到很尷尬。
為了弄清楚情況,兩人將產品進行了對比。從中文名字來看,碧歐泉和溫碧泉只有一字之差。從英文名字看,碧歐泉的英文名是BIOTHERM,溫碧泉的英文名是WETHERM,兩者僅前面的字母不一樣,後面五個字母完全一樣。而在品牌標識方面,兩者也十分相似,都是一道波浪線,只不過碧歐泉的波浪線是藍白色的,溫碧泉的波浪線是綠色的。
不但外觀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品牌來源也讓兩人感到迷糊。碧歐泉的歷史故事,大意是18世紀在法國南部的貴族打獵勝地——庇里牛斯山脈,一位法國公爵的愛犬受傷了,但是通過泉水治好了,直到1950年,一位女化學家從這種泉水中,萃取出了「礦泉浮遊生物」,於是便產生了碧歐泉。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溫碧泉的品牌故事竟然也差不多!根據溫碧泉官網的資料顯示,該品牌起源於1964年的法國,在布洛瓦小城,溫碧泉之父賀裡伯博士在一次化學實驗中灼傷了手,回到溫泉遍布的家鄉布朗裡小鎮後,通過在溫泉中浸浴讓疤痕慢慢淡化,後來經過千辛萬苦在溫泉流經的巖石上找到了「礦泉浮遊生物」,從中萃取精華,於是便有了溫碧泉。
兩個品牌為何起源和名字都相似?記者查詢資料後了解到,碧歐泉隸屬於歐萊雅集團,創建年代為1952年,至今已有60多年歷史。而溫碧泉是在2006年左右出現的,比碧歐泉足足晚了50多年。
「一個在電視上做了這麼多廣告的品牌,怎麼感覺像在抄襲別人呢?」對於溫碧泉,消費者小廖表示十分的不解。
核實:廣州本地產身世與法國無關
作為化妝品行業的新星,溫碧泉為何選擇以這樣的方式宣傳?其真實身份又是怎樣的呢?新快報記者經過調查核實到,溫碧泉實際上是一個廣州企業生產的化妝品品牌,而這個企業在2006年打造溫碧泉品牌時,員工還不到40人,與消費者印象中的法國國際品牌形象相差甚遠。
記者根據溫碧泉產品標註的生產商信息發現,該產品是由廣州市巧美化妝品有限公司生產。而根據該公司的官方網站介紹,作為「來自法國」的溫碧泉,還有兩個姐妹品牌:一個名叫巧茜妮,誕生於某「著名生物學家」之手,來自澳大利亞;一個名叫艾爾詩丹,誕生於海洋生命學家之手,同樣來源於法國。
不是「來自法國」就是來自「澳大利亞」,這個巧美公司是否是海外企業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據該公司網站的自我介紹,該公司是「中國日化產業格局下的一家新銳企業」,擁有兩個生產基地,秉承的是「以全球視野服務中國」的理念。
換而言之,溫碧泉也就是地道的中國造、廣州產。
記者調查:溫碧泉廠房位於白雲區江高鎮過億廣告費打出的名氣
新快報訊新快報記者深入調查了解到,實際上,該公司的創始人叫陳廷桂,是廣東商人。在一個化妝品行業網站上,有一篇陳廷桂的專訪文章。根據該文章介紹,陳廷桂13歲開始闖蕩社會,從事電子產品的生意。1997年,22歲的陳廷桂放棄電子行業轉向化妝品領域,但由於缺乏經驗,第一年就虧了80萬元。
公司最早在民房
該文章稱,2002年,巧美公司最早在白雲區百順臺的130平方米的居民房裡,當時加上陳廷桂,公司也只有6到7人的規模。2004年,被宣稱出自澳大利亞「著名生物學家」之手的艾爾詩丹品牌誕生,這也是巧美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終端品牌。2005年底,艾爾詩丹做到2000萬元的回款。該公司新建了27000平方米的江高工廠,辦公區也搬進了位於白雲區江高鎮的工廠。
但由於艾爾詩丹品牌定位低端,價格區間在30-70元,給代理商的折扣又低,費用龐大,很難支撐艾爾詩丹做品牌。陳廷桂決定要做高端品牌,於是2006年下半年,溫碧泉應運而生。
捨得花錢做廣告
「捨得投入,不惜代價塑造品牌力」,這是文章中描述溫碧泉名聲鵲起的「秘方」。
據文章稱,2006年,溫碧泉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就請了臺灣藝人張庭做形象代言人,當時用於廣告等方面的營銷費用支出佔比已經達到了公司收入的40%。2008年底,巧美公司衍生出「廣州市碧歐特化妝品有限公司」,搬進市區寫字樓。與溫碧泉名聲稍顯不匹配的是,同年該公司員工只有40多人,辦公面積300平方米。
該文章描述到,2011年,溫碧泉名聲鵲起,公司網點規模達到6000家,年回款達到2.7億元,用於廣告支出的廣費用達到8600萬元。工廠的生產規模也從最早4條線增加至12條線。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溫碧泉的廣告傳播戰略不再是主要針對渠道,而是真正地面對消費者,提高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該文章在末尾提到,溫碧泉在《非誠勿擾》上一條15秒的廣告就花了15萬元,而2012年15秒的一條廣告上升到27萬元,該公司的廣告投入也首次破億。
記者查詢溫碧泉生產企業巧美公司官方網站資料發現,溫碧泉還聘請了林心如、楊千嬅、韓雪作為品牌代言人。
為何宣稱源於法國?廠長也說「不清楚」
一主管稱,溫碧泉是在江高的廠房裡研發生產的
新快報訊為了核實相關情況,新快報記者於昨日來到溫碧泉的生產企業廣州市巧美化妝品有限公司,該公司位於白雲區江高鎮私企區新貝路。從建築物外觀看,該公司與其他的郊區工廠並沒有太大區別,進門的牆上用金色的大字寫著公司名字,而大門裡面的空地上則放著一堆堆的化工原料桶。
經過該公司前臺協調後,在廠長辦公室,一名自稱廠長的男子楊某接待了記者。楊某告訴記者,公司老闆陳廷桂不在這邊辦公,該處是生產基地,由其負責生產工作。
溫碧泉既然是廣州江高鎮生產的為何聲稱起源法國?「不好說」,對於記者的這一問題,楊某笑了笑,表示不清楚具體情況。不過雖然廠裡多位負責人對溫碧泉是否起源於法國一事諱莫如深,該廠負責質量監督的趙主管表示,溫碧泉與巧茜妮等該公司其他品牌是工廠一個生產線上生產的。「都是我們研發、成品的。」趙主管表示。
溫碧泉一主打產品無批准文號
企業負責人承認曾「無證」生產,稱涉事產品已停產
■巧美公司車間門口堆滿了鐵桶。
■溫碧泉SPF25產品。
■從國家食藥監總局官方網站查詢,溫碧泉SPF25產品標註的批准文號和溫碧泉SPF30產品的批准文號一樣。
■新快報記者付玉良文/圖實習生蔡秀虹
除被指抄襲國際品牌藉機提高身價外,新快報記者經過多日調查發現,溫碧泉目前正在大力推廣的由林心如代言的「明星產品」——美白防曬乳(SPF25)還涉嫌套用其他產品批准文號「無證」生產。
昨日下午,記者就此事向生產溫碧泉的廣州市巧美化妝品有限公司進行核實。該公司負責生產的廠長楊某對此予以證實,楊某表示該款產品確實「無證」生產過一段時間,但是目前已經停產。至於生產和銷售量是多少,楊某表示只負責生產,其他情況不清楚。
兩款產品共用一個批准文號
在調查溫碧泉涉嫌抄襲國際品牌一事時,為了解更確切的細節,8月23日17時左右,新快報記者來到東莞南城凱德廣場沃爾瑪一樓化妝品溫碧泉專櫃進行走訪,卻意外發現溫碧泉正在熱賣的明星防曬產品竟是「問題產品」。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專櫃面積十幾平方米,貨柜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產品。見有顧客上前,專櫃兩名銷售人員熱情地介紹著溫碧泉的產品。在詢問記者購買意向後,一名姓鄢的銷售員便拿出兩款防曬指數分別為30和25的產品。該銷售員表示,這兩款產品是該品牌最熱銷的,塗抹在皮膚上不油膩,很清爽,並稱該專櫃的產品都是廠家直銷,價格實惠。
根據店員的指引,記者隨即購買了一款「溫碧泉超感0動防曬兩件套」產品(內含美白防曬乳SPF2550g和曬後修復露40g各一支),該產品包裝背面標註的產品批准文號是「國妝特字G20110770」。
不過讓人頗感意外的是,記者看到了另外一款防曬指數為30的防曬乳,該防曬乳批准文號同樣為「G20110770」。
SPF25防曬乳涉嫌「無證」生產
兩個不同的產品為何同一個批准文號?記者隨後以消費者身份向溫碧泉官網上的客服諮詢,記者就產品的批准文號信息重複一事提出質疑時,該客服直言市場上銷售的溫碧泉正規產品都是沒有問題的,客服人員回覆信息稱:「溫碧泉這麼大的公司,在市場進行銷售,怎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要是這樣早被工商局查了,還在市面上大師(肆)銷售嗎?」
那難道同一品牌,不同防曬係數的化妝品可以共用同一批准文號?根據《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產品的批准文號是一一對應的,也就是說一款產品只能對應一個批准文號。
記者隨後就此事諮詢了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表示,防曬乳作為特殊化妝品,在生產前應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申請批准文號,待拿到批准文號後才能生產。
在該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方網站資料庫中,找到了巧美公司所有產品的批准文號。據該資料庫資料顯示,溫碧泉有批准文號的隔離乳和防曬乳只有兩款產品,分別為「溫碧泉隔離乳SPF18」和「溫碧泉防曬乳SPF30」。
其中,批准文號「國妝特字G20110770」對應的正是溫碧泉防曬乳SPF30,而並非專櫃所售的「美白防曬乳SPF25」,也就是說,「美白防曬乳SPF25」產品涉嫌「無證」生產。
(責任編輯:DF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