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些歌,都來自東南亞?

2020-12-12 小磊樂話

在華語樂壇中,東南亞歌曲被翻唱為華語、粵語、臺語(閩南語)等歌曲的起源很早,至少二戰後在臺灣已有文夏演唱的〈曼卡灣蘇羅〉(臺語)、在香港有潘秀瓊的〈梭羅河之戀〉(1957;華語)、鄭君綿、鄭碧影演唱的〈馬來亞之戀〉(1962;粵語)面世,以上三首歌曲都出自印尼歌曲〈Bengawan Solo〉。

姚敏(資料圖)

1949年後,一大批原居上海的音樂工作者移居香港,香港於是繼承了上海,成為華語流行音樂中心,影響力要到詞人雋(1966)、作曲家姚敏(1967)去世,才逐漸式微。這些音樂工作者也包括受過專業西方音樂教育的菲律賓籍樂師,他們對香港當時的歌舞廳、電影配樂貢獻極大。

原來這些歌,都來自東南亞?

這個時期的華語樂壇與東南亞互動頻繁,如崔萍翻唱泰國歌曲〈〉為〈相思河畔〉(1958)、翻唱印尼愛國歌曲〈Indonesia Pusaka〉為〈心戀〉(1961);另外,香港也成為東南亞華裔歌手發展演藝事業的重鎮,如為新加坡「歌舞皇后」莊雪芳發行唱片的「美亞唱片公司」,曾辦理「東南亞一流歌星大會串」活動。又如50年代自新加坡赴港發展的潘秀瓊,曾翻唱多首由方忭(陳蝶衣)填詞的印尼/馬來語歌曲,如〈巴裡島〉(原曲〈Pulau Bali〉)、〈白紗巾〉(原曲〈Sapu Tangan〉)。亞洲電視的前身「麗的映聲」也提供表演平臺及演藝工作培訓,讓港產影視作品得以延伸至東南亞現場。來自新、馬的莊雪芳、潘秀瓊、舒雲、後起的愛慧娜(Ervinna;印尼)等人,都是早期翻唱東南亞歌曲的重要媒介。

1962年於臺視開播的《群星會》歌唱節目,是臺灣第一個電視歌唱節目,主持人是有「千首詞人」稱號的詞曲創作人慎芝。慎芝創作能量甚豐,作品有許多翻唱曲。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沉冬提到「每周播出兩次的《群星會》需要新歌,唱片公司與歌手也需要大量新曲,當需求超出了臺灣作曲家的供應力,翻唱現成的外國歌曲乃成為不得不爾的選擇。《群星會》所產出的翻唱曲相當多元,如印尼的〈Sing Sing So〉(翻唱為〈星星索〉或〈船歌〉)、越南的〈Nng Chiu"〉(翻唱為〈越南海邊夕陽下〉)、菲律賓〈Dahil Sa Iyo〉(翻唱為〈情鎖〉),都在這個時期出現於臺灣樂壇。

「南洋」也在密切的來往中,成為音樂、影視作品的創作題材,如香港電影〈檳城豔〉(1953)、〈馬來亞之戀〉(1954)、〈馬六甲姑娘〉(1958)、〈榴槤飄香〉(1959)等。到後來鄧麗君唱紅的〈南海姑娘〉(1971,原唱為尤雅),都還能見到東南亞椰樹、碧海藍天、夕陽與熱情的姑娘。這些富有島嶼風情的歌曲被翻唱、被創作,也建構了一種的東南亞的印象。

電影、電視劇、明星

擁有廣大華裔人口的東南亞一直是臺港本地外最重要的市場。早在60年代就有一些華語流行歌曲被東南亞歌手翻唱了,而且相當流行,如Rita Zaharah的〈Bunga Sedap Malam〉(原曲〈夜來香〉)、Christine〈Air Mata Kekasih〉(原曲〈情人的眼淚〉),不過大量的翻唱曲被生產出來,至少還要等到70年代電視逐漸普及後。

臺灣戒嚴時期的歌曲審查制度,間接成就了華語樂壇與東南亞的交流。徐睿楷(Eric Scheihagen)研究指出,「群星會」出身的姚蘇蓉,因公開演唱禁歌而遭吊銷歌星證,而轉往香港、東南亞發展。「姚蘇蓉在海外走紅卻助長了臺灣地區以外的華語流行歌曲產業,促使臺灣取代香港成為國際華語流行音樂產業的中心。」與「東南亞歌后」姚蘇蓉同時代的白嘉莉、崔苔菁、尤雅、鄧麗君等人,在東南亞的華裔社群間,多有知名度。尤其是鄧麗君,至少灌錄了80首印尼語歌曲,其中有大部分係由華語原曲填入印尼語歌詞,並在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發行。

臺、港流行音樂時常依附在電影與電視劇中,這些歌曲能在東南亞走紅,甚至以當地語言被傳唱,時常是透過影視傳播。黃湛森(即香港詞人黃霑)在評析60年代時代曲時表示:「這些有『香港面貌』的歌曲,的範圍,遍及臺灣、新加坡、馬西亞、印尼、越南和美加的華僑聚居地。泰國、韓國這些非華語地區,也有把歌曲改為當地語言而一時的子。」

後來,陸陸續續有許多歌曲依循此渠道被引進東南亞。如1979年的港劇《天蠶變》粵語插曲〈換到千般恨〉,先被馬來西亞歌手羅賓翻唱為華語歌曲〈夢裡情人〉,又被印尼歌手Didi Kempot翻唱成爪哇語歌曲〈Bojo Loro〉,這首歌的編曲至此已經換成器樂編制豐富的「Dangdut」(當嘟樂)了。金庸與瓊瑤的劇集更是這類翻唱曲的來源大宗,如1983年香港的TVB製作的《神鵰俠侶》,印尼版原聲帶幾乎整張由Yuni Shara翻唱;又如2001年瓊瑤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片尾曲〈好想好想〉(趙薇)有Yuni Shara〈Aku Cinta Padamu〉的印尼語版本及Safitri〈Sayang Sayang〉的爪哇語版本。

而2001年於華視開播的《流星花園》,則是另一個頂點,在菲律賓、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獲得空前的成功,在印尼更成為印尼電視史上收視率最高的劇集,其中Yuni Shara將片頭曲〈情非得已〉(庾澄慶)翻唱為〈Ku Takut Mencintaimu〉、片尾曲〈你要的愛〉(戴佩妮)翻唱為〈Cinta yang Kumau〉。

臺灣成為流行音樂中心的年代,

也唱了很多東南亞歌

香港第一代華語流行音樂人的影響力雖自60年代中後期開始逐漸式微,不過當時菲律賓籍樂師的後輩如戴樂民(Romeo Diaz)、奧金寶(Eugenio Nonoy Ocampo)、鮑比達(Paulino Chris Babida)等人,卻成為後來80、90年代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的幕後推手。臺、港兩地音樂工業與其連帶的影視產業,已經走進不同的道路了。

成為華語流行音樂中心的臺灣,尤其是70、80的大好年代,與東南亞華裔社群的關係更顯緊密。臺灣在70年代屢次於國際上受到重創:臺美斷交、臺日斷交、退出聯合國……從「唱自己的歌」所迸發出的「校園民歌運動」,開啟了華語流行音樂的新頁,也對後來新加坡的「新謠」有相當程度的啟發。

新加坡在80年代廢除華校制度,改為英語制學校。面對失語狀態下而生的認同危機,長期受臺灣文化奶水餵養的青年學子如梁文福、巫啟賢等人從校園開始,創作並傳唱華語歌曲。至今來自東南亞──尤其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裔歌手,如光良、品冠、李心潔、梁靜茹、張智成、張棟梁、戴佩妮、曹格、孫燕姿、林俊傑、蔡健雅等歌手,仍選擇臺灣做為其歌唱事業的起站。

華語樂壇與東南亞的互動,除了由臺、港輸出娛樂文化,以及音樂人才的交流外,也一直保持著歌曲上的交換。1978年菲律賓Freddie Aguilar的〈Anak〉是最被廣泛翻唱的歌曲,除了英、日、韓等版本外,在香港有譚詠麟粵語版〈孩兒〉(1979),以及莊奴填詞、鍾鎮濤演唱的華語版本〈你的影子〉(1979),臺灣則到2005年才有江蕙、陳子鴻演繹的閩南語版本〈愛著啊〉。

1985年印尼雙人樂團Bill & Brod所發表的作品〈Madu dan Racun〉,先被李茂山翻唱為〈女孩你是我的愛〉(1985),後有葉璦菱版本的〈分送寂寞和愛〉(1986),不過在臺灣最膾炙人口的應屬由羅時豐、王瑞霞所翻唱的閩南語版本〈小姐請你給我愛〉(1992)。

1987年臺灣當局宣布解嚴,這是臺灣自228事件以來40年的壓抑需要宣洩,「黑名單工作室」的首張專輯《抓狂歌》(1989)是為當時的標誌性作品,而〈抓狂歌〉的原曲實為泰國樂隊 (Asanee-Wasan)的〈〉(中譯:開心沒問題),這首歌后來也被香港樂團草蜢翻唱成流行一時的〈寶貝對不起〉(1993)。

90年代至華語唱片市場萎縮的21世紀頭幾年,市場上仍見得到來自泰國、印尼、菲律賓的翻唱曲。泰國翻唱曲如草蜢〈失戀陣線聯盟〉(1990,原曲為 〈〉)、〈我的溫柔不夠多〉(1992,原曲為 〈〉)、庾澄慶〈命中注定〉(2002,原曲為 〈〉)、蕭蕭〈坦蕩蕩〉(2003,原曲為〈〉)、王心凌〈Woosa Woosa〉(2005,原曲為〈 〉)、張棟樑〈將錯就錯〉(2006,原曲為〈 〉)等等,其他新、馬歌手郭美美、林宇中、蔡淳佳等人也都有翻唱作品。

印尼翻唱曲如齊秦〈Sophia〉(2002,原曲為Sheila On 7樂團2000年作品〈Sephia〉)、電視劇《終極一家》配樂〈嗚啦巴哈〉(2007,原曲為Project Pop樂團2003年作品〈Dangdut Is The Music of My Country〉)、張棟樑〈HEART〉(2007,原曲為Acha & Irwansyah於2006年合唱的電影主題曲〈My Heart〉)、〈Sempurna〉(2009,原曲為Andra & The Backbone樂團2006年作品〈Sempurna〉)。

菲律賓翻唱曲如吳宗憲翻唱自Rockstar樂團〈Ika'y Mahal Parin〉的〈我會想你〉(1996)。

隨著科技的革新,電視、電影的影響力弱,除了在過去國家管制嚴格、音樂產業發展程度尚低的緬甸、柬埔寨、越南等國仍有大量翻唱之外,在傳媒產業環境成熟的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國家,21世紀前期與華語樂壇的互動已不如以往。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的一首翻唱曲,由印尼歌手Via Vallen翻唱,結合噹嘟樂與饒舌的爪哇語歌曲〈Sayang〉(2017),不過〈Sayang〉是翻唱自日文Kiroro樂團的原唱〈未來へ〉(1998)?還是翻自臺灣劉若英的華語版本〈後來〉(2000)?則需另外深究了。

雖說音樂無國界,過去臺灣歌手翻唱了許多東南亞歌曲,也有許多臺灣歌曲成為東南亞的流行歌曲,而現在的東南亞移民工仍唱著這些歌,甚至也直接唱起流行的華語、閩南語歌曲,讓彼此的語言障礙,通過音樂得到了「互通」交流。

說了這麼多,這些來自東南亞的音樂作品,你有空時會哼上幾首嗎?

圖片來源 | 蝦米音樂 | 百度百科 | 天下文化

文案資料 | 天下文化 文字 | 統籌:吳庭寬

版式設計 | 小磊工作室 編輯 | 出品:小磊樂話

相關焦點

  • 原來這些歌,都來自東南亞?
    這些音樂工作者也包括受過專業西方音樂教育的菲律賓籍樂師,他們對香港當時的歌舞廳、電影配樂貢獻極大。原來這些歌,都來自東南亞?亞洲電視的前身「麗的映聲」也提供表演平臺及演藝工作培訓,讓港產影視作品得以延伸至東南亞現場。來自新、馬的莊雪芳、潘秀瓊、舒雲、後起的愛慧娜(Ervinna;印尼)等人,都是早期翻唱東南亞歌曲的重要媒介。
  • 這些歌原來都來自中島美雪!
    日本歌手MISIA演唱了《騎在銀龍背上》(銀の龍の背にって),有好多人才驚覺「啊,原來範瑋琪《最初的夢想》是翻唱啊」!沒錯,這首歌的原唱歌手,也是詞曲創作者,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甚至被某些人稱為「養育華語樂壇三十年的女人」。
  • 原來我們都是聽著日本歌曲長大的,這些歌都是翻唱自日本歌
    一直以來,我以為華語樂壇那些個經典歌曲都是出自中國人自己的編曲的,後來才知道原來這麼多歌曲都是翻唱日本的,原來我們都是聽日本歌曲長大(其實我是抗拒的)這些歌曲是無論怎麼想都想不到是翻唱的呀。70、80年代港臺地區很多藝人都到日本學習和發展,像鄧麗君,羅文、beyond樂隊(緬懷黃家駒)等都去過日本。所以回來以後大量有翻唱的,或是有日本製作人為他們製作的中日雙語的版本歌曲,比如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之類的,而很多港臺藝人也在日本拜師。也許有些人並不太了解哪些歌曲是改變的,小編搜查了很多的資料,也聽了很多老歌。
  • 原來我們都是聽著日本歌曲長大的,這些歌都是翻唱自日本歌
    一直以來,我以為華語樂壇那些個經典歌曲都是出自中國人自己的編曲的,後來才知道原來這麼多歌曲都是翻唱日本的,原來我們都是聽日本歌曲長大(其實我是抗拒的)這些歌曲是無論怎麼想都想不到是翻唱的呀。70、80年代港臺地區很多藝人都到日本學習和發展,像鄧麗君,羅文、beyond樂隊(緬懷黃家駒)等都去過日本。所以回來以後大量有翻唱的,或是有日本製作人為他們製作的中日雙語的版本歌曲,比如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之類的,而很多港臺藝人也在日本拜師。也許有些人並不太了解哪些歌曲是改變的,小編搜查了很多的資料,也聽了很多老歌。
  • 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原來都來自客家?
    這些由遠播南土的漢民建造的古風土堡,既保存了客家人獨特的生活方式,也傳承了古代漢族的歷史語言文化。其實,這些被稱為古代漢族活化石的人民並不是生活在土樓中與外界隔離的族群,他們常常活躍在我們身邊,甚至是決定了國家命運的重要任務。
  • 原來這些歌都是林俊傑寫的,難怪這麼好聽
    林俊傑是華語樂壇不可多得的創作天才,不僅自己專輯裡的每一首歌都是本人親自作曲,還為別人寫過很多經典好聽的歌曲,相信這些歌大家都或多或少聽過幾首吧?據說這首歌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林俊傑和他初戀女友的故事,當時他們因為要追尋各自的夢想而產生矛盾,他不知道兩個人還能夠走多遠,最終只得被迫分開。因為帶著悲傷而複雜的情緒,整首歌節奏緩慢,基調低沉,通過阿妹動情而略顯內斂的唱腔,給聽眾帶來一絲感傷和無奈。
  • 不看日本動漫不知道,原來中國這些經典歌曲,都是翻唱的日語歌
    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其實原曲都來自於其他國家。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原來很多經典的中文歌,原曲都在日本動漫中。《起風了》這幾年來,《起風了》這首歌在各個網絡平臺的熱度都非常高,有很多知名歌手也進行了翻唱,例如林俊傑、吳青峰、周深等。《起風了》的最早翻唱人是網絡歌手——買辣椒也用券,在這首歌中,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都讓人印象深刻。
  • 原來我們都是過客是什麼歌?抖音《情火》歌詞完整版
    近段時間以來,在抖音上面有一首十分經典的愛情歌曲又火了起來,這首歌的當中有一句歌詞是:原來我們都是過客,這是一首什麼歌呢?據悉,這首歌的歌名叫做《情火》,一起來看一下這首歌的演唱者及歌詞介紹。  1、原來我們都是過客是什麼歌  「原來我們都是過客」是歌曲《情火》當中的一句歌詞,演唱者是崔偉立。
  • 原來劉若英的這些歌都是翻唱的日語歌!華語樂壇何時能崛起?
    說起奶茶劉若英,大家肯定第一時間想到《後來》這首歌,其實啊,這首歌是翻唱自日本組合Kiroro的《給未來》,不止這一首,她還有很多首知名歌曲都是翻唱的日語歌,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個盤點。《原來你也在這裡》翻唱自中島美雪的《被愛的花和不被愛的花》,劉若英演唱版本保留原曲重新填詞,歌詞來源於張愛玲的小說《愛》,小說《愛》中說出的是一種錯過的情愫,而該曲表達的是一種充滿希望的遇見,劉若英的歌聲真摯而乾淨,因為是有感而發,用情感來歌唱,所以能輕易感染聽眾。
  • 怪不得東南亞的食物味道那麼迷,原來都是因為這些香料!
    去過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朋友都知道
  • 原來這些歌都是林俊傑寫的,難怪這麼好聽
    林俊傑是華語樂壇不可多得的創作天才,不僅自己專輯裡的每一首歌都是本人親自作曲,還為別人寫過很多經典好聽的歌曲,相信這些歌大家都或多或少聽過幾首吧?據說這首歌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林俊傑和他初戀女友的故事,當時他們因為要追尋各自的夢想而產生矛盾,他不知道兩個人還能夠走多遠,最終只得被迫分開。因為帶著悲傷而複雜的情緒,整首歌節奏緩慢,基調低沉,通過阿妹動情而略顯內斂的唱腔,給聽眾帶來一絲感傷和無奈。
  • 東南亞兩個國家的首富,身份都是華人,還是來自同一個省份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全球福布斯榜上面有很多東南亞國家的首富都來自中國福建。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盤點一下福布斯榜上到底都有哪些東南亞首富來自福建。作為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酒店大王」、「亞洲糖王」等等,每一個名號的背後都是一個傳奇的故事。1957年馬來西亞剛剛獨立,郭鶴年看準了時機,開始涉足糖產行業,和當地部門一起建立了馬來西亞首家製糖工廠。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糖廠規模佔到了全世界糖產行業的20%,因此得名「亞洲糖王」。在食用糖行業做大了以後,郭鶴年開始進行布局他下一個商業版圖。
  • 不看日本動漫不知道,原來中國這些經典歌曲,都是翻唱的日語歌
    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其實原曲都來自於其他國家。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原來很多經典的中文歌,原曲都在日本動漫中。《起風了》這幾年來,《起風了》這首歌在各個網絡平臺的熱度都非常高,有很多知名歌手也進行了翻唱,例如林俊傑、吳青峰、周深等。《起風了》的最早翻唱人是網絡歌手——買辣椒也用券,在這首歌中,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都讓人印象深刻。
  • 這些歌你們都單曲循環過,但你最愛的歌,原唱其實是這些人
    這些歌你們都單曲循環過,但你最愛的歌,原唱其實是這些人上周末小編和室友在家收看盲選賽剛收官的「好聲音」,突然一位女生唱到了今年紅遍大江南北的金曲《說散就散》時,小編的室友驚呼:「啊!原來這首歌是JC唱的啊??我一直以為是袁婭維呢!!」
  • 最新研究顯示韓國人祖先來自東南亞
    環球網實習記者宋偉鋼報導 據韓國《中央日報》12月11日報導,美國頂尖學術雜誌《科學》11日刊文章稱,人類的亞洲遷移不是通過多條路徑而是單從東南亞一個方向遷移而來。由此推論,韓國人的祖先應當來自東南亞。
  • 原來我們都是過客是什麼歌?抖音《情火》歌詞完整版
    近段時間以來,在抖音上面有一首十分經典的愛情歌曲又火了起來,這首歌的當中有一句歌詞是:原來我們都是過客,這是一首什麼歌呢?據悉,這首歌的歌名叫做《情火》,一起來看一下這首歌的演唱者及歌詞介紹。  1、原來我們都是過客是什麼歌  「原來我們都是過客」是歌曲《情火》當中的一句歌詞,演唱者是崔偉立。
  • 原來這些歌都是蔡健雅寫的,你聽過其中幾首?
    尤其是在她剛出道的前幾年,還沒有成為獨立製作音樂人的時候,可以說那時華語樂壇一二線的女歌手基本都唱過她寫的歌,王菲、張惠妹、許茹芸、梁靜茹、孫燕姿、林憶蓮、S.H.E、莫文蔚、梁詠琪……不過雖然蔡健雅給這麼多歌手寫過歌,真正廣為傳唱的卻不多,而且很多大家熟悉的歌曲,可能都把注意力放在演唱者本身,並沒注意到是蔡健雅寫的。那麼這其中都有哪些歌呢?
  • 原來這些歌都是周杰倫寫的,網友:溢出來的才華都這麼牛
    周杰倫在音樂界縱橫十幾年,依然穩如泰山,不像其他許多歌手,從沒有站住腳跟,大多都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只是如曇花一現般火了一剎那。豈不知周杰倫初入歌壇的時候也只是個青澀還會害羞的大男孩。到了現在沒有人敢否認他的天賦與成就,他不但唱自己寫的歌,他還毫不吝嗇地為別人創作了很多歌,這些歌一旦送給別人他就不再惦記。並且那些歌曲同樣很動聽,一經唱出就能竄紅。快來找一下,在這些他為別人寫的歌中哪一些是你聽過的。他給張韶涵寫的《親愛的那不是愛情》是一首節奏歡快卻略帶遺憾的歌曲,因為歌曲內容講述的是一場毫無結果的姐弟戀,但卻非常地適合張韶涵來唱。
  • 原來劉若英的這些歌都是翻唱的日語歌!華語樂壇何時能崛起?
    說起奶茶劉若英,大家肯定第一時間想到《後來》這首歌,其實啊,這首歌是翻唱自日本組合Kiroro的《給未來》,不止這一首,她還有很多首知名歌曲都是翻唱的日語歌,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個盤點。《原來你也在這裡》翻唱自中島美雪的《被愛的花和不被愛的花》,劉若英演唱版本保留原曲重新填詞,歌詞來源於張愛玲的小說《愛》,小說《愛》中說出的是一種錯過的情愫,而該曲表達的是一種充滿希望的遇見,劉若英的歌聲真摯而乾淨,因為是有感而發,用情感來歌唱,所以能輕易感染聽眾。
  • 原來這些詞語來自易經
    原來生活中很多詞語來自《易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九五之尊:來自第一掛乾卦——男人與君王之象,九五爻即君子的最高境界。乾坤:易經第二卦為坤卦——女人與輔佐之象。乾坤為天地之意。龍馬精神:乾卦以龍為喻,坤卦以馬為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