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廣雅中學在街坊們的熱議中
「出圈」了
原因是挖出了
不少老祖宗留下的「寶貝」
↓↓
東漢動物陶器
就問一句:萌不萌???
這些年,校園內發現古代遺存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引來眾多吃瓜群眾熱議。但玩笑歸玩笑,就其學術意義而言,考古學可是一門非常嚴肅的學科。
不僅嚴肅,而且深奧。在學渣小缸看來,考古所需的知識儲備、見地判斷遠非一般專業可比。它還是體力活,風吹日曬守在田間地頭,單是想想便覺得腳軟。
當然,考古學也並非想像中那般高不可攀,找準了姿勢,咱們還是能一窺奧妙。本期即以此為題,嘗試揭開考古的一部分神秘面紗吧!
古代怎麼玩「考古」?
在老祖宗那會兒,考古在日常中可謂罕見。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們多為俗事所困,不是忙著耕田播種,就是忙著繁衍生娃,不時還得響應號召上陣殺敵,實在沒啥閒情逸緻去挖掘研究更古的人與事。
有閒有錢有興趣去研究者,主要以古代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偏重於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以達到證經補史的目的。
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璧。圖/新華社
這門學問,被稱為金石學,乃是文物考古鑑賞中最常用的學問之一。據研究,金石學可上溯至先秦,正式形成於宋朝,清朝發展到鼎盛。
簡單來說,金石學一定程度上對文獻較為依賴,而考古學在此基礎上,又兼受西方學術的影響,十分重視田野挖掘等。二者有傳承,也存在差異。
參觀者在河南安陽博物館觀看婦好墓出土文物。圖/新華社
來自「金石班」的兩位學霸
聽到這裡,隔壁金石班的歐陽修估計要鬧騰了。從未搞過田野挖掘的他,很有可能會舉手表示:俺玩下古董,還得親自下地去刨?奇哉怪也~~
一生脾氣又倔又火爆的歐陽修,確實有這樣扛著鐵鍬直奔田間的勁頭。
歐陽修畫像。圖/視覺中國
歐陽童鞋雖然仕途不爽、一生多舛,但掙脫了世俗幹擾的他,可謂放飛了自我。他在琅琊山的醉翁亭辦公,下班後的業餘愛好,多是與大夥一塊爬山、野宴、席地而睡。
他抽空撰寫了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集古錄跋尾》,據稱其所收集的器物內容十分豐富,上自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
著書立作之餘,歐陽童鞋還不忘提攜後繼,啟迪啟迪學生蘇軾,讓後者也走上了金石「剁手」之路。
只見蘇軾在《仇池筆記》中「古鏡」條目記載:
元豐中,餘自齊安過古黃州,獲一鏡。其背銘云:「漢有善銅出白陽,取為鏡,清而明,左龍右虎俌之。」其字如菽大,篆款甚精妙。白陽,疑白水之陽也。其銅黑色如漆,照人微小。古鏡皆然,此道家聚形之法也。
蘇軾雕像。圖/視覺中國
宋代的金石學,又被稱為「歐趙之學」。歐陽修所著《集古錄》、趙明誠所著《金石錄》即為早期的著述,開啟了以後的相關研究。
說到趙明誠,就是李清照的老公。據說,他每得書畫鼎彝(註:彝是古代盛酒的器具),就和妻子研究整理。經過20多年的尋求,他收輯了金石刻詞2000卷,據此逐件鑑別考訂,最終寫成《金石錄》30卷。
想像一下,小夫妻把玩著四處收藏來的奇珍異寶,偶又對酌吟詩,也是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了。
趙明誠著迷於收藏,直至痴狂,他47歲病重彌留之際,想到的不是妻子的餘生安排,而是冒出這麼一句話:
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捲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也。
李清照始終沒有忘記丈夫的重託,在顛沛流離中一直精心守護這些珍寶。夫亡六載,李清照作《金石錄後序》,當時她已改嫁,結果遇人不淑,財產不是失於戰火,就是遭賊遇盜,餘者寥寥。傷心之餘,這位女才子才寫下了這篇後序。
李清照畫像。圖/視覺中國
考古,離普通人有多遠?
在古代,金石學是有錢有閒者把玩的高階學問;但在今天,考古正在走近我們的生活。在考古學研究者的眼中,每一個重大的新發現,多是對舊知識體系的衝擊和顛覆。
對普通人而言,考古可能意味著神秘與玄妙的力量。但這些歷史遺存,可能就潛藏在我們身邊。事實上,考古,離普通人並不遙遠。普通人可能深度介入而不自知。
譬如考古史上這個經典案例↓↓
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圖/視覺中國
1974年3月,西安東側的臨潼縣西楊村,為了將村子西南邊的旱地變成水澆田,時任生產隊打井隊隊長的楊志發,和村民楊彥信等人來到村南柿樹林,準備打井取水。
那是一片荒僻的土崗,碎石遍野、荒草蔓生,陰森森的氛圍。當楊志發一行挖到1米深時,他們發現钁下的黃土有異,竟呈現出火燒狀的焦黃色。
待到第三天時,井已有2米多深。當時,楊志發和楊彥信正在井下,刨著刨著,土中瓦罐一樣的東西,慢慢露出完好的人身,但卻沒有頭!
這眼前一幕讓倆人驚呆,自以為遇到了口耳相傳的「地裡鬼」。
但楊志發畢竟見過世面,很快鎮定下來。他從土中刨出一顆陶質頭像,然後又刨出了幾枚生鏽的銅箭頭等物。
楊志發將這些東西收了起來,預備拿來換點菸錢。二人合計著要將這尊「地裡鬼」抱到外面。無奈這傢伙太沉,他們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砸碎了這怪物,用工具把碎片運了出去……
兵馬俑。圖/視覺中國
就是這樣,兩位農民拿著钁頭,居然揭開了一個埋藏地下長達2000多年的古代寶庫。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的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得以重現人們的眼前。
現如今,歷史文化遺存的發掘已不鮮見,甚至時常出沒在我們身邊。除了廣雅中學,同在廣州的中山大學,2019年由於挖出數座古墓而「喜提」熱搜。同年,清華大學也因95座古墓上了頭條。
更「高能」的要數西安。據媒體報導,西安郵電大學、西安財經大學、西安政法大學等多所高校都曾成為古代遺存新聞的主角。其中,要說古墓分布之密集,西安郵電大學那多達600多座古墓,囊括東周到唐代時期,可以說是西安高校裡的「古墓派」。
北京大學官方微博截圖
而就在今年高考,全省排名第四的湖南女孩鍾芳榮,選擇就讀北大考古,一躍而成「考古界團寵」,更讓人感慨:
別說什麼錢不錢途的,篤定自己所愛,那才是最美的詩與遠方。當我們一路狂奔,別忘了來時的路。不斷重現在身邊的歷史遺存,大概也會想向世人述說這樣的道理吧。——來自學渣小缸的心靈雞湯
參考資料:
1、蒙俊怡、曹軍華,《「世界第八奇蹟」記下他的名字——記秦兵馬俑發現者之一、退伍軍人楊志發》
2、王笑寒,《手拿「洛陽鏟」,還會搞「鑑定」:學考古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3、肖宇,《20世紀上半葉知識界對考古學與金石學關係的認識》
4、柯立,《聽說清華大學也加入「古墓派」 清華學霸們很好奇 西安學子表示「見怪不怪」》,長江日報
5、周潔,《當我學考古時,我究竟在做什麼?》,新民周刊
來源 | 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
文字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鍾傳芳
編輯 | 木言
校對 | 李紅雨
審核 | 艾渝
籤發 | 區健妍
猜你喜歡
按以下步驟
原標題:《【新知】廣雅中學挖出「老寶貝」,蹭熱點挖挖這門老學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