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寶寶
11月24號晚上看了一下新聞,當天香港新增大約83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其中有71宗屬於本土。確診患者的數量,距離一周前,上升了整整7倍。也打破了過去3個多月單日確診數量的最高紀錄。
鑑於此,政府宣布從周四(26日)凌晨起,關閉全港酒吧、夜總會、浴室、派對房間等。而所有餐廳同時就餐人數的上限為40人,即4人一桌,不得超過10張桌。
繼本周一開始的、全港幼稚園至小學三年級再次轉戰回家上網課之後,又有專家呼籲全港停課。
就在11月11日,香港和新加坡兩地政府剛剛制定了針對兩地的「航空旅遊氣泡」計劃。內容是:兩地旅客只要持有出發前72小時內的兩地互認病毒檢測陰性結果;在出發前14天內沒到過新加坡或香港以外的國家或地區;搭乘專屬航班,使用機場專屬通道;並且在機場的檢疫結果為陰性,那麼無論是以商務、休閒還是探親訪友為目的,他們在新加坡和香港兩地的行程都不會受限制。
新冠疫情帶來的旅遊業寒冬,對於香港和新加坡這兩個依靠旅遊業支撐的國家和地區,是巨大的打擊。這個計劃,被看作是這兩個城市推動旅遊業和航空業發展的最後努力。
據稱,這個計劃在香港一推出,機票頃刻間就被訂購一空。
可是,因為香港近期一日緊似一日的疫情,這個原定於本月22號開啟的「旅遊氣泡」計劃,還沒開始就結束了。那個充滿誘惑的氣泡,還沒綻放,就破滅了。
猶記得,我從3月份就開始盼著通關。政府說,等4月份吧!那好吧,等4月份。可是4月份過去了,政府又說,等5月份吧,等6月份吧,等7月份吧,等8月份吧,等九月份吧。後來,政府直接說,等12月份吧。
很快就要盼到12月份了,可是這些讓人沮喪的消息,意味著香港又回到了半年、甚至更久以前。這些消息,意味著之前香港為了抗疫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付之東流了。這些消息,意味著很多和我一樣翹首以盼的所有盼望,都是徒勞了。
真是太令人沮喪了!
就在兩個星期前,香港政府剛剛宣布,本月23(也就是昨天)起,逗留在廣東和澳門的香港人,回港可以豁免強制檢疫和14天的隔離。這個消息著實讓我開心了好幾天,至少我覺得回家的路途減了一半。
昨天,我欣喜地在電視上看到,深圳灣口岸已經排起了長隊,每個等待過關的人,臉上都掛著掩飾不住的笑容。有個拖著大行李箱的中年男人,一邊迫不及待地往出境大廳趕,一邊激動地說:我已經快有一年沒見到老婆了。
那個情景,既讓人替他高興,也難免為他心酸。
有小夥伴說,香港的疫情控制真差勁。也有小夥伴問我,問題到底出在哪?
我想了想,之所以香港的疫情沒完沒了,原因主要有四個:
一、 海外輸入人員的檢疫存在漏洞
中國內地檢疫工作強調「閉環管理」,所有入境人士須在指定酒店完成強制檢疫,並且全程有專車、專人負責,而香港不是。
特區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表示,這次疫情暴發的源頭,是早前海外國家和地區的輸入個案。這一點,顯示了特區政府針對輸入個案的檢疫措施,存在著漏洞。
而且,聖誕節就快到了,在未來的兩、三個星期內,不少在海外留學的香港學生,會趁著聖誕假期回港。如果特區政府的檢疫及隔離措施做得不好,這將會是一場更大的、不難想像的危機。
二、 未能全民強制性檢疫
這其中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香港特區政府缺乏全民檢疫的動員能力,使得香港市民的檢測意願比較低。比如今年9月份,中央政府派出了檢測支援隊來港,協助香港開展全民免費普及檢測。但是卻遭到了「攬炒派」人士、甚至本地醫護人員竭力污衊和抵制。「政治病毒」和既得利益集團,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和一己私利,使得750萬人口的香港,只有不到200萬人參加了檢測。
儘管特區政府為此花費了5.3億,可是這場本應卓有成效的檢測行動,卻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非常令人遺憾。
在這種情況下,特區政府只能依靠頻繁的限制社交距離,以及限制市民活動來控制疫情。比如限制餐飲業營業時間、要求KTV、美容院等高危場所暫停營業等。
這類社交限制措施,對控制病例雖然起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但是卻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為了維護所謂的經濟利益,也迫於所謂的壓力,香港特區政府的抗疫工作重點,從一開始就並非是徹底消滅病毒,因此,多次在未等病例「清零」就放寬限制。9月份的第三波疫情源於此,現如今的第四波疫情亦源於此。
一直試圖將疫情控制在「低水平」,結果,卻付出了比「清零」更高的社會成本。
這是其一。
另一方面,由於很多香港市民都是「手停口停」,他們擔心被確診之後,會失去現有的工作機會。因此對於檢疫,他們採取了置之不理、避之不及的態度。
這是其二。
針對這個問題,面對香港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惡化,為了鼓勵市民接受檢疫,香港政府公布:向11月22日及之後做本地確診的市民,提供5000港幣的一次性恩恤津貼。符合條件的確診市民,可以從11月27日開始申請。
這5000元的津貼依據是什麼呢?它是以每天9小時的工時,每小時37.5港幣的最低工資,然後乘以14天而得出的。
為了鼓勵市民接受檢疫,香港政府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三、個別市民無視法規
雖然香港的衛生環境一直都比較好,公共場所每天都會定時嚴格地消毒,而且早就明文規定,公共場所必須帶口罩。但是總會有那麼一些人,無視法規。
比如,在近期確診的本土個案中,就有180多例來自於港島灣仔的一個社交舞俱樂部。這成為香港疫情爆發至今為止,最大的感染群體。
據報導,這些社交舞俱樂部的成員,在跳舞的時候不戴口罩的情況相當常見。而他們跳貼身舞時,根本做不到保持1.5米的社交距離,能保持15釐米就已經算不錯了。
又比如,記者上周五(20日)晚到尖沙咀及旺角一帶暗訪,發現部分酒吧沒有遵從防疫規例。有些酒吧凌晨照常營業,估計場內超過40人聚集,更加出現10人以上圍在一起抽水煙的場面。
而有些酒吧表面佯裝準時落閘打烊,暗地裡卻將部分客人帶到私隱度較高的相連鋪位繼續飲酒作樂,以此逃避執法人員。
四、市民出現了抗疫疲勞
美國康奈爾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一組工作人員把一隻青蛙放進已經沸騰的開水中時,青蛙會因為忍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迅速從開水中跳出來,從而逃生。
而另外一組工作人員,把青蛙放進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慢慢加熱。結果,青蛙會因為舒適的水溫而感到悠然自得。直至無法忍受的高溫時,它想跳出來,可是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這就是著名的「溫水煮青蛙」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個人和集體遭遇突然的危機時,如果能抓住時機,並且集中全部力量去應對,結果往往可以化險為夷。相反,在危機發生的初期,如果沒有引起重視,或者是採取的方法不得當,那麼,當情況慢慢惡化到一定程度時,再想要化解,就已經為時已晚。
持續近10個月的抗疫生活,已經讓香港市民疲態盡顯。老百姓在無可奈何的同時,在精神上已經感到麻木不仁,在行動上也已經表現出了懈怠。
這是我的切身感受。
香港,經歷了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1860年的《中英北京條約》和1898年的《拓展香港界址專條》,直到1997年,這顆璀璨的東方之珠,在歷盡了155年的磨難之後,才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在那顛沛流離的155年間,她就像一個被母親狠心拋棄的孩子,孤苦伶仃,嘗盡了冷眼和欺凌。她忍辱負重,終於等到了與母親重逢的這一天。
希望香港能早日擺脫困境,希望我能像以前那樣,想什麼時候跨過羅湖橋,就什麼時候跨過羅湖橋,想什麼時候回家,就什麼時候回家。
香港不是我的故鄉,也不是我的港灣,事實上,她是我從踏上這塊土地的第一天起,就想著哪一天可以離開的地方。但是,我希望她好。
生活從來不會特別偏愛誰,也從來不會特別虧待誰。生活給了一個人多少磨難,日後就必定會還給他多少幸運。
真心地祝福香港,健康、平安。
你的轉發便是最大支持
作者簡介:高寶寶15歲寫小說,38歲考取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院,20年中文教育經驗。一手把女兒培養成港大一級榮譽學士及倫敦大學教育碩士。讓她溫暖而有力量的文字,陪伴你一路前行,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