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死亡距離年輕人還很遠,但幾乎有90%的年輕人,都開始思考自己葬禮時該怎麼安排了,其中被最多人討論的,是葬禮上該放什麼歌:
隨便一抓就是100w年輕人在討論
關於葬禮的細節,年輕人們思考了很多,比如死後要不要邀請前任來參加?遺容口紅色號是姨媽紅還是裸色系?有存檔的遊戲卡要一起火化,還是留給小夥伴?
在年輕人眼裡死亡和失戀,都只是平凡生活一部分,他們不屑像老一輩那樣請人哭喪、大擺靈堂,更希望用輕鬆的葬禮和世界886——
大概就是這樣:
所以在他們的葬禮歌單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很酷的選項,比如《向天再借五百年》——
本來看到歌名,院辦只覺得沙雕,但發現這哥們要用整整一百年發呆,為了浪費生命而借命,除了酷我還能說什麼呢?
比向天再借五百年更酷的,是死了也要把葬禮安排成星球大戰主題的鐵桿粉絲:
強烈建議這哥們回頭把葬禮剪輯個視頻出來,回頭絕對是星戰最牛逼的周邊創作,不死一回做不出來的那種。
也有年輕人,要在死後要給自己實名認證英雄名號的:
作為遊戲屆最難作品的top10,怪物獵人每年虐哭的人連起來可繞地球三圈,能拿到英雄之證的,我敬他是個真英雄。
看著這群把葬禮BGM玩出花的年輕人,院辦不禁思索:現在的年輕人,死起來都這麼任性嗎?
不是。
葬禮歌單是年輕人的欲望展覽館
在看完將近上千個關於葬禮BGM的回答後,我發現年輕人藏在沙雕歌單裡的真相,是他們現實中礙於面子,無法直言的「我想要」——
抱著「死到臨頭,就算實現不了,也要講出我要什麼」的心態,他們決定用種類繁多的葬禮歌單,表達出對生活赤裸裸的欲望。
微笑是面對死亡最高標準的體面
但在年輕人眼中,死亡並非假想敵,而是普通的塵歸塵,土歸土而已:
據說這歌改編自《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變成化肥回歸自然,是年輕人才懂的黑色幽默,哪怕是不共戴天的仇人,變成骨頭灰後都是肥料,區別最多是:黑化肥發灰,灰化肥發黑。
對活著時天天加班,周末一直睡都睡不夠的年輕人而言,死後終於能長眠於地下休息,其實是件挺好的事兒:
在想安靜離開的年輕人眼中,死亡並不是需要同情的事兒,所以誇張的哭號或大張旗鼓的喪樂隊,都是一種打擾。
為了規避葬禮時過於悽慘,歡快版的《再見》成為了他們的不二選擇:
因為想到葬禮時,大家都涕泗橫流,一起哭到胃抽搐時,年輕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感動,而是「我靠我不至於這麼慘吧」,在歡快中告別,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
為了讓自己葬禮歡脫一點,更硬核的年輕人,可能會邀請大家一起跳場舞:
想像一下狗友們,一邊穿著黑絲cosplay喪屍,一邊在月光下為你扭動胯胯軸,是不是既魔幻,還有一點迷の感動?
不希望葬禮時大家嚎啕大哭的另一原因,是年輕人不忍心自己所愛之人落淚:
建議親友們今後參加葬禮,千萬別哭,畢竟活著時我們可以給你擦眼淚,死後總不能從土裡爬出來吧?乖,別哭,讓我們省點心。
希望自己的葬禮充滿幽默,決不是年輕人的故作堅強,只是走在死亡這條不歸路上,我們更想像英雄一樣,瀟灑飛向終點——
諸位的微笑既是面對死亡時,我理想中最高標準的體面,更是我上路時,最想收到的真摯祝福。
孤獨是年輕人的精神死穴
成年人的孤獨從不是身邊沒人陪,而是心意無人通。一邊因為工作繁忙無暇社交,一邊面對半天沒人搭理的微信默默失落。
所以在死後,他們想擁有一段永恆不變的友誼:
通過定格自己來定格友誼的年輕人,實力證明了孤獨患者沒得救,只有死後才能解脫。
即便是聽起來歡快的BGM,也隱藏著他們孤獨的內心:
明明已經死透被埋起來,一點都不OK,因為害怕孤獨,也有說「我隨時OK等你電話」,真的太慘了。
最終,這群害怕孤獨的年輕人,只能祈求好友,能夠常回來看看自己:
墓志銘:「工作的煩惱,向爸爸談談」
死都不怕的年輕人,會怕孤獨嗎?他們怕的其實是被遺忘。99.99%的年輕人一輩子不會被載入史冊,但不代表他們不想被載入心中——
比起斷氣,被人遺忘才是真正的社會性死亡。
酷逼歌單是年輕人對世界的最後叛逆
逆流而活,是許多年輕人受困於現實,無法實現的遺憾。但力所能及之處,他們可以利用葬禮,為自己人生畫個與眾不同的句號。
他們的小心思,在葬禮歌單上就能看出來,有的人想自己寫歌:
當年輕人90%的東西都是批量生產時,一首能完全由自己定製的「葬禮BGM」,是他們人生結尾時,能給予自己最後的奢侈。
也有一些特立獨行的中二青年,能用一曲葬禮BGM,把人聽到「冷汗直流」:
沒毛病啊,不是大人物,憑什麼不能死的像個大人物?唯一建議是當日嘉賓應限量飲酒,避免聽歌上頭後出事(認真
對在葬禮放國際歌的年輕人而言,自己永遠都是共產主義的戰士:
雖然國際共產主義者千千萬萬都是普通人,但至死都反對壓迫、剝削,堅信英雄納雄耐爾必將實現的年輕人,他們是真正的酷逼。
在葬禮歌單中,年輕人向看客大膽講出了,自己到底想問生活索取什麼——
但BGM只是年輕人葬禮的一部分,在完整的葬禮中,他們還有著更多想要進行的自我表達。
你永遠想不到年輕人的葬禮有多酷
無論是玩知乎還是微信聊天,所有的社交行為歸根到底,都是年輕人在告訴世界,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老一輩的葬禮,在用悲傷表達對死者的尊重,對年輕人而言,盡情表達自我後,被認同或理解才是真正的尊重。
天馬行空的葬禮,則是他們對世界最後的告白,比如他們會把葬禮變成煙花秀:
五顏六色的煙花在夜空中紛紛炸開,然後我朋友深情款款的說:「碳酸狗,你骨灰炸了」的樣子,是我2019最浪漫的幻想,沒有之一。
院辦還真查到了一張骨灰煙花葬禮的圖:
也會蓋一間圖書館,成為一個酷酷的孤魂:
猛然一看有點嚇人,但仔細想想,沒準這樣圖書館有人大聲嗶嗶,老太太就可以直接把他帶走,打造素質最高的圖書館,還是蠻酷的吼。
也有死後也不忘當個社交花,邀請前任們一起來跳交誼舞的:
根據院辦對女人的理解,招魂成不成功兩說,我覺得她們把你挖出來刨墳,然後挫骨揚灰的概率可能更大……
雖然挫骨揚灰聽著有些慘,但這的確是很多年輕人死後的終極理想:
用狗友的話說,「生前就被關到高樓大廈裡,死後要是還裝在小盒子裡,那也太憋屈了吧——院辦只想說,記得揚骨灰時注意風向,避免糊一臉。
可能你會疑惑,像我們這種把葬禮變成喜劇的年輕人,是不怕死,才心態這麼好敢拿死亡開玩笑嗎?
呵,你看看大家向天再借五百年、逼迫親友唱你快回來的樣子,就知道我們是群怕死的慫嗶了。
年輕人對葬禮之所以有各種奇奇怪怪的幻想,並非我們不在意死亡,而是比起死的精彩,我們更想活著盡興——
至少在我們活著時,不想讓自己的人生以眼淚鼻涕假哭作為結尾,既然已經哭著來了,又何嘗試試嗨到最後一刻,笑著和世界告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