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至今年春節前,利好政策頻頻出臺,尤其是城鎮化機會讓多數業內人士對今年行情十分看好。在這種心理預期下,一些鋼貿商囤貨待漲,不少鋼企更加大馬力生產。
時值鋼鐵行業「金三銀四」,市場景象卻並不喜人,不但未出現旺季拉漲,反而出現了部分鋼廠出廠價格與市場價格倒掛的現象。原因很明顯:產能過剩,供給過量。
數據顯示,2013年1月份粗鋼產量為6362萬噸,2月份為6183萬噸;社會庫存1月份時為1393.33萬噸,2月份升至1921.37萬噸。雖然2月份鋼鐵行業PMI環比大幅回升,但近期產能釋放,以及樓市調控加碼都可能對供需關係構成衝擊,未來需求能否快速消化高企的庫存仍有待觀察。
數據顯示,3月中旬鋼廠庫存再創新高,明顯超出市場預期,主要原因是終端需求啟動時間較晚。根據莫尼塔的草根調研,雖然只有9%的調研對象表示銷售情況低於預期,但整體銷售水平仍然不溫不火,終端需求沒有明顯改善跡象,超過90%的調研對象認為此輪需求的復甦可能到4月中下旬才會出現。此外,超過45%的調研對象提到庫存小幅上升。
同時,莫尼塔調研顯示,當價格上漲助推終端需求略有改善時,貿易商會壓低價格爭搶出貨,導致鋼材價格回落,改善局面又被破壞,重新進入低迷狀態。長江證券在報告中指出,在進入理論上的旺季之後,期貨與現貨鋼價不僅未能延續前期上漲的趨勢,反而出現大幅下跌,這種淡季空漲、臨近旺季卻開始下跌的表現低於市場之前的樂觀預期。
顯然,產能還並未全部釋放。去年年底時粗鋼產量已達9.7億噸,日均265.75萬噸,稍加計算便可知220.82萬噸僅僅是83%的產能利用率,還有17%的產能空間可以彈性擴張。
「在這種情況下,產能肯定是多餘的。需求一旦釋放,鋼廠就會大範圍大幅度地提升產能強度,整個市場的需求會遠遠低於市場產能的釋放,供大於求的現狀仍然無法改善。」金模鋼鐵網首席分析師筆者表示,每次鋼價有點反彈,立馬又被打壓下去了。
那麼,不斷出臺的利好政策,其效用為什麼沒有在鋼鐵行業市場上得到體現呢?筆者認為,政策效用達到微觀層面需要時間。「現在才剛剛開春。有一些項目是在計劃當中,在備貨,或者是冬季已有備貨,庫存消耗相對來說比較慢,因為產量非常大。」
據悉,「金三銀四」並不是一個普遍提法。「鋼鐵行業春季行情啟動**早是2月份開始,有時是3月開始,一般是在4月和5月達到高峰。」筆者的解釋是:金九銀十比較普遍,金三銀四的提法是今年才出現的。事實上今年整個需求還沒有完全啟動,去年這個時候很多建築工地已經開工了,但今年春節比去年晚了10來天,加上天氣比較冷,不少城市雨量較多,很多農民工不能及時返回工地,就算來了,很多工地在前期也是在備貨狀態,開展施工的比較少。
而從寶鋼、武鋼、鞍鋼三大主要鋼廠4月出廠價來看,市場對後市判斷的分歧進一步加劇。三大鋼廠中,寶鋼4月份出廠價格以上漲為主、鞍鋼以下調為主、武鋼基本持平,罕見地出現分歧。華泰證券表示,3月是傳統需求旺季,往年此時伴隨著終端需求的啟動,鋼價一般以上行為主,但今年在市場供給端的壓力下,鋼價很難有上漲的動力。
同時,無論是滬終端線螺出貨量,還是鋼企庫存去化速度,旺季初期需求恢復明顯偏弱,而且下遊各行業都缺乏超預期的跡象,尤其是投資鏈上工程機械、重卡、水泥景氣相對低迷。在這種背景下不斷創出新高的產量不僅沒有給市場帶來需求旺盛的預期,反而進一步引發了市場的擔憂,這種供需節奏的錯配是旺季初期行業表現低於預期的主要原因。
受旺季不旺的影響,鋼鐵行業已經連續虧損超過3個月,主流鋼企噸鋼虧損額已經擴大至200元/噸,市場效益倒逼鋼企控制產量。中鋼協數據顯示,3月中旬重點鋼企粗鋼日產量為166.76萬噸,環比3月上旬的167.55減產了0.47%;而全國粗鋼日均產量為206.37萬噸,環比3月上旬的208.46萬噸下滑了1%,但仍居於歷史次高水平。
金模鋼鐵網首席分析師筆者表示,儘管鋼鐵行業在4月份有望進入新一輪的去庫存階段,但短期內市場回暖的跡象並不明顯,基本面的弱勢難以支撐二級市場有亮眼的表現;同時,雖然旺季需求釋放有望帶動鋼價企穩回升,但這已經在預期之內,並不構成鋼鐵股跑出超額收益的理由。未來板塊或將繼續保持震蕩格局,個股走勢將更多取決於公司自身情況,而非行業基本面。
對於將來臨的城鎮化大潮鋼鐵行業的利好影響,筆者認為,城鎮化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建設規劃,需要長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從去年經濟工作會議到現在的兩會期間,這段時間這方面的政策處於真空狀態。之前有很多報導說兩會前期可能會推出一個城鎮化建設的細則,但也沒有出來。細則未出,方向不明,就沒有建設的衝動。所以對鋼鐵行業來說,沒有效用是很正常的。
筆者指出,產量日增、庫存居高不下,政策利好短期內又難以體現,鋼鐵行業現「去產能化」刻不容緩。他建議通過兼併重組使產業集中度得到提升,集中度越高,企業對於自身產能的操控性更大。
像去年,中鋼協對會員企業的倡導和引導使其會員企業在2012年的產量有微小下降,而會員企業之外的鋼企產量同比增幅達到20%以上。這是一個例證,說明產量可以有引導地去控制,所以兼併重組是改變行業現狀的一個比較有效的途徑。
建議淘汰落後產能,通過環保測評等技術手段,把落後的、環保測評不達標的企業從行業中踢出去,這對於行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以及環境保護都有利。
同時,無論是滬終端線螺出貨量,還是鋼企庫存去化速度,旺季初期需求恢復明顯偏弱,而且下遊各行業都缺乏超預期的跡象,尤其是投資鏈上工程機械、重卡、水泥景氣相對低迷。在這種背景下不斷創出新高的產量不僅沒有給市場帶來需求旺盛的預期,反而進一步引發了市場的擔憂,這種供需節奏的錯配是旺季初期行業表現低於預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