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無二的野柳
如果你走過無垠的平原,也許還想攀上巍峨的高山;如果你看過浩瀚的大海,也許還想邁過起伏的丘陵;如果你流連過小橋流水,也許還想穿過荒蕪的大漠;……大自然就是這麼地豐富、這麼地神奇,讓我們為它著迷,為它感嘆!
臺灣,一個迷人的名字。
臺灣,同樣也是一個讓人浮想聯翩的名字。
由於臺灣的歷史因素,讓我們覺得她飽受風霜;由於臺灣的地理位置,讓我們覺得她特殊重要。同樣地,從地質角度來看,臺灣一樣是非比尋常。在臺澎金馬共超過一百座島嶼,有著許多不同的地質公園,可以觀察到全世界都少有的地火水風作用的各種地質地理現象,是觀察了解地質的科普之地。臺灣不大,卻形塑出這麼多殊異的島嶼景觀、土地生態、人文故事,蘊藏著十足可觀的自然資源和人文風貌,不愧是寶島啊。
今天要與大家一起去探訪的野柳就屬於一處有著獨特的地質景觀的地質公園,她散發著獨一無二的味道足以讓人回味無窮。此處著名的海蝕地貌,更是舉世罕見。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最美的海岸」時,野柳被評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
野柳,位於臺灣基隆市西北方約十五公裡處,是一處突出海面的岬角。
當我們乘坐的旅遊大巴拐過一道大彎,眼前出現了那種獨有的海蝕地貌時,我就「哇」地叫出了聲。說起來,坐在大巴上的我真不知道前方迎接我的是怎樣的一道獨特景色。不過,顯然,我有些迫不急待了。
進入到風景區後,跟隨著絡繹不絕的人群的腳步,很快就走到了一片開闊的海邊。野柳是伸入大海中的一個山岬,就象是個小小的「半島」。海浪拍打著岸石,海風吹亂我的頭髮,湛藍的天空,海面上遠處隱約可見的白帆,一切都那麼地靜謐。然而,當隨著我的腳步慢慢踏上半島之後,展現在眼前的景象讓我震撼不已。我開始被周圍那變幻萬千的怪石嶙峋所吸引,為這些奇怪的巖石而驚嘆。不由地,我瞪大眼睛,時而低頭端詳這些奇怪的巖石,想要探究一番;時而又拔腿狂奔,快速移到下一處……,內心是那麼想抓緊腳步細細端詳這整個半島,過程近乎瘋狂。我只能坦言:我被這些造型奇特的巖石折服了。
遊走在這一個個形態各異的風化石之間,猶如置身於奇幻石林中。我無法知曉它們是經過了多少萬年的侵蝕、風化,而磨礪形成的,但如今逐漸形成蕈狀石、燭臺石、姜石、壺穴、棋盤石、海蝕洞等地質奇觀,讓全長1700米的海岬,成為臺灣最負盛名的地質公園。
讓我們細細端詳這些經過大自然洗禮而成就的嶙峋奇巖,好好感嘆這極具藝術氣質、令世人驚嘆的人間絕境吧。
燭臺石是公園內最奇特的景觀,燭臺石略呈圓錐狀直立於地面,直徑約在0.5~1公尺之間,上細下粗,頂部中央有含石灰質的圓形結核,周圍有環狀溝槽,如同蠟燭臺一般。
珠石,則是由於其形狀為完整的圓球形結核,有如明珠一般,故又稱為珠石。
菠蘿麵包是形狀相當特殊的結核。在這顆結核的上方,因具有數組交錯的節理髮育,乍看之下還蠻像菠蘿麵包的呢。
還有那由於節理與岬角延伸的方向垂直,節理面受波浪侵蝕而擴大成海蝕溝。
野柳的海蝕平臺上有兩群外觀似磨菇,上部有一個粗大的球狀巖石,下方是較細的石柱佇立著,這種巖石稱為蕈狀巖。
而野柳的地標「女王頭」就是蕈狀巖的一種。
你看她髻發高聳、微微仰首、美目遠盼、凝然遐思的樣子,那麼地端莊優雅。那神情,似乎在聆聽大海波濤的琴音。沒錯,不斷有層層的波浪從四面八方湧來,與岸邊的礁石發生劇烈地碰撞,發出陣陣低吼,掀起白色的泡沫,給人驚濤拍岸的感覺。這海與這石成了絕美。
只是可惜女王石我根本無法靠近,來這的遊客都會前去覲見女王,與之合影,我不喜湊熱鬧,沒有排隊拍到女王正臉照。
走到野柳的盡頭可以看到單面山及前側的海蝕平臺。單面山為兩側不對稱的山嶺,起因於新生代第三紀的地層因第四紀的衝上斷層作用後,再受到差異侵蝕而形成。遠望像一斜邊貼地、長短邊比例懸殊的直角三角形,感覺上是有點像山、又不會太像山的山。
站在海蝕平臺上,望海而去。滿眼的海水,滿眼的美。遠遠望去,海水真清澈呀,湛藍湛藍的,透著晶瑩。天空真寬廣啊,飄著幾朵白雲。這兒是東海海域,臺灣海峽的北段。藍天、白雲、大海、海風、海浪,海景,一覽無遺。
讚嘆造化神工美妙之餘,好奇心重的我自然很想了解形成這地貌的奧秘,看到對野柳景區的一些介紹說明野柳是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因受到海水差異侵蝕而逐漸形成今日的面貌。海浪、風沙、雨水、陽光,大自然妙手雕出了這許多造型奇特、惟妙惟肖的巖石,仙女鞋、女王頭、情人石、風化窗、海蝕溝、豆腐巖、龍頭石、二十四孝山、海龜石、珠石、海狗石……每一處都那麼有故事,奇特得引人入勝。這些奇怪的巖石其實都是不同種類的巖層經過長時間的風吹雨打,以及海浪的衝擊後才形成的,面貌雖然各有參差,卻都受到一個簡單定律的影響:堅硬的巖層凸出來,軟弱的巖層凹下去。想要看到幾千甚至上萬年前的地質原貌,只有到了這裡才能領略到它的稀奇。蜂窩巖、豆腐巖、蕈狀巖、姜狀巖,風化窗等世界級的巖層景觀便在積年累月下得以形成。
話說這樣的介紹並沒有太滿足我的求知慾,我更喜歡的是在大巴車上導遊給我們播放的臺灣大學教授關於野柳形成的研究成果的那套光碟介紹的內容。我還記得當時導遊在播放完光碟後,對我說:我觀察到全車就只有你一個人在認真地觀看哦。也許是因為光碟的介紹極偏科研性了,也許只是因為我的座位比較靠前吧。但關於野柳的介紹,我是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了。只是礙於我的知識淺薄、記性不佳,哪怕當下看得津津有味,現在也仍還是講不出一個果以然來。於是,旅遊歸來後,我開始在網上搜野柳形成的種種介紹及與野柳相關的地質論文。
當然,不同的地質學家有不同的研究結論。就野柳的形成,我也看到不同的說法。我採信的也只能是其中一種理論研究結果,對或不對,只能當做是知識性了解。畢竟在四十六億年地球歷史長河中,地球是如何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很多都是推理。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六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碰撞,地質史上稱為蓬萊造山運動,於是臺灣島出現。活生生的板塊碰撞與擠壓運動,正在我們腳底下進行著。造山運動使得臺灣島呈現不同於其他火山島嶼的景觀與生態。高聳的山脈、源自於山脈的辮狀河、隆起的海階、快速沉降的海岸平原,以及少見的板塊碰撞帶、火山作用、沉積循環等,竟然全匯聚在臺灣。
從地質的視角,可能我們需要將臺灣歷史往前延伸到人類之前;再向下鑽深直探海底,也許才能真正認識臺灣島。
造山運動擠壓時,在野柳的兩側推出兩道斷層,斷層帶破碎易受侵蝕,所以兩側凹入成灣,中間突出形成海岬。接下來,在海浪、雨水和風的侵蝕和地殼不斷的抬升下,造成野柳的奇巖怪石。
野柳的地質主要由沙巖構層,為第三紀中新世的大寮層,大約在2200萬年前淺海堆積而成的,因此在野柳地質公園的地層中可看到許多中新世淺海生物的化石和生痕化石;野柳地質公園中可欣賞的海蝕地形可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為蕈狀石林,例如著名的女王頭、蜂窩石等等,第二種為風化窗和姜狀石,是較為特別的海蝕地形例如仙女鞋、地球石,而第三種為壺穴和燭臺石,都是野柳濱海處才有的地質風貌。
野柳剛好處與大屯及基隆火山群之間,所以沒有安山巖,其地質的構造層由上為砂巖、頁巖質砂巖、鈣質砂巖及 砂巖鈣質砂巖的抗侵蝕力最強,因其含有圓形及不規則石灰質結核,砂巖次之,頁巖質砂巖最弱。
海蝕平臺為曾經被海浪不斷衝擊侵蝕,後因地盤上升而脫離海水侵蝕的巖岸地形,野柳的海蝕平臺上蕈巖、蜂窩巖、姜石、燭臺石、海蝕洞、風化紋及各種奇形怪狀的巖石等。
以蕈巖而論,因其頂端顏色較深的鈣質砂巖,因抗侵蝕力較強而留存較多,下面的砂巖,因抗侵蝕力較強而留存較多,下面的砂巖則受到侵蝕較快而較小,在海浪常年衝擊磨擦下,形成了蕈狀或菇狀的巖柱。當然,砂巖層的縱、橫兩組節理髮達,而巖面又略有傾斜,有利於海浪順著節理來回磨蝕,是形成圓柱的先決條件,經過差異侵蝕,再加上後來海岸隆起,使我們今天才能看到原本整片巖層受海浪磨蝕後,遺留下來的僅存碩果。差異侵蝕有兩個含意,一為砂巖較鈣石巖抗侵蝕性稍差,故磨蝕較快,一為海浪的高度使下面的砂巖磨蝕較快。
姜石為鈣質砂巖構成,其高度比蕈巖還低,有可能為蕈巖柱石裂後頂端崩解下來,也有可能因地形的坡度和海浪當時在該位置的磨蝕方式造成的;燭臺石下粗上細,有如一根蠟燭,頂端中央還常有形似燭焰的鈣質砂巖結核,和蕈巖的形狀上下相反,大約是所處位置和當時海浪侵蝕路徑的影響造成的。
蜂窩巖則是蕈巖頂部或純鈣質砂巖上布滿了如蜂窩般的小洞穴,生成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為曾遭受穿孔貝的刺穿,之後,經波浪經年不斷地拍打,海水留在巖石孔隙中,因陽光或溫差變化熱脹冷縮而形成多個小孔洞;一為巖面變化造成的爆裂,海水漩流的磨蝕及水壓迫孔穴中空氣造成的爆破效果。長時期下,就在鈣質砂巖面上留下大小不同的孔洞,最小的稱蛀洞,稍大的即蜂窩,大的叫風化窗。
在海蝕平臺及海蝕崖時而可見海蝕洞或海蝕門,海蝕洞指昔日海準較高時,波浪、潮汐及海流在巖壁蝕出的洞穴,而海蝕門則指侵蝕貫穿過巖壁而成兩邊透空孔狀,北部海岸有名的海蝕門為龍洞門及石門,野柳這裡的海蝕洞、門則較小。學者們能從海蝕洞、門的測量統計中,推估以前海平面基準的位置,因為,海平面的波浪侵蝕作用最強,蝕出的水平寬度也最寬,因此,從各個海蝕洞、門的水平最寬處可推知過去的海平面位置。
在海蝕平臺上時而可見美麗複雜迴旋的風化紋,在明顯的巖面節裡線上,也會有細砂堆積形成層次分明的紋路,為單調土黃色的平臺巖面增添幾許細膩色彩。不過,更精採的是生痕化石的遺蹟。在有些巖面,我們可以清晰看到許多海底生物或追逐、或覓食、或逃跑、或排遺的身形,其中星盾海膽及圓碟海膽的化石頗為明顯,見證了此處原本在海底受到沉積,而後上升受到侵蝕,之後在隆起成為今天的平臺狀。
只能說這些科學知識的彌補,讓我對野柳之美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我終究無法化身為地質學家,來一次學問上的探究。只能感性地欣賞這一處世界絕美了。只是在心裡,我深深地為臺灣人民祈福,生活在滿布斷層與地震的臺灣人民時常需要接受颱風與地震的考驗,他們要如何應對自然與環境?
當今天,重新翻開野柳的照片時,仿佛我再次置身在那寬大的海蝕巖床上觀賞著姿態奇異的風化巖石。腳下海浪依舊不停歇地激蕩。石頭們呢,依舊篤定著。這可不是那些石頭對大海的忽視,更多的是經歷了悠長的時光打磨,早已將當初的心馳神往與心意旌蕩,轉化為如今的淡然相守。
地球啊,時光在悄悄改變你的容顏。大自然的風化力量微小到無法察覺,卻又厲害到可以改變世界的面貌。而野柳之美,是經過以萬年為單位的磨礪而成的世間精彩絕倫的美……
野柳,我只能感嘆:你是板塊之間開出的花。
野柳岬的迎風面是險峭的斷崖,背風面卻是鬱鬱蔥蔥,種植了美人蕉、龍舌蘭、海芙蓉等海岸植物。
為了犒勞辛苦讀文到最後的你,在文末留了一個小知識問答。請問,你知道下面這兩張在野柳拍到的長得頗像菠蘿的是什麼植物嗎?如果您知道答案,不妨留個印。
撰文:梅蘭
攝影: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