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威尼斯出來,下一站是柏林,因為太遠,選擇萊比錫前的奧斯費爾德(osterfeld)住宿。即使這樣,也要開九百多公裡,所以中間必須找一站歇一下,看了一下地圖,因斯布魯克最合適。
早飯後從威尼斯出來,到因斯布魯克已經過中午了。還要解決午飯,然後再趕路,所以因斯布魯克只能算是來過,沒有時間仔細轉,不過也算是打卡一次奧地利了。
這是因斯布魯克解放紀念碑(Befreiungsdenkmal),二戰後,蘇美英法分別佔領了奧地利,蒂羅爾州就是由法軍佔領,這座紀念碑就是由法國佔領軍建造的,以紀念盟軍將奧地利從納粹德國的七年統治中解放。
解放紀念碑後面的建築,是納粹佔領時期(1938年)建的蒂羅爾州新政府大樓,之所以稱作新政府大樓,是相對於緊鄰的1725年建造的老政府大樓。
車就停在廣場下面的大停車場內。
首先對因斯布魯克做個簡單了解,從下面的地圖上看,蒂羅爾州位於奧地利向西突出的位置,北面是德國的巴伐利亞州,南面是義大利,西面是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因斯布魯克是蒂羅爾州的首府,向南約三十多公裡,就是阿爾卑斯山重要的山口之一,布倫納山口(Brenner Pass),所以自古就是重要的戰略位置。我們從德國去威尼斯就是沿E45公路翻越的布倫納山口。布倫納山口往南直下就是羅馬時期的重要軍事基地維羅納( )。
大約在公元前15年左右,奧古斯都為東進多瑙河,而建立的雷蒂亞行省就包含了現在的蒂羅爾州,因斯布魯克就位於維羅納-布倫納(山口)和奧格斯堡線路上的重要位置,有羅馬軍營和要塞設立在此。羅馬時代的名字Oeni Pontum,就是Oenus河上的橋的意思,後世慢慢由德語演變成Inn河(因河)上的橋(Bruck),即Innsbruck。
西羅馬滅亡後,這一帶落入日耳曼人手中,8世紀屬於巴伐利亞公國,800年後,又併入查理曼的法蘭克帝國。
12世紀,德意志貴族安德希家族收購了這個小鎮,13世紀又轉給了蒂羅爾家族。昔日的古羅馬商路也成了德意志國王和神羅皇帝的重要保護的通道。德意志國王經常要由此翻越阿爾卑斯山,前往義大利羅馬尋求教皇加冕。
1363年,最後一位蒂羅爾公爵,將蒂羅爾轉給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
1420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利奧波德分支的外奧地利大公,及蒂羅爾伯爵腓特烈四世(Friedrich IV.Tirol,1382-1439)將因斯布魯克定為王室居住地,並修建了一些建築。
1425年,隨著在蒂羅爾州發現了銀礦,重新擁有了財富的腓特烈四世將蒂羅爾伯國的首府遷到了因斯布魯克。
這位腓特烈四世(也可以譯作弗裡德裡希四世或弗裡德裡克四世),對因斯布魯克的後世發展影響很大,所以多說幾句。
腓特烈四世統治初期,內憂外患,除經常與幾位兄弟發生領土爭端,他的蒂羅爾貴族也時常叛亂,並與之發生戰爭。
15世紀初,腓特烈四世曾幾次出兵幹預瑞士聖加侖修道院( )與阿彭策爾的衝突,但被弱小的阿彭策爾打敗,導致原屬於奧地利的阿彭策爾獨立,並加入了瑞士聯邦。我曾在瑞士租過一次車,車牌AI就是內阿彭策爾州的意思(還有個外阿彭策爾)。
此外,因為他在康斯坦茨( )大公會議上(1414-1418年)支持和庇護偽教皇約翰二十三世,而遭到皇帝西吉斯蒙德的處罰,還被囚禁了將近一年,他的大片領地被沒收,只剩下蒂羅爾伯國。而位於阿爾高州的哈布斯堡家族發源地(鷹堡)也被瑞士聯邦奪走。故此,腓特烈四世得到了一個綽號「空口袋公爵」,有點類似於失地王約翰的意思。
1439年,腓特烈四世在因斯布魯克病逝,他的兒子繼位伯爵。不過到了1490年,蒂羅爾貴族又發生叛亂,趕走了伯爵,迎來了同為哈布斯堡家族利奧波德分支的馬克西米利安。
這位馬克西米利安就是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當時接手蒂羅爾時,還只是羅馬人民的國王(德意志國王),他的父親是皇帝腓特烈三世。
馬克西米利安的祖父恩斯特是腓特烈四世的親哥哥,按輩分,腓特烈四世還是馬克西米利安的爺爺。
馬克西米利安接手蒂羅爾後,就住在因斯布魯克,直到他後來繼位奧地利大公(1493年)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08年)。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統治時期,他的宮廷也放在這座城市,因斯布魯克一度成為帝國的政治和藝術中心,一些皇家建築也建了起來。
1665年,蒂羅爾伯爵西吉斯蒙德.弗朗茨早逝,哈布斯堡蒂羅爾支線絕嗣,因斯布魯克直接歸屬維也納的哈布斯堡皇帝。
拿破崙戰爭的1805年,整個蒂羅爾州被割讓給拿破崙的盟友巴伐利亞王國,並加入了拿破崙搞的萊茵聯邦。直到1814年,蒂羅爾又重歸奧地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南蒂羅爾被割讓給了義大利,二戰時,因為希特勒與墨索裡尼的關係,也未收回。直到現在,義大利北部的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大區還是一半人講德語。
很多人盛傳茜茜公主與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初次見面的地點就在因斯布魯克,其實是誤傳,應該是奧地利的巴特伊施爾(Bad Ischl),不過電影中經常提到蒂羅爾,應該指的就是因斯布魯克。
因斯布魯克是蒂羅爾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奧地利第五大城市(僅次於維也納,格拉茨,林茨和薩爾茨堡),人口也就13萬多,所以大街上沒有堵車的概念。
因斯布魯克的有軌電車。
這座因斯布魯克凱旋門(Triumphpforte),是因斯布魯克的地標之一,位於瑪麗亞.特蕾西亞大街的南端,過去是城市的最南端。凱旋門建於1765年,最初是為了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和弗朗茨一世(神羅皇帝)的次子利奧波德二世(奧地利大公,日後的神羅皇帝),與西班牙公主瑪利亞.路易莎的婚禮而建。
婚禮的日子是1765年8月5日,但皇帝弗朗茨一世卻在婚禮13天後的8月18日,從因斯布魯克看完歌劇後意外死在馬車車廂內。所以凱旋門的北側有悼念這位皇帝的圖案,南側則是慶祝年輕夫婦婚姻的圖案。我們短暫的行程就從這座凱旋門開始。
凱旋門正對的是因斯布魯克最主要的街道之一,瑪麗亞.特蕾西亞大街(Maria-Theresien-Straße)。以奧地利著名女皇(後)瑪麗亞.特蕾西亞的名字命名。關於瑪麗亞.特蕾西亞這裡就不再說了,有朝一日去維也納再說吧。瑪麗亞.特蕾西亞大街向北就是因斯布魯克老城區,大街的起源要追溯到13世紀,現在的大街主要是商業街。
薩維特教堂(Servitenkirche),所謂薩維特是Servite的音譯,其實聖母忠僕會(Servite Order)的意思。
聖母忠僕會是天主教早期的一個託缽修會,1233年由七位年輕人創立於佛羅倫斯,總會就在佛羅倫斯聖母領報聖殿(Basilica della Santissima Annunziata)。
聖母忠僕會建了很多修道院,分布在匈牙利、波西米亞、奧地利、波蘭和比利時等地。
教堂附近原來也有一座17世紀的修道院,不過毀於大火。現在的教堂是1626年重建的,鐘樓是19世紀的。
鐘樓後的遠山上,能看見有纜車線。
二戰中教堂毀於空襲,後被修復。
瑪利亞.特蕾西亞大街並不是筆直的,有些彎曲。
這是街上的一個商廈。
在這裡簡單吃過午飯繼續逛。
瑪利亞.特蕾西亞大街上的這個紀念柱,叫做聖安妮柱(St. Anne's Column,Annasäule)。聖安妮、聖安娜(天主教譯作聖亞納),是傳說中聖母馬利亞的母親。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的1703年7月26日,最後一支巴伐利亞軍隊撤出了蒂羅爾,剛巧這一天是天主教的聖安妮日(聖亞納日),於是人們就建造了這個紀念柱。左邊的建築是因斯布魯克市政廳。關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太複雜,這裡就不便展開了。
紀念柱頂上是聖母馬利亞雕像。
紀念柱基座上的四個聖人雕像,分別是:
聖安妮、聖喬治、兩位四世紀聖人卡西安(Cassian of Imola,天主教博爾扎諾-布雷薩諾內教區的主保聖人)和維吉呂(Vigilius of Trent,天主教特倫託總教區的主保聖人)。
街上的老建築。
一家餐館,外立面很漂亮。
前面的教堂是聖靈教堂,也稱醫院教堂。
教堂的鐘樓
聖靈教堂(Heiligen Geist)建造於1700年,19世紀後醫院由城外遷至附近,所以教堂也稱醫院教堂(Spitalskirche)。
瑪利亞.特蕾西亞大街走到最北端,過十字路口,繼續往北,是赫爾佐格-弗裡德裡希大街(Herzog-Friedrich-Straße),大街的盡頭,是因斯布魯克的著名景點,黃金屋頂。這裡能遇到很多中國旅遊團的遊客。
前面說過,1420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利奧波德分支的外奧地利大公,及蒂羅爾伯爵腓特烈四世將因斯布魯克定成王室居住地,他最初的居住地就是這棟建築。所以這條街名就叫做赫爾佐格-弗裡德裡希大街。赫爾佐格是德語公爵的意思,弗裡德裡希是腓特烈不同的中文譯法而已。這條街也是因斯布魯克最早的步行街。
所謂黃金屋頂,其實特指的是這一部分,是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於1500年,為了他的第二次婚姻,在腓特烈四世的宮殿上增建的,是因斯布魯克城市的象徵符號。
黃金屋頂(Goldenes Dachl,Golden Roof),共使用了2657塊鍍金的銅瓦。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經常坐在黃金屋頂下方的陽臺上,看著下面的小廣場和他的城市。
這裡要說說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兩位妻子。
馬克西米利安的第一位妻子是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的女兒,勃艮第的瑪麗。這父女兩都是歐洲的名人。
1477年,大膽查理在與法王路易十一的戰爭中戰死,說他大膽其實就是魯莽的意思。
大膽查理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瑪麗,按照薩利克法,瑪麗無法成為勃艮第女公爵。為了防止法王吞併勃艮第,瑪麗當年就把自己嫁給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馬克西米利安(此時還只是位王子,沒有任何封號)。這樣,哈布斯堡就獲得了尼德蘭和勃艮第,這也就是日後的查理五世為何出生在根特( )的原因。
1482年,瑪麗死於騎馬意外,年僅25歲,和他父親大膽查理葬在了布魯日聖母教堂( ),我去的時候剛好在修,沒有看到。
瑪麗與馬克西米利安生有一子,菲利普一世,因娶了瘋女胡安娜,成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的始祖。他們的兒子就是日後著名的皇帝查理五世。
瑪麗死後,馬克西米利安打算迎娶布列塔尼公主安妮,而且已經舉行了代理婚禮(歐洲當時的習俗)。法王查理八世擔心哈布斯堡再吞併布列塔尼,於是採用武力截走了安妮做了自己的王后。所以,馬克西米利安與安妮的這段婚姻就不算數了。
1498年,查理八世在昂布瓦茲城堡,腦袋撞在門框上意外死亡,安妮又嫁給了路易十二。這樣,布列塔尼就永久地留在了法國。
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意欲侵佔義大利北部,為了尋找同盟對抗法國,此時已加冕為神羅皇帝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娶了米蘭斯福爾扎家族的比安卡.瑪麗亞.斯福爾扎(Bianca Maria Sforza,1472-1510)。婚禮據說非常隆重,而且斯福爾扎家族還給了哈布斯堡大量的嫁妝。
也正是為了慶祝這次婚姻,重新裝飾了這處陽臺和黃金屋頂。
不過,因為比安卡.瑪麗亞不能生育,加上語言溝通有些困難,比安卡逐漸失寵,1510年死在這座建築內,馬克西米利安當時在弗賴堡( ),連葬禮都沒有參加。皇后比安卡被葬在因斯布魯克的一個修道院內,連墓碑都沒有。
陽臺下方的一些彩色浮雕裝飾,與皇帝生平有關,包括他的兩位妻子。而整個陽臺和屋頂的裝飾都是為了慶祝他第二次婚禮而做,不過這些浮雕都是複製品,原作在博物館。
黃金屋頂的左手邊不遠,同在霍爾佐格-弗裡德裡希大街上,是因斯布魯克的老市政廳和51米高的塔樓,俗稱城市塔(Stadtturm)。
老市政廳建於1358年,塔樓是15世紀增建的,中世紀塔樓下方是監獄。1897年,市政廳搬去聖安妮紀念柱旁邊的建築。
黃金屋頂的右手邊的老式建築,是海爾布陵屋(Helblinghaus)。因其華麗的巴洛克立面而著稱,也算是因斯布魯克的一個景點。
建築是建於15世紀的哥德式樓房,18世紀初被裝飾成巴洛克風格。房子得名於其19世紀的主人塞巴斯蒂安.海爾布陵(Sebastian Hölbling)。
海爾布陵屋往東不遠,這座建築叫高登阿德爾酒店(Hotel Goldener Adler),始於1390年,不僅是因斯布魯克最早的酒店,在歐洲也算是古老的酒店之一。酒店最初的客人主要是往來於德意志與義大利商路中間的客商和車夫。
當然,也有一些皇帝、貴族和名人住過這家酒店,比如,皇帝查理五世、約瑟夫二世(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的哥哥),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茜茜公主的大舅),神童莫扎特的父親帶著他巡演歐洲時也曾在此住過,以及詩人歌德和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等。酒店的牆上有上百位到訪過的名人名單。
現在酒店是因斯布魯克的最佳西方連鎖酒店(貝斯特韋斯特普拉斯金色酒店阿德勒),酒店旁邊是家施華洛世奇商店。施華洛世奇(SWAROVSKI)的總部就在因斯布魯克,所以市內有好幾家水晶商店。
冬天會有一種溫暖感。
阿德爾酒店往西幾步路,就到了因河邊。因河發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全長五百多公裡,在德國帕紹匯入多瑙河。
因斯布魯克(Innsbruck)得名就是因河(Inn)上的橋(Bruck)。
橋上有尊耶穌受難的十字架雕像,是現代蒂羅爾雕刻家魯迪.瓦赫(Rudi Wach)的作品,這尊雕像本來是為一座教堂製作的,但因為耶穌沒有纏腰布,而遭到居民的激烈抗議,只好放在一個美術館內。2005年的一場大洪水中沒有給因斯布魯克造成損失,於是市長決定把雕像立在橋上。
河對岸山上的建築。
因斯布魯克也是冬季滑雪的地方,能看到山上的纜車。
從黃金屋頂向北,穿過一個小巷,就來到因斯布魯克主教座堂,教堂正趕上修繕。
因斯布魯克主教座堂(Innsbruck Cathedral),按照德語習慣一般應叫做Kathedrale,但在這裡卻用的是Innsbrucker Dom,義大利習慣。
因斯布魯克處於中世紀歐洲前往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的朝聖路節點上,故教堂是獻給聖雅各的,也稱聖雅各大教堂(Dom zu St. Jakob)。
教堂建於1717至1724年間,以取代之前被地震損毀的12世紀的羅曼式教堂。
教堂內好像是要收費,我也沒時間細看就沒進去。外面看看很強烈的巴洛克風格。主祭壇有幅老盧卡斯.克拉納赫的祭壇畫《聖母子》,算是教堂內的最有名的繪畫,是由薩克森選侯捐贈給教堂的。
老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1472–1553)是著名的德國宮廷(薩克森選侯)畫家,他為伊拉斯謨和馬丁路德畫的像,幾乎成為他們的標準像。
教堂外的一對老人。
現在繞到大教堂的東側,這排建築是因斯布魯克皇宮(Hofburg),最初是由蒂羅爾伯爵(腓特烈四世的兒子西吉斯蒙德)建於1460年的宮殿,後被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擴建為哈布斯堡的皇宮。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孫子,查理五世的哥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及家人,更是長期居住在這座皇宮裡。
18世紀,奧地利女皇瑪利亞.特蕾西亞將建築按照維也納宮廷的洛可可風格進行了較大的改造,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建築,在奧地利地位僅次於維也納皇宮和美泉宮。
1765年,瑪利亞.特蕾西亞為兒子舉辦婚禮就是在這座宮殿內,只不過十幾天後他的丈夫,皇帝弗朗茨一世意外死亡,女皇將丈夫居住的房間,改成了小禮拜堂。
19世紀的拿破崙時期,拿破崙把這座宮殿送給了盟友,巴伐利亞國王。拿破崙失敗後,皇宮又歸還給奧地利。
皇宮正面上方神聖羅馬帝國與哈布斯堡皇帝的組合徽章,雙頭鷹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標誌,F.I.不知是不是斐迪南一世的縮寫。
皇宮的大圓頂。
皇宮前的大道。
皇宮對面,是蒂羅爾州立劇院(Tiroler Landestheater),重建於1846年,從17世紀起,這個位置就是皇家劇院。
劇院前面有個噴泉,叫利奧波德五世噴泉(Leopoldsbrunnen),利奧波德五世(Leopold V,1586-1632)是皇帝費迪南二世的弟弟,曾做過帕紹和斯特拉斯堡大主教。1626年,因為其他繼承人死亡,按順序他成為了遠奧地利(含蒂羅爾)的繼承人,於是他還俗回到奧地利,成為遠奧地利大公,並迎娶了美第奇家族的,託斯卡納大公費迪南多一世(科西莫一世之子)的女兒。
這座噴泉就是他最初修建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噴泉最上面還有座騎馬像,可能是去修繕了,沒看到。
噴泉的正南,是宮廷教堂,宮廷教堂與皇宮相連的地方,有個門洞。
宮廷教堂(Hofkirche),是由皇帝斐迪南一世於1553-1563年建造的,以紀念他的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雖然與因斯布魯克有很深的淵源,但他的遺囑還是死後葬在維也納。所以,他的孫子斐迪南一世在因斯布魯克建了這座宮廷教堂,以示紀念。教堂內有非常精緻的衣冠冢石棺。我去的時候教堂沒開,也沒看到。
東側與宮廷教堂相連的建築,是蒂羅爾民間藝術博物館。博物館再往東,是因斯布魯克大學(創建於1669年)的神學院,俗稱老大學。前面的大街叫大學大街(Universitätsstraße),周邊有幾所大學或學院。
遠處與神學院相鄰的,是耶穌會教堂,建於1627-1646年間,巴洛克風格。哈布斯堡家族的十幾位王室成員葬在此教堂內。
從宮廷教堂與皇宮相連的門洞看皇宮。
穿過門洞後,看到是宮廷教堂的後面。
現在又回到了凱旋門,短暫的因斯布魯克走馬觀花之行結束。
我們大概是在下午2點半離開的因斯布魯克,大約晚上九點到達德國小鎮奧斯特費爾德(Osterfeld)的酒店,從A9高速公路下來4公裡,很好找。
小鎮屬於薩克森-安哈特州,離萊比錫只有五十多公裡,小鎮人口也就兩千多人,超安靜,除了德國人以外的外國人很少來。
酒店服務不錯,也很便宜,就是服務員大多不會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