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自從外國海關學會了翻微信,中國人被遣返的機率就大了!
聽說過因為有移民傾向被遣返的,也聽說過因為不文明旅遊而被遣返的,但是因為微信表情包被遣返,這樣的事情您聽說過沒?
近日,據加拿大當地媒體「加拿大家園網」報導,一位已在溫哥華讀書15個月的中國籍學生在入境時,因被加拿大邊境服務局(CBSA)查出微信群聊中有疑似未成年人色情視頻而當場遣返;還有多名中國人因微信表情包太「黃」同樣遭遇了遣返。
消息一出,立刻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有網友感慨加拿大海關的嚴格,也有網友語帶調侃:「不就是幾張圖和視頻嗎,何必大動幹戈?加拿大海關也是夠搞笑的!」對於這種言論,小僑(qiaowangzhongguo)必須站出來說幾句:
還當笑話看?這可能已經觸犯法律了!
加拿大是全球打擊「涉童」色情最嚴厲的國家,該留學生被當場遣返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微信群聊涉及未成年色情內容。
加拿大法律條文中對「涉童色情犯罪」有多項規定,其中一條是「任何人在網絡瀏覽中發現兒童色情內容,都必須履行『通知並刪除』義務,否則便有違法之嫌」,同時規定,即使外國人來加拿大,也有義務「入鄉隨俗」,積極配合加拿大的執法行動,否則一樣嚴懲不貸。
2016年1月,一位加拿大籍男子入境時,被查出筆記本電腦中存有「未成年人不雅視頻」,隨即被指控涉嫌「持有未成年人淫穢視頻」及其他三項罪名。可見,只要涉及未成年人,「小黃圖」和「帶色表情包」就絕不是小事,由此被遣返,也沒什麼冤枉的。
看看你的社交網絡還存在多少「隱患」?
有人說,我是正派人,從來不在微信裡存那些「帶色的」,過海關就沒問題了吧?
對此,小僑只想說一句:打敗你的不是天真,是太天真!
搜索近期中國人被遣返的案例,結果真是五花八門。小僑從中歸納出一個結論:自從外國海關學會了翻微信,過關時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案例1:微信談論海外生活,父女雙雙被遣返
這個案例所介紹的,恐怕是近幾年來不少中國人很熱衷的事。
一位持旅遊籤證的中國爸爸帶著女兒去美國,在洛杉磯海關被檢查微信。海關官員發現,在這位中國爸爸與妻子的微信對話中,大量提及了在美國買房、生活,女兒在美國上學等信息,於是官員認定他們有移民傾向,不僅當場遣返,還責令這對父女五年內不得入境美國。
小僑說幾句:
送孩子去美國留學,在美國買套房供孩子居住或投資用,這對於如今的中國家長來說,並不是什麼稀罕事。那麼,憑什麼因為在微信中討論這些就被遣返,甚至被限制入境呢?
海關官員判斷入境者是否有移民傾向,通常都會嚴格遵循移民法的相關規定;無論是在美國買房,還是送子女留學,都不會成為導致遣返的直接理由,畢竟,中國人每年在美國買房花費的幾百億美元是不爭的事實,幾十萬在美留學生也有據可查。
但是,如果入境者所提供的材料並不能充分表明,他在中國國內存在著難以割捨的家庭、事業及社會關係,同時還被查出有一些嚮往在美國生活的「蛛絲馬跡」,那麼官員就有理由對你產生懷疑;畢竟,在美國一千多萬非法移民中,就有不少是以合法籤證入境,但卻逾期滯留最終成為「黑戶」的。所以這對被拒籤的父女,很可能是因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加之被查出存在「嫌疑」的微信內容,最終招致遣返。
當然,這對中國父女,完全可以向美國移民局提起訴訟,並提供更多證據來否定其移民傾向。但是,無論是遣返當時帶來的影響,還是後期訴訟所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我們不願意經歷的,因此為了保險起見,過關前最好還是清理下聊天記錄,把重要信息提前備份,別留下可能讓自己陷入被動的「證據」。
案例2:隱瞞入境意圖,微信暴露真相
一位中國男子在溫哥華過關時聲稱自己是來旅遊的,但通過對行李的檢查,海關官員對他產生了懷疑,在徵求了他的同意後,動作嫻熟地查看起了這名男子的微信。
很快,官員在微信裡發現了他和太太的對話,於是問他:「你太太現在在哪兒?」這位男子是名律師,從官員的問題中察覺出不妥,於是才實話實說,他的太太之前已經來加拿大生孩子,他這次來是來接太太回去的。
幸運的是,這位官員的太太也剛剛生產,很理解做父母的心情,經過了一番教育,最終放這位男子入關了。
小僑說幾句:
如果不是格外幸運地碰到這麼一位體貼的官員,這名中國男子的命運恐怕也只有遣返一途。隱瞞入境的真實目的很可能被認定為欺詐,這是被幾乎所有國家的海關所明令禁止的。不要以為自己的小聰明可以矇混過關,要知道,海關官員每天都要面對數不清的入境者,一個眼神的接觸、一個細微的肢體動作,都逃不過他的眼睛,繼而引起他的懷疑,並揭穿你的謊言。最終的苦果只能由自己承擔。
案例3:APP查出工作訊息,遣返還需要理由嗎?
有人說,既然微信存在這麼多「隱患」,那我把微信卸載不就行了嗎?
同學,天真的下場,你還沒受夠嗎?你以為外國人不懂什麼叫「舉一反三」嗎?微信、微博、簡訊、照片,道理都是一樣的!
比如,在2015年的巴黎恐襲事件後,美國已經啟動了試點項目——在美國籤證申請的審核流程中,加入對社交網絡信息的排查,也許是Facebook 和 Twitter,也許是微博,也許是全部。
APP也不保險。有一個想去澳洲打工的年輕人,準備拿著旅遊籤證矇混過關,結果被查到Line(一款通訊應用)的通話紀錄中有澳洲的工作信息,於是認定他有工作意圖,結果不出意料是遣返。
小僑說幾句:
海關的目的並不是阻撓你入境,而是要保證國家安全和公眾利益不會遭受外來威脅。也不要覺得外國海關都針對中國人,如果明明沒問題,卻被區別對待,事後上訴成功的話,當初檢查你的海關官員就會接受嚴厲的處罰,甚至因此丟了工作。
所以說,你之所以被遣返,不是微信等移動社交媒體的錯,也不是國外海關的錯,而在於你自己;或是對入境國的法律缺乏了解,或是明知故犯蓄意隱瞞,或者乾脆就是品質有問題,恰巧在過關時暴露了而已。
最後,再解答一個朋友的疑問:海關的權利有多大,真的有權翻看我的手機嗎?我必須回答海關的問題嗎?不是有種說法,叫「有權保持沉默」嗎?
小僑援引一位律師的話作為回答:「海關並不屬於境內。抵達海關,但還沒有進入國境,因此所有人都沒有沉默權。海關問什麼,你就要答什麼。」(來源:中國僑網官方微信,編輯:付強 張芸芸,ID:qiaowangzhong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