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4年,英國人貝爾德發明了最原始的電視機開始算起,電視這個產業已經快要走過一百年的歷史。
在如此長的歷史進程中,「電視」的形態也發生了幾次革命性的變化:比如從黑白到彩色,這是電視的色彩革命;從CRT進化到LCD,可以看作是電視機的體積革命;而最近幾年發生的從傳統電視到網際網路電視的變革,本質是一場內容的革命。
不難發現,這三次電視革命,都是基於「電視」這個產品本身,讓電視的顯示效果越來越高清,工業設計越來越輕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在電視行業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並沒有發生在人機互動上明顯的進步,同時如果把電視看做更大的「屏幕」生態的組成部分,電視也缺少與其他「屏幕」之間的互動。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在《數位化生存》中寫道:漸進思想是創新的最大敵人。
實際上,電視行業的前進最大的阻力就來自於漸進式的改善,之所以今天的傳統電視行業,低迷的市場表現,其實就是缺乏創新,缺乏「新物種」誕生,所衍生的產業危機。
最近,華為給我們提供一個新的思路。7月26日,華為正式發布華為智慧屏戰略,同時宣布9月,首款華為智慧屏產品將正式與大眾見面。我們先丟棄掉「電視」這個傳統概念,將之看成是一塊擁有電視機尺寸的智慧大屏,這會不會誕生一個新的物種呢?
屏幕變大,智慧也要隨之變大
自從移動網際網路出現以來,電視就一直被不斷的邊緣化。一方面,網絡生活,佔據我們生活大部分的比重,社交、影音娛樂、遊戲、購物這些生活化的場景,更多的與手機或是平板相結合,幾乎讓人忘記了電視。
這其實是一種消費者對人機互動性的追求,手機的娛樂方式更綜合,不僅搶佔了主要的生活空間,也佔據了靈活的碎片化時間。數據統計顯示,家庭影音設備使用時長電視僅佔比31%。而且隨著用戶群體的年輕化,這種趨勢還可能逐漸惡化。
電視面臨的處境,也並非完全是因為被手機和平板等人機互動性更強的產品所擠佔。更大的原因,還是因為電視在智能化的道路上,走得不盡如人意。
目前市場上充斥著各種以「智能電視」為名的產品,但這些所謂智能電視,更多的是「偽智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智能」是以讓用戶便捷操作,輕鬆互動為前提。但大部分的智能電視都存在應用複雜,缺乏互動的問題,比如我們的父母輩通常更喜歡傳統電視的遙控模式,就是因為這些所謂「智能電視」的「偽智能」,難以操控到讓人無法接受。
客觀的說,「智能電視」的過度宣傳與實際體驗的不符,是讓用戶在期待之後卻有更多失望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從屏幕的大生態來重新定義電視,它完全可以看成是一個尺寸巨大的「手機」。這種定義本身,就是讓發生在小屏幕上的智慧和互動,順延到電視那樣一個大屏幕上。在屏幕變大的同時,讓智慧也隨之放大。
我認為,這就是華為對智慧大屏的一種理解。首先,它保留了電視本來的樣子,並沒有取代電視;其次,它將我們習慣的手機式的人機互動體驗帶給了大屏幕;第三,它創造了更多的跨屏互動體驗,讓智慧大屏的未來空間充滿想像。
為什麼說華為智慧大屏是一個新的物種?
也許智慧大屏從最直觀的感受上,還是一個電視的外觀,但從本質上,它的確算得上是一個新的物種。
首先,智慧大屏並不是取代電視,電視還是那個電視,智慧大屏的目的是用更符合我們日常的行為方式去使用電視。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強調,智慧大屏並不是針對電視產品本身的革命,而是一種體驗和交互方式的革命。
其次,對比我們常見的智能電視,或是網際網路電視,它們提供的還是一種標準化的產品,是在電視功能基礎上的優化,比如網際網路電視解決的是電視的網絡化,讓內容與網際網路同步。而智慧大屏一方面定位在真正的智能助手,可以從語音、視覺、觸摸等多模態交互,另一方面,可以作為多屏協同能力升級、成為手機體驗放大器。
第三,智慧大屏擴展了人際關係的邊界。我們首先必須承認,手機是我們生活的數字分身,這個原則是恆定的,那麼智慧大屏相比電視,可以成為手機的第二屏,成為個人在家庭的數字分身。
第四,如果將目光放在未來的5G時代,大帶寬和低時延的網絡,讓所有的設備都變成IOT設備,所有的設備都會智能化。那麼,真正的智慧家庭是需要一個入口的,在家庭這個場景中,一塊大屏要比手機更適合作為整個智慧家庭場景的操控入口。這是傳統網際網路電視無法做到的,也是智慧大屏的巨大前景。
通過這些因素,我們其實可以判斷智慧大屏的定位,正是目前市場上稀缺的。那麼,為什麼是華為來定義了智慧大屏這個「新物種」?這背後其實有很長的一個故事。
智慧大屏背後,是技術華為和生態華為的完美融合
華為這家公司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從不打無準備的仗,以華為手機為例,其實早在2003年,華為就成立了手機業務部,經過了10幾年的技術積累,才有了十年後華為消費者業務今天的成就。
所以,首先華為智慧大屏的主要核心競爭力,是來自於從晶片技術出發,華為在整個電子領域技術釋放。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海思AI晶片,為智慧大屏的智能算力提供了持續續航,同時藉助HiAI技術,帶來更強的算力、更豐富的場景化API和支持更多的終端,使應用程式更加智能和強大。
再比如,華為的凌霄WiFi晶片為智慧大屏的作為智慧家庭的入口提供了聯接能力,匹配上華為開發的智能家居開放互聯平臺HiLink,能夠讓接入平臺的不同廠家設備之間以「普通話」溝通,實現充分的 信息傳遞和共享;還有華為鴻鵠音畫晶片,讓智慧大屏具備了更強的語音交互能力。
不難發現,從晶片級的技術起跳能力,形成了華為對智慧大屏的底層技術基礎,這就像是華為的「陽謀」,你看得懂,但就是學不會。
其次,華為一直有「1+8+N」的邊界。所謂「1+8+N」,本質上是明確了華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念,「1」和「8」是華為的「有所為」,「N」是華為的「有所不為」,泛指家電。
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就理解了華為為什麼將智慧大屏定義為「新物種」。因為智慧大屏是作為手機在家庭中的第二分身的角色出現的,它強調的是互動,並不是顯示。所以,智慧大屏更接近手機而不是電視,它不會取代電視,只是比「偽智能」的網際網路電視有了更好的選擇。
這也是智慧大屏的核心價值,放在了多屏互動的原因,手機才是華為強入口,智慧大屏則是手機的延伸,在未來才有可能成為智慧家庭的入口。
第三,華為從來都是生態型的公司。所以,華為智慧大屏會繼續保持廣泛的生態合作,與顯示面板、材料及代工供應商進行聯合創新,雲服務內容的聚合互補。同時,通過HiLink生態賦能、生態云云對接、視頻和AI雲服務,開放賦能產業。並有機會形成智慧屏產品標準,推動產業革新。
這就是,華為智慧大屏的「創世」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