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式多樣的節日,讓艱苦的生活有了一種神聖的儀式感,給平凡的日子增添了幾分色彩。一年當中的每個月都有不同的節日,很多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形成,後經歷代傳承,延續到今天。三月三,就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重要節日。那麼,你知道三月三有哪些習俗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我國古代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據說,農曆三月初三是軒轅黃帝的誕辰日,人們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紀念我們的民族始祖。也有的地方,是追念伏羲氏。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河南的淮陽太昊陵古廟,每年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曆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裡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能延年益壽的蟠桃。民間一直把西王母看作是不老福壽之神。
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裡誦經祈禱。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三月三,就是我國最早的習俗中的上巳節。 「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拔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每年這一天,會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祭祀高禖,也就是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
其實,這種風俗跟上古時期的群婚制度也有關係。春天本來就是萬物勃發的季節,人們通過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動,治療女性的不育症和去災。祈求百果孕育,繁榮昌盛。先秦時期,政府還會設置女巫之職專門主持這樣的活動。
《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景。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森嚴,這種習俗逐漸式微。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冬季比較寒冷,到了農曆三月,東風佛面,陽光和煦。人們脫下臃腫的冬服,換上輕便的春裝,到野外郊遊,欣賞大自然的美景,與朋友宴飲聚餐,歌唱應答。這種傳統可追溯到西周初年。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雲'羽觴隨流波'"。既歡慶娛樂,又祈福免災。後曲水流觴逐漸成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一種雅事。
如果說以上是官方倡導或親自參與的正式活動,那麼體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五花八門的。到了農曆三月三,民間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是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見的美味,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所以,很多地方至今還流傳著民諺:「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據說吃了以後一年中百病消除,聰明伶俐。
在我國的南方地區,還有三月三放風箏的習俗。上海一帶諺語:「二月二,搓麻線,三月三,放風箏,」又如:「楊柳青,放風箏」。至今,我還記得小時候學唱的以後歌曲,開首就是「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大家覺得將風箏送上天空,把線剪斷,任其飄逝,會把一年的病痛和煩惱一起帶走。其實,只要想一想:拉著風箏線,在春風中奔跑,本身不就是一件很愜意的事嗎?
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有自己對三月三這個節日的慶賀方式。壯族在三月三這天,用糯米和植物的染料,做成五色的糯米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祭拜祖先、祭拜盤古、布羅陀始祖神。同時,還舉辦歌圩,青年男女通過拋繡球的方式,傳情大意,和心上人約定終身。
黎族、苗族都會在三月三這一天,舉行歌會,青年男女傳達愛情,互贈信物。三月三,成為他們婚戀、社交的一種重要方式。
另外,我國的布依族、畲族都會在三月三這一天雲集祠堂,對歌盤歌,懷念始祖。做烏米飯,款待賓客。祭祀祖先,祭拜社神。歌頌祖先的豐功偉業,表達不忘祖先,團結友愛的精神。
由於祖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人們慶賀節日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表達對先祖的懷念,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