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幾天的文章《意想不到!這是中國最失落的十個城市》提到:
近十年GDP百強榜裡,排名下滑最厲害的十個城市,有一半在經濟強悍的山東;東北的吉林市、鞍山市,排名下滑了100多名,速度堪比光速。
短短十年,天翻地覆。
在榜單的另一端,也有十個城市發展得風生水起↓↓↓
2010年到2019年GDP百強榜排名上升最快的20個城市
滁州、阜陽、遵義、貴陽、蕪湖、漳州、九江、宿遷、綿陽。過去十年,它們大跨步向前,GDP排名上升了33位-89位。
要知道,這些城市90%不沿海,沒有深水良港來快速融入外循環經濟,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那麼它們到底是如何逆襲的?
為什麼只有它們行,而其他城市不行?
拆解這十座城市的崛起史,我們能窺見激流中國的不同發展秘方。
遵義的酒、贛州的礦、漳州的藥、滁州的路,珠海的橋……每一個打贏翻身仗的城市,都有一個不屈的靈魂。
012010年,貴州遵義的GDP排名中國第132名,如今為68名,進步了64位。
遵義是茅臺之鄉。僅憑這家企業的市值,遵義代管的仁懷市就可以殺入中國市值前十。
每年茅臺的營收,相當於遵義GDP的1/4。
自2008年後,中國三輪大放水,各地化身基建狂魔,上馬大量工程。
搞基建嘛,總免不了用國酒茅臺搞搞公關,聯絡感情,所謂「酒杯一端,政策就寬」。
有研究者就發現,茅臺的股價表現與基建投資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係。
茅臺股價似乎是中國基建投資的一個非常靠譜的領先指標。茅臺股價的強勢往往領先基建投資一到兩個季度。
每一次的大放水,就是茅臺一瓶難求的時候。這個掌握核心技術的酒廠,不僅在股市呼風喚雨,也使得大量的利稅源源不斷湧入地方錢袋子裡。
遵義,焉能不搭上發展的快車?
02江西贛州,從102名躍升到69名,進步了33名。
這座城市家裡有礦,還是卡老美脖子的稀土礦。
目前,贛州黑鎢儲量佔全國儲量的70%,世界儲量的40%,稀土儲量居全國第2,是「世界鎢都」、「稀土王國」。
2019年,領導人前往江西考察調研時,還專程去贛州了解稀土產業發展情況。
2005年至今,稀土價格總體在上漲,特別是在2011年左右有一個暴漲期。作為全國最重要的稀土基地之一,贛州也憑藉「稀」礦收穫了大量真金白銀。2019年,贛州單一稀土金屬產量達1315.6萬千克,增長8.3%。
當然,贛州也不滿足於做一個礦老闆。近年來,贛州還與大灣區城市,特別是深圳眉目傳情,寄希望於承接產業轉移,實現優勢互補。
深圳的老闆過來了,投資了不少中高端項目,比如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智能家電產業園、物聯網傳感器基地等等。
贛深高鐵的修建和開通,也將加快這一進程。
不僅如此,贛州還在建設國際陸港,希望搭乘深圳的中歐班列,將自己的家具、電子產品等一同運往歐洲。
既然沒有被政策特別照顧,就努力去擁抱世界。
03網上有個段子說, 「貴州有神水(茅臺),漳州有神藥」。
很多人不知道,中國只有兩家千億級中醫藥企,一家是雲南白藥,還有一家不是赫赫有名的白雲山,而是福建漳州的片仔癀。
2020年,片仔癀由年初的六七百億元市值一路飆升,達到1400億元左右市值,股價也一路狂漲。
在漳州,片仔癀也頗受政府重視,畢竟是藥企裡的納稅大戶。
當然了,僅憑一家藥企是很難在當地GDP起決定性作用的。所以漳州也大量發展另一種送入嘴裡的東西——食品產業。
目前,漳州食品產業規模位居福建省第一、是全國食品工業大市。
2019年前三季度,當地食品規模工業企業597家,佔規模工業企業26%;規模工業產值達到1342.38億元,佔福建省食品工業的近三成,是漳州名副其實的第一支柱產業。
乘上網際網路購物的東風後,當地的水果、糕點更是通過日益發達的快遞網絡,送到全國人民的餐桌上。
2019年,當地還獲得阿里巴巴授予的「網上食品名城」稱號。
這完全是全國吃貨撐起來的城市啊!可別小看低端食品業。看看中美股市之間的四大支柱你就明白了。
2010年漳州排名為80名,如今為47名,進步了33名。
04安徽和江西,歷來被稱為最沒存在感的省份。
十年前長三角一眼望去,全是富庶之家,唯獨安徽是個例外。全省GDP 12263億元,不到浙江的一半,江蘇的三分之一。
江西當年的GDP只有9435億元,不及現在一個二線城市。
痛定思痛,贛皖決定翻身。10年之後,兩地都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
其中滁州的進步,是全國最大的。這座城市從2010年的180名,躍升到如今的91名,進步足足89名。
當地一把手給出的解釋是:滁州始終圍繞主導產業抓招商引資。而新增的「商」和「資」,主要從當好南京發展腹地、產業配角、生態屏障、合作夥伴中來。
一句話——抱緊南京大腿。
近些年,南京走出了一條「內生型增長道路」,布局數字經濟、醫藥健康、智能網聯汽車、新型都市工業等新經濟領域,深度融入世界產業鏈分工體系。
2019年,南京工業機器人、電子計算機整機、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的增速明顯,分別達到8.9%、13.5%、36.5%、26.3%,可以明顯看出南京的產業轉型升級痕跡。
同一年,南京成了31個直轄市、省會(首府)城市裡的人均GDP冠軍,達到16.57萬元,比北京、上海的16.42萬、15.57萬元還高。
南京的實力不斷爆發。不知不覺當中,南京已經從當年的「蘇老三」硬生生擠到全國前十大城市。僅差一小步,就能追趕上杭州。
在這個過程當中,佔盡地利的滁州受益頗多。
這座城市毗鄰快速崛起的南京,與江蘇唯一、全國第13個國家級新區——江北新區更是無縫對接。
作為南京的後花園,滁州早與南京攜手走入一小時生活圈,接受六朝古都的輻射。典型案例,便有2018年底開工的南京地鐵S4號線。
這條地鐵又稱滁寧城際鐵路,西起京滬高鐵滁州站,東止新南京北站,預計於2022年建成通車,是全國少有的跨省地鐵線。
傍上南京這位低調的大哥,滁州想不起飛都難啊!可以說,滁州到南京的路修得有多「寬」,滁州的發展就有「快」。
當然了,國內的特大城市有那麼多,武漢,成都、天津、杭州等等。為什麼同樣是後花園,滁州就是比別人跑得要快呢?
這是因為,地利並非躺贏的因素,關鍵還要看當地政府是否有作為,有效率。
你看2020年初,滁州一邊忙著抗疫,一邊密集奔赴南京對接合作。僅3月,當地領導就3次前往與滁州毗鄰的南京江北新區、浦口區和六合區對接合作事項。
同時,疫情期間,多個重大項目陸續在滁州籤約、開工。2月26日,總投資達422億元的108個重點項目在滁州集中開工。真是在任何時候都不忘經濟建設。
對於南京,滁州的態度異常誠懇:
滁州要強化融入南京的意識,主動「投懷送抱」,甘當發展配角。
在江北新區成立之初,滁州就喊出「對接大江北、建設新滁州」。隨後,修高速、修城際、搭建產業園,馬不停蹄……
真是應了那句雞湯:只要你肯努力,全世界都會為你開路。
05提及滁州,我不得不提一下進步速度排全國第14名的珠海了。這兩座城市有類似的境遇。
2009年,橫琴開發,逐步打造成澳門的飛地。澳門大學建設並投入使用、重要綜合民生工程澳門新街坊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未來中國版「納斯達克」——澳交所甚至有望落戶橫琴。
這些年來,珠海不斷與澳門同城化發展,通過橫琴口岸的橋無縫接軌澳門,共同打造國際休閒中心。
而偉大工程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深中通道的建設、深珠大橋的謀劃,珠海又開始和珠江東岸的兩個超級城市頻頻互動,吸引香港和深圳投資,計劃建設深珠合作示範區……
如果說滁州是用路開道,珠海就是靠橋打開局面。
珠海這座小而美的城市,正有意識地做大做強。近10年,當地GDP排名不斷上升。當地還劃出一張藍圖:
計劃到2025年,珠海的常住人口超過300萬、GDP超過6000億元;到2035年常住人口超過500萬、GDP向2萬億元邁進。
未來珠澳一體化,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千年大計的極點之一。
06去年,安徽蕪湖GDP達3618億元,同比增長8.2%。
十年前,它還徘徊在中國百強城市之外,如今,它已成功擠到了中下遊位置,排名全國第64位,進步了41名。
從明代開始,蕪湖就是長江下遊地區重要商埠,近代隨著煙臺條約被開闢為通商口岸,開啟了對外開放的大門。
長期積澱的商埠文化,孕育出創新創業的基因。改革開放初期,蕪湖「傻子瓜子」還被鄧公多次提及,成了民營經濟的「報春花」。
一個三線城市,孕育出「海螺集團」1個世界500強,此外還有奇瑞、三隻松鼠等響噹噹的民族品牌,實屬不易。成都、重慶、長沙這麼多年都沒有走出過世界五百強。
2005年,蕪湖、滁州等皖江沿線城市規劃為「皖江經濟帶」,2010年還被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積極承接東部產業的梯次轉移。
這也是蕪湖能夠坐穩安徽老二的原因之一。
儘管近年來,滁州在蕪湖後頭不斷發起衝刺。去年滁州GDP達 2909億元,同比增長9.7%, 兩地的差距逐步縮小。不過,想要成功超越並不容易。
畢竟,蕪湖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
07安徽阜陽,從176名躍升到100名,進步76名。
和皖南的小夥伴不同,地處皖北的阜陽挨著河南,只能自力更生。
幸好,阜陽有個殺手鐧——人口。2019年年末,阜陽戶籍人口達1077.3萬人。放眼全國,千萬人口的城市也不過十來個,阜陽就是其中之一。
人口紅利,對阜陽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2010年,阜陽城鎮化率僅31.9%,2019年達44.62%,基本上保持年均1.5%的增速。城鎮化率的快速提升,意味著大量農民前往城市買房。大量固定投資的建設,快速造就可觀的GDP總量。
而農村人口往城市人口的轉變,也會提升當地消費能力,推動城市經濟的內循環。2019年,當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2.0億元,在安徽能排到第3位。
08江西九江,從114名躍升81名,進步33名。
製造業是九江的傳統優勢行業。2019年,當地GDP達3121.05億元,比上年增長8.4%。這個增速,和上文提到的蕪湖、贛州相當。
第二產業增值約1509億元,比安徽的黑馬滁州還高,也高於GDP總量相對較高的贛州(1368億元)。
當中國部分地區拋棄實體經濟的時候,九江抓住製造業。
如今,九江正在產業轉型升級,由傳統工業向現代加工製造業轉變。此前的石油、化工、建材、紡織等支柱產業,正慢慢整合到石油化工、現代輕紡、電子電器、新材料、新能源五大產業集群。
計劃到2022年,九江五大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全部達到1000億元。
09江蘇宿遷,2010年排名中國116名,如今為83名,進步了33名。
你可能很難想像,之前在交通特別發達的東部,還有像宿遷、淮安這樣的地方,沒有直達區域中心城市(上海/南京)的高鐵。
如今,你看看江蘇近年來已經砸下和計劃砸下的錢有多少?
比如2020年底,連淮揚鎮鐵路淮鎮段和五峰山長江大橋開通運營,這有3個重大意義:
江蘇高速鐵路網的脊梁」全線建成運營;
江蘇三部分之間終於實現省內高鐵貫通;
江蘇高鐵南北不互通互聯的格局就此結束。
鐵路,機場、高等級水運航道,這些龐大基礎設施的不斷改進,使得蘇北融入全球產業鏈的通道越來越寬敞,接入上海、南京、蘇州等大城市的輻射圈越來越快。
以蘇州為例。21世紀初,蘇北抱腿蘇南,實現園區合作。當時,宿遷對接的是蘇州。在四通八達的航道連通下,蘇北有力地承接了蘇南的產業轉移。
截止2016年,蘇南蘇北共建園區45家,吸引了超過千億元的註冊資本,利用外資超過40億美元,帶動就業人口55萬人。
在此基礎上,蘇北各地也形成了自己的優勢產業。連雲港生物醫藥、鹽城汽車製造、徐州重工、淮安和宿遷的酒業。當然,宿遷還是有名的客服之都。
102010年四川綿陽排名中國125名,如今為92名,進步了33名。
作為老軍工基地,軍民融合是綿陽的一道「金字招牌」。
據中新網報導,幾十年前國家實施「三線建設」,一大批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先後聚集在綿陽。上世紀80年代,通過實施「軍轉民科技興市」戰略,誕生了長虹、九洲等知名領軍企業,並逐步蛻變成為中國重要的國防軍工與科研生產基地和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中國區域創新指數報告(2018)》顯示,綿陽的創新投入指數,排在全國第9位,甚至高過蘇州。
2018年創新投入指數排名前10位創新元
良好的科研基礎也讓綿陽穩居四川經濟老二的位置。
至於貴州貴陽,大家對它的逆襲模式應該耳熟能詳。我在《中國城市大洗牌》這本書裡就分析過,它靠的是緊抓大數據產業,成了「山洞裡的矽谷」。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短短十年,GDP百強榜排名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相信我,下一輪經濟周期裡,中國的區域版圖也一定會迎來劇烈的重塑。
參考資料:原標題《中國發展最快的十個城市,90%不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