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前的今天,一代天后鄧麗君在泰國清邁突然離開了這個世界。對於改革開放以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來說,他們對於鄧麗君的印象想必是極深的,畢竟她的歌聲從所謂的靡靡之音轉化為大街小巷隨處可以聽到的流行歌曲的時候,標誌的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而鄧麗君死後被人爆出軍統特務身份的新聞更是一時間讓她身上披上了一層迷霧……
眷村成長,娃娃歌后
二十世紀前期的上海已經是聞名世界的東方巴黎,各種文化在這裡交融,各種人也在這裡相識相愛。1943 年,畢業於黃埔 14 期的河北籍國民黨中尉鄧樞和山東姑娘趙素桂在這裡共結連理,後來二人在 1949 年同其他的 120 萬國民黨軍官和家屬一樣去了臺灣,定居在臺灣中部雲林縣褒忠鄉龍巖村。
1953 年 1 月 29 日清晨,已經有了三個男孩的鄧家迎來了第四個小生命,還是個女孩,這讓鄧樞很高興,給她取了個 「鄧麗筠」的名字,但當時由於家人都把「筠」讀作「君」,所以大家一直都叫她「麗君」,這也就有了後來鄧麗君的藝名。
鄧麗君一家
由於父親鄧樞所在的部隊換防,不滿周歲的小鄧麗君也隨家人離開了雲林縣,開始了四處漂移的眷村生活。眷村可謂是臺灣「外省人」擁有的集體回憶,在當時臺灣各地部隊駐防區附近會為家屬和退伍軍人興建眷村供他們生活。由於隨老蔣來臺灣的軍隊裡面是來自祖國各地的兵丁,所以在小小的眷村裡面天南海北哪裡的人都有,簡直就是一個中國的縮影,各地的方言小調、民謠俗曲隨處可以聽到,不用出眷村就可以了解整個中國的風土人情,所以裡面出來的人才也很多,裡面的人基本上都會講幾種方言,現在還活躍的如王偉忠、吳宗憲、林青霞和瓊瑤阿姨等等也都是出自眷村,不過最早成長起來的還是鄧麗君。
鄧麗君在歌唱方面的天賦,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來了。當時由於電視還沒普及,鄧麗君的母親趙素桂在家裡做家務的時候就會用收音機聽廣播流行歌來打發無聊,小鄧麗君也再一旁聽著裡面傳出的旋律,沒想到的是,小鄧麗君只要聽個兩三遍之後就能唱出來,母親看了也很高興,所以家裡還添了一個小節目,晚上的時候讓鄧麗君唱歌給大家聽,鄧麗君也很有表演的欲望,小小的年紀在眾人面前表演時也不怯場,簡直就是為舞臺而生的。
1954 年 6 月鄧家遷到臺南屏東市空軍機場附近的眷村,五年之後的 1959 年,鄧家又搬到位於臺北縣蘆洲市中正路 77 巷的眷村,加上小鄧麗君一歲的弟弟鄧長禧,一家7口人擠在一間不到 30 平米的小屋裡,加上不久後鄧麗君父親的退役,一家人也開始了比較穩定的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子女的教育還是不能放下的,此時鄧麗君也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就近在附近的蘆洲國小和二哥一起上了小學。那時候的臺灣民眾也真是像大陸宣傳的那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五六十年代大陸在遭受大饑荒的時候,臺灣民眾也在忍受經濟匱乏的折磨,鄧家一家 7 口只靠父親退役後開雜貨店、街頭叫賣山東大餅饅頭的營生為主要收入,生活狀況可想而知,好在鄧麗君的母親勤儉持家,尚能溫飽。
正在鄧麗君一家忍受飢餓的時候,位於鄧家附近的蘆洲聖若瑟天主教堂卻得到外國資金的支持用於傳教,常常向民眾發放米麵,但條件是必須信教,和其他很多人一樣,為了五鬥米的小鄧麗君和兄弟們折腰了,成了天主教徒。雖然起先只是為了吃一口飽飯而加入天主教,但後來鄧麗君確實是成了一個虔誠的信徒,只不過她後來皈依的是佛教。
當時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當時眷村裡面南腔北調,眷村外都是閩南語,大家之間的交流也很不順暢,加上此前幾十年日據時期日本強力推行過皇民教育,大家對祖國文化的認同也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嚴厲推行國語教育,其實就是大陸在同時期也在推行的普通話。不過語言這種東西也是需要不短時間才能改變的,直到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普通話的推廣才初見成效,當時臺灣島內也出現了一批像姚蘇蓉,謝雷,蔡咪咪這樣的國語流行歌手。到了 1959 年鄧麗君進入蘆洲國小讀書的時候,她的普通話也成了她的優勢,但是這樣優秀的學生還是會被老師打。
鄧麗君就讀的蘆洲國小如今還在,是成立於臺灣日據時期的學校,鄧麗君是這座小學的第二十屆畢業生。臺灣的教育在當時都是軍事化管理,裡面有當兵的教官每日訓導洗腦,遠比現在我們的軍訓嚴格多了。那時的學生也很溫順。那為什麼乖巧的鄧麗君也會經常受到老師的責罰呢?原來鄧麗君雖然乖巧,但學習成績確實沒有什麼突出之處,尤其數學還總不及格,從小數學都不好。
不過鄧麗君有一門課的成績是非常突出的,就是她天賦所在的表演類的課程,很多年後當年教過她的老師還對她身上的這一點記憶深刻,都說她很有天賦。當時蘆洲有一個九三空軍的文工團,裡面有一個單身的二胡師傅李成清和鄧麗君父親鄧樞的關係很好,經常來鄧家串門吃飯,時間長了也就發現了鄧麗君身上的音樂天賦,覺得鄧麗君唱黃梅調唱得非常好,所以這位二胡師傅再來鄧家的時候就會帶著胡琴來幫鄧麗君吊嗓子糾正發音等等,後來還讓鄧麗君直接進入了九三文工團參加慰問演出,不僅為鄧麗君積累了舞臺經驗,而且更主要的是為鄧家貼補了家用。當時軍人家庭的生活都比較艱苦,所以軍人子女出來唱歌賺外快的人很多,鄧麗君只是其中的一個。
鄧麗君小時候的演出照
到了六十年代之後,隨著臺灣工商業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們有了錢之後娛樂設施自然也多了,大量的歌舞廳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城市的街頭巷尾,鄧麗君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到歌廳演唱,而當時她還只是一個金陵女中的初中學生而已。好在吉人自有天相,鄧麗君雖然年紀小但歌聲美、長得又十分清秀可人,很快就唱出了名堂,繼東方歌舞廳之後,臺北市的第一酒店、夜巴黎、七重天等一流的大歌廳都聘請鄧麗君駐唱,演出最多的時候母親一天要帶著她跑六七個場子,還是非常辛苦的。天道酬勤,回報與付出是永遠是成正比的,當時鄧家一個月的支出也就 2000 元,而鄧麗君一個人就能賺到 6000 多。
但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很快鄧麗君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重要抉擇。鄧麗君當時就讀的金陵女中是一個教會學校,校風校紀嚴謹而保守。1967 年,校方以她缺課太多為由,要求鄧麗君在唱歌和學業之間做一個選擇,而當時的鄧麗君可能不是特別愛讀書,毅然決然選擇了唱歌,辦理休學,加盟宇宙唱片公司,正式出道。
這也難說鄧麗君就是為了夢想才如此,在後來很多次與友人的聊天之中鄧麗君也提到自己的些許悔意,畢竟自那之後她再也沒有機會像一般女孩子那樣成長,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不過越到後來鄧麗君越感覺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一有時間她也會找一些短期的學校讀書,包括後來去美國上大學等等。
鄧麗君 1967 年加盟宇宙唱片公司之後,一直到 1968 年,鄧麗君共發行了 8 張黑膠唱片,同年獲邀參加臺灣當紅電視唱歌節目「群星會」,跟今天到中國好聲音去當特約嘉賓似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有如此優秀的女兒,鄧樞自然重點培養了,他決定為自己的女兒拜一位名師,最後鄧麗君拜到了臺灣著名作曲家左宏元的門下,除了鄧麗君之外,像鳳飛飛、齊秦這些人也都是左宏元培養起來的,鄧樞每天都纏著左宏元去看鄧麗君的表演,起先鄧麗君還不樂意,後來還是左宏元說她只會簡單的表演而已,還沒有自己的特色,需要他的培養,鄧麗君這才答應。
名師與高徒的相遇必然會迅速產生某種化學反應,1969 年臺灣有一部名為《晶晶》的電視連續劇風靡全島,而其由左宏元作曲、鄧麗君演唱的主題曲《晶晶》也紅透了半邊天,清純的外貌、婉約的歌聲加上人們奉上的「天才歌手」、「娃娃歌后」等稱號,讓年方二八的鄧麗君成為臺灣新一代的青春偶像。也不僅是鄧麗君,當時在臺灣樂壇有大量的歌手湧現出來,只是鄧麗君更耀眼一些而已,而什麼多了都會貶值,日趨飽和的臺灣樂壇也開始進入了一個發展的瓶頸期,那麼鄧麗君是如何突圍出來等到更大發展的?
赴港打拼,風靡香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鄧麗君已經在臺灣紅透了半邊天,她的人氣、歌喉、歷練和信心都已經臻於完美,而正在她要尋求更大發展機會的同時,與她同時期大量歌手的湧現已經讓臺灣歌壇趨於飽和,如此,羽翼已豐的鄧麗君開始把發展的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但問題是去哪呢?華語歌的世界,除了當時未開放的大陸外,東南亞由於有大量華僑,自然是一直以來的領地,而要想在東南亞的歌壇站穩腳跟,香港這個亞洲娛樂的大碼頭自然是不錯的選擇。
當時香港樂壇也正處於流行歌最風光的時期,就連後來粵語流行歌曲的開創者如大名鼎鼎的顧嘉輝、黃霑之輩,當時主要也是以創作國語歌曲為生,而鄧麗君的前輩如姚蘇蓉、青山、尤雅等人在香江的走紅更是給了鄧麗君現實的信心,就這樣,1969 年 12 月 27 日,聖誕節剛過,鄧麗君第一次赴港義演。
當時的香港已經實現經濟的起飛,成為亞洲最重要的製造中心,而香港一年一度舉辦的工展會更是香港向國際市場展示自己的產品、推動工商業發展、擴展對外貿易的重要商業活動,是很受重視的一場盛會。鄧麗君 1969 年初到香港的演出就是應香港白花油公司之邀,到工展會上以義演的形式肩負拍賣白花油籌集善款的使命,籌集的善款用於救童助學。就是在這一次的白花油義賣會上,鄧麗君在香港初試啼聲即藝驚四座,募到善款 5150 港元,高居榜首,5150 在今天看起來不多,但在當時可是個不小的數目,鄧麗君還因此得了個「白花油皇后」的稱號,也是香港義賣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后。
隨著在香港知名度的發展,到了 1970 年 7 月底,鄧麗君隨著香港凱聲綜合藝術團一行50多人第二次登陸香港,這一次是巡迴演出,不到一個月鄧麗君還學會裡講廣東話,更有助於她在臺上與當地人的交流。這段時間的鄧麗君還是很累,當時香港比較豪華的大夜總會一般請人唱歐美的流行歌曲,以顯得高雅一些,面向民眾的歌廳或者小夜總會則比較接地氣,都是國語歌還有各地的小曲小調等等,而這些正是鄧麗君的拿手活兒,往往一晚要趕五六家場子,還是蠻累的。雖然和以前一樣累,但是現今有了知名度之後的鄧麗君,收入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鄧麗君最早到臺灣歌廳去唱歌的時候一場只有 5 塊新臺幣,而此時在香港的她一場已經能賺到港幣 1000 多元,相當於普通打工仔兩個月的工資。不過,這並沒有讓她有了財大之後就氣粗的壞脾氣,待人接物還是一如既往地親和。
1971 年鄧麗君就用自己唱歌賺回來的錢在臺北北投買下了一棟別墅,一年後又買了進口車,一家人都搬到那裡過起了不錯的生活,而那一年她才 18 歲。
像現在的很多明星一樣,鄧麗君也很注重自己的多棲發展,唱而優則演,在歌壇成功之後她也向影視領域發展。鄧麗君第一次拍電影是在 1969 年宇宙唱片公司拍攝的電影《謝謝總經理》,鄧麗君在裡面飾演女主角,一鳴驚人,被譽為當年度臺灣最有潛質的女藝人。第二年鄧麗君在香港歌壇成功創出一片天地之後也進入了香港影壇。
當時正是香港電影風靡東南亞的輝煌時期,影視公司也很多,鄧麗君在 1970 年出演了自己的第二部電影《歌迷小姐》,鄧麗君在電影中飾演愛唱歌的活潑女主角叮噹,表現一個叮噹被男主角張衝飾演的大歌星藍雲發掘最終成為大明星的勵志故事,這簡直就有點鄧麗君自傳的意思,加上鄧麗君完美地展現了自己在演唱方面的優勢,最終電影大賣,鄧麗君在香港的人氣也開始飆升。
《歌迷小姐》之後鄧麗君一鳴驚人
隨後的鄧麗君迎來了事業高速發展期,1972 年 6 月,鄧麗君歌迷俱樂部「青麗之友會」在香港成立;同年 12 月,鄧麗君入選香港十大最受歡迎歌星;1973 年 9 月,鄧麗君獲得「十大歌星金駱駝獎」。
不過就在這時,香港的娛樂圈也進入到了一個轉型期,許冠文的本土喜劇大受歡迎,巨星李小龍暴斃之後成龍接棒……等等這些事情的發生都在標誌著香港粵語文化的興起,老一輩主導的國語電影開始走了下坡路,那鄧麗君面對這種趨勢也開始讓自己更加專注於歌唱領域,從此不再登大熒幕。
就在香港成為粵語的天下而國語日漸衰落的時候,在臺灣,鄧麗君的啟蒙老師們卻掀起了一場娛樂風暴,鄧麗君又一次得到了大發展的機會。比如左宏元當時就開始大量製作瓊瑤電影的歌曲,由於以前合作的非常好,這一次他再度找到鄧麗君。1972 年由李行導演的電影《彩雲飛》帶動了新一輪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的熱潮,鄧麗君演唱的主題曲《千言萬語》贏得滿堂彩,可能是氣質相投,這一次鄧麗君的發揮把瓊瑤阿姨都迷得不行,要求以後每一部根據她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的歌曲都由鄧麗君來演唱,鄧麗君與她的合作讓自己迎來了新的演義高峰。
《彩雲飛》劇照
也正是在這一次的風靡中,鄧麗君開始積極開拓東南亞華人市場,1972 年她開始了長達一年之久的東南亞巡迴演出。東南亞的華人都是下南洋過去的,離鄉這麼多年也自然是思鄉情切,對鄧麗君的到來很是歡迎,而鄧麗君在當時演出最多的也是她的拿手好戲黃梅調《訪英臺》,在裡面反串演梁山伯,足跡遍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凡是華人多的地方幾乎都跑遍了。最後鄧麗君受邀在新加坡國家劇院出席「遠東十大巨星慈善晚會」,這足以 表明她在亞洲歌壇已佔有一席之地。
雖然演出任務很繁忙,但鄧麗君從來沒有放鬆過對自己的要求,可能這跟鄧麗君中途輟學也有一定的關係,總怕自己在這方面有欠缺,所以很刻苦的學習。當時由於還沒有個人電腦這些東西,甚至到歌廳唱歌是沒有歌詞字幕可以看的,鄧麗君又不想像現在有些一首歌吃一本子的所謂歌星那樣,所以為了能讓自己多記下一些歌詞,鄧麗君每當演出之後都會在後臺啃歌詞本,結果竟然背下了 500 多首歌的歌詞和唱法。
赴日學習,再創輝煌
在東南亞闖出一番名堂之後,鄧麗君瞄上了音樂市場都更加成熟的日本,想去那裡看一看。日本的音樂的確不錯,像人們熟知的宮崎駿御用音樂人久石讓、為《臥虎藏龍》配音的坂本龍一等等,都是有世界級影響的任務,黃家駒死在日本也是去日本學音樂尋求更大發展的時候,鄧麗君那時也是這種心態。
1974 年櫻花剛剛在日本開放的時候,21 歲的鄧麗君也來到了這裡,發掘鄧麗君去日本的是當時擔任日本寶麗多唱片公司製作部主任的舟木稔,鄧麗君初到日本後也在這家公司工作。藝能訓練、惡補日語、每周只有一天屬於自己,這就是鄧麗君初到日本時的狀態,到了晚上,按照公司的要求鄧麗君常常還要到銀座一帶的夜總會演出。
東京原宿表參道一直有小巴黎之稱,很繁華,鄧麗君母女在這條街道上租住了四樓的一套公寓。雖然住在商業區但是鄧麗君並沒有太多的時間逛街,但是還是會抽空請母親到樓下喝咖啡以排解母親到異鄉的不適應。鄧麗君的母親趙素桂確實也不太適應在日本的生活,畢竟是戰爭年代走過來的人,對日本的感覺想必不是一般的複雜,據鄧麗君的弟弟後來回憶,在日本生活了五年的鄧母只會講三句日語「餵」、「等一下」、「她不在」,一般就是在家裡給鄧麗君做一些家鄉菜,照顧鄧麗君的起居等等。不過好在鄧麗君母女樓上的鄰居夫妻倆也是中國人,鄧母和他們的關係很不錯,時常和他們一起坐幾個小時的班車去橫濱中華街給鄧麗君買中國的食品和調料。
淚水和汗水沒有白流,1974 年,鄧麗君終於苦盡甘來,她的日語歌曲專輯《空港》總銷量超過 70 萬張,還憑藉此歌獲得全日第十六回唱片大賽「最佳新人歌星賞」(沒錯,就是賞不是獎),從此在日本歌壇佔有一席之地,儼然成了國際巨星。
在日本學習五年之後的 1976 年,鄧麗君煥然一新,帶著全新的表演方式,再一次來到香港。因為已經是明星了嘛,演出的地點自然也不再是各種歌廳卡拉 OK,而是鼎鼎大名的利舞臺,京劇大師梅蘭芳曾經演出過的地方,這一次,它將再次見證鄧麗君在這裡成就輝煌。
1976 年 3 月 27 日晚,鄧麗君在利舞臺開了一次演唱會,所有人都驚呼鄧麗君變了,她的歌聲變得更成熟、更嬌柔、更動人,在柔美中加入深沉。
此外鄧麗君不僅是歌聲變得更加動人,表演形式也煥然一新,以前的演唱會都是想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那裡面似的,一個人在前面乾唱,後面是樂隊伴奏,除非是鐵桿粉絲,不然大家聽幾首歌之後就膩了。鄧麗君這次回來帶回了歌手、舞者、合聲和樂隊完全融合的整體舞臺演出,還增加了臺上臺下的互動,一改先前枯燥的形式,至今明星們開演唱會也還是這種形式。
1976 年鄧麗君在利舞臺的演出實況
如此巨大進步讓鄧麗君迎來了事業上第一個真正的高峰,1976 年至 1979 年三年間,鄧麗君演出上百場,推出 30 張專輯,獲金唱片、白金唱片獎 10 次以上,還是非常牛逼的。這個時期也是臺灣流行文化重回鄉土氣息的時期,也是鄧麗君出經典作品最多的時期,如《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等歌曲。
同時期的大陸也在七十年代末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焦躁,鄧麗君的歌曲也進入了大陸,從先前被禁止的靡靡之音成為街頭巷尾人人傳唱的流行歌曲,即使還不被主流媒體所承認,但在民間已經有了相當大的影響,眼看著她的演唱事業就要在整個華人世界達到巔峰。可有道是杯滿則溢月盈則虧,突如其來的一個「護照風波」改變了鄧麗君前行的軌跡。
1979 年 2 月 24 日,鄧麗君因涉嫌使用印尼假護照被日本驅逐出境,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最後的結果也對鄧麗君很不公,使她高歌猛進的事業大大受挫。事情是這樣的,1979 年 2 月 13 日,由日本到東南亞開演唱會的鄧麗君獨自一人搭乘中華航空公司的班機由香港過境臺北會日本,因為當時香港還沒有直飛日本的客機,只能到臺灣轉機。但是由於一時大意沒有事先訂好位置,華航直飛日本的班機當日沒有座位了,只有第二天才有,但偏偏當時臺灣的出入境管理由非常嚴格,護照規定是一月只能過境一次,而鄧麗君在那一月又恰好過境一次了,不能再用臺灣護照進入臺灣。不過當時國際藝人用幾本護照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鄧麗君就問用她的印尼護照進入臺灣停留一夜,第二天去日本行不行,但是她的印尼護照上沒有籤證,不能辦理,所以鄧麗君最後還是回了香港,第二天 2 月 14 日再經臺北轉機去的日本。
按說,這除了讓鄧麗君有點麻煩之外本來是沒有什麼事情的,但是有明星的地方就有狗仔隊啊,當鄧麗君拿著這兩本不合適的護照跟相關人員交涉不被允許過境的時候被狗仔隊給看到了,為了關注度他們竟然在報紙上造謠鄧麗君拿的是假護照,還向日本警方檢舉,第二天,2 月 15 日毫不知情的鄧麗君在日本下飛機後用印尼護照入境的時候就被警方帶走。
結果這個印尼護照還是給鄧麗君帶來了麻煩,上面雖然有日本籤證,但鄧麗君是臺灣人,並沒有印尼的國籍,而且這個護照是她的一位印尼朋友在新加坡給她的,上面也不是鄧麗君本人的名字,而是一個印尼人的名字。當時由於臺灣與日本沒有邦交,從臺灣到日本需要日本政府審核的《渡航證明書》入境,鄧麗君便想借著與日本有邦交的印尼護照入境。
結果,鄧麗君被關押在日本入國管理局女子收容所審理十二三天,好在鄧麗君的日本老闆舟木稔先生非常有誠意,請了日本最好的律師來幫助她。最後的調出結果證明,鄧麗君沒有偽造護照,護照確實是印尼政府籤發的,但是由於鄧麗君的印尼護照是託一位印尼的高級官員辦的,屬於獲得途徑不合法,最終在 1979 年 2 月 24 日,鄧麗君被日本法務省裁決驅逐出境,一年內不得再入境。
與日本媒體的平靜相比,臺灣媒體卻炸了窩,對鄧麗君群起而攻之。當時美國剛與臺灣斷交,所謂的愛國情緒使國族認同問題在人們心中變得相當敏感和脆弱,而鄧麗君拿著印尼的「假護照」在日本被人拿下又是日本人救出來的事情在今天看來不算什麼事,但在當時卻擊中了臺灣人敏感的心,口誅筆伐不斷。當時比較傳統的鄧家人基本上就是以後要推出歌壇,基本上混不下去的感覺了,鄧麗君在日本重獲自由之時也沒有回臺灣,而是去了美國暫時避一避風頭。
被日本遣送的鄧麗君由於身背這種不良影響,本來蒸蒸日上的演義事業一落千丈,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時的鄧麗君意外收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錄取資格,14 歲輟學的鄧麗君在 26 歲重拾了學生生活,選修英文、日文、生物和數學等課程,每天帶著墨鏡開著敞篷跑車去上課,很輕鬆。
鄧麗君在美國待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在這期間他繼續錄製唱片、進修充電,力求使自己的表演更加完美。此外鄧麗君還受邀在紐約林肯中心、洛杉磯音樂中心和舊金山等地登臺演出,逐漸恢復忙碌的演出生活,她也成為第一個受邀在林肯中心演出的華人歌手,在他鄉的音樂聖殿裡成了公認的國際巨星。
1980 年,在鄧麗君的歌聲響徹神州的時候,臺灣當局也派宋楚瑜著手為鄧麗君平反假護照案,最終以「不起訴」告一段落。
結束了在美國為期一年的學習生活,1980 年 9 月 21 日,從美國飛抵東京成田機場的鄧麗君向記者宣布,重返歌壇。
重出歌壇,再造巔峰
有道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美國進修一年後的鄧麗君否極泰來,重出歌壇之後的她不負眾望,不到一年時間就攻陷了亞洲大半個區域,事業上不僅以一年五張暢銷白金唱片打破華語歌手記錄,還擁有著自己的樂隊、舞群、合聲,演出的身價驚人,所到之處無不萬人空巷,極受熱捧,此外還事業愛情雙豐收,與香港香格裡拉董事長郭孔丞傳出秘密訂婚的愛情故事。
1982 年 1 月,在香港伊莉莎白體育館,鄧麗君舉辦了出道以來最大型的演唱會,這也是後來本人們認為她改變七十年代唱腔和表演風格的標誌,表演進入更加成熟圓潤的階段。1982 年和郭孔丞退婚之後,鄧麗君感情再度遇挫,這也讓她的歌聲中開始充滿了複雜的感情,更加委婉動人。
短暫修整之後,鄧麗君再度發力,隨著個人的成熟,再度發力的鄧麗君以前面女郎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大膽突破以往文靜飄逸的演唱方式,呈現出或優雅、或古典、或奔放的多面形象,再度讓人眼前一亮。尤其她耗時兩年半完成,種在表現古典音樂時的、演唱詩詞的《淡淡幽情》,更是濃縮了清遠與豁達、婉約與優雅,完美的展現了後無來者的唐宋風情,鄧麗君的歌唱生涯也達到了巔峰。
1983 年,三十而立的鄧麗君名副其實,這一年她的港臺專輯達到驚人的 109 張,由香港寶麗金髮行的唱片銷量突破 500 萬張,當然這個數據不能包括在大陸翻錄的各種盜版磁帶。此外鄧麗君為出道 15 周年舉行的巡迴演唱會成為她演唱史讓最重要的記錄,演唱會的主題被命名為「十億個掌聲」,恐怕也就鄧麗君能當得起這份殊榮,演唱會的視頻還在,今日同步更新給大家。1984 年到 1986 年,鄧麗君在日、港、臺獲獎無數,其中《償還》、《愛人》和《我只在乎你》連續三年贏得日本有線放送大獎,該記錄至今無人打破。
1985 年,處於事業巔峰的鄧麗君在被稱為日本藝術殿堂的 NHK 大會堂舉辦名為「唯一一次」的盛大個人演唱會,門票在三天內售罄,舉辦當日更是盛況空前,臺上的鄧麗君也是光芒四射,但是沒想到一語成讖,這次演唱會還真成了鄧麗君在日本的唯一一次大型演唱會。但這一次已經足夠,鄧麗君名震日本,成為國際巨星。不僅是日本,1983 年鄧麗君還應邀前往美國都城拉斯維加斯最大的凱撒皇宮酒店演唱,成為第一位在那裡籤約的中國歌星。
當然鄧麗君的歌給大陸帶來了更大的衝擊,之前在文革中人們只能聽點樣板戲和千篇一律的紅色歌曲,如今這樣一種甜美的聲音唱著表達自由和愛戀的歌曲,瞬間讓所有期待已久的年輕人找到了心靈的共鳴,迅速風靡大陸。雖然在 80 年代初也曾有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打擊,但時間不長,隨著兩岸關係的柳暗花明,鄧麗君的歌聲全面走進中國,人們也殷切期盼著鄧麗君來大陸開一場演唱會。
只不過好事多磨,由於種種原因鄧麗君始終沒有到大陸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鄧麗君逐漸減少了大型的商業演出,在香港赤柱購入佳美道 18 號別墅,進入半退隱的狀態。起先是有人邀請鄧麗君來,報到上級部門批准,先是上級部門不同意,但經過幾年後上級部門已經默認,但是鄧麗君沒有來,這裡面具體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大多數人還是認為臺灣當局的一些阻撓或者其他的方面的一些壓力,但不管怎麼說,鄧麗君終生沒有來過大陸,我想這不僅是大陸民眾的遺憾,對鄧麗君而言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結果,鄧麗君與大陸民眾唯一一次互動竟然是在金門前線通過喇叭向大陸喊話的完成的,當時鄧麗君在大陸的影響已經很大,臺灣當局有意借用鄧麗君的影響力進行政治宣傳,1980 年鄧麗君在金門「前線」勞軍的時候用大型擴音機對大陸喊話:「各位大陸同胞們,我是鄧麗君,我知道大家都在聽我的歌,我感到非常榮幸,如果大家聽到我的聲音,就請和我一起唱!」
感情世界,四任男友
明星們的感情生活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據說鄧麗君的初戀是一個美國人,只不過是和至今未婚的韓國總統樸槿惠說自己的初戀是常山趙子龍似的,鄧麗君的初戀也是一個電影屏幕上的形象,少年時的鄧麗君非常喜歡好萊塢大片《虎豹小霸王》中的男主角,是由憑此角色斬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勞伯瑞夫扮演的,那也是那個時代臺灣少女們心目中的偶像,鄧麗君也很迷他。
《虎豹小霸王》劇照,右為勞伯瑞夫
不過這種故事也就說說而已,不能算真的,我們從被鄧麗君自己承認的男友林振發開始說起。當時麗風唱片公司的老闆黃連振,是最早把鄧麗君介紹給東南亞華人的伯樂,也是十幾年來事業的夥伴。1971 年,黃連振在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買下五月花大酒樓,請鄧麗君前往為開幕周獻唱,也就是再這期間,18歲的鄧麗君結識了馬來西亞萬字票王王林水的侄子林振發。
林振發是個業餘騎師,大鄧麗君 8 歲,也是鄧麗君對媒體第一個公開承認的初戀男友。自此和鄧麗君結識之後,林振發常常會邀請鄧麗君去騎馬打球,也陪她去吃福建面、怡保河粉和雞腳之類的食物以解思鄉之情,只要鄧麗君有演出,林振發總會包下演出時的前三排作為請親友前來給鄧麗君捧場,還是蠻有感覺的。
但是正在外界盛傳鄧麗君要嫁入林家的時候,畢竟二人還是處於比較不成熟的階段,畢竟鄧麗君當時還是個 18 歲的小姑娘,所以後來在 1973 年鄧麗君轉向日本發展、林振發要在東南亞忙於家族生意的時候,二人漸漸疏於往來,感情也就淡了下來,幾年之後三十多歲的林振發突然在新加坡心臟病發去世,二人的塵世情願也就隨此灰飛煙滅了。據說鄧麗君曾經兩次在親友的陪伴下前往新加坡林振發的墓前弔唁,幾度傷心得不能自已。
在轉戰日本歌壇期間,她與日本紅歌星森進一傳出短暫戀情,但是時間不過兩三個月。
鄧麗君還有一段值得大書特書的情感,就是他和「大哥」成龍的故事。就是鄧麗君因假護照事件影響去加州理工大學洛杉磯分校讀書的時候,她遇到了當時在美國拍電影的成龍,可能是身在異鄉的兩人見到祖國人很親近,兩個人沒事的時候就去逛街、看電影、拍照啊等等,但是兩個人這段情感最後無疾而終,成龍最後給二人沒有的原因定義為時機不對。
與成龍這段感情無疾而終之後,鄧麗君在自己的藝術事業上繼續前進,之後 1980 年重出歌壇,創出更大的天地。不僅事業要繼續,感情也要繼續,1982 年 1 月,在香港伊莉莎白體育館,鄧麗君舉辦了出道以來最大型的演唱會,這也是後來本人們認為她改變七十年代唱腔和表演風格的標誌,表演進入更加成熟圓潤的階段。鄧麗君在這次演唱會上海破例穿了雪白的紗裙,還公開表示了 28 歲的自己的恨嫁之心,很多人都認為鄧麗君的好事要到了。
一個月後,在香港的尖沙嘴的香格裡拉大酒店,鄧麗君在媒體面前宣布自己和 35 歲的香格裡拉酒店董事長郭孔丞訂婚,鄧麗君在那一天還別出心裁的送給每位與會者一個特製的火柴盒,紅色的盒面上印著鄧麗君的英文名字和香格裡拉酒店的字樣以示紀念。
但是喜慶的火柴盒並沒有照亮鄧麗君的幸福。郭孔丞是福建移民到馬來西亞的第三代華僑,父親是「新馬糖王」郭鶴年,當時正要進軍酒店業。郭家雖然有錢,但是非常傳統,規矩眾多,對鄧麗君的藝人身份有不小牴觸,訂婚之後,郭家長輩提出了要鄧麗君書面交代過往歷史、退出娛樂圈並與娛樂圈徹底斷交的要求,這種要求在任何局外人看來都是一種侮辱,何況身在漩渦之中的鄧麗君。1982 年鄧麗君最終下定了退婚的決定,此後整整七年不再戀愛。
1986 年仍是好朋友的郭孔丞傳來喜訊,新娘是日本銀座「彼羅荷」俱樂部的一名叫「咪瑤」的日本酒女,當然,新娘接受了郭家的一切苛刻條件。郭孔丞他媽媽也是個日本人,叫郭由美子。
1990 年後鄧麗君旅居法國巴黎,買下蒙塔涅大道 8 號的老宅作為自己的新居。就是在這段時間了,鄧麗君除了在錄音室工作以外,更多的時間是在這座浪漫的城市裡享受生活,也正是在這時,鄧麗君結識了他的法國男友保羅。
鄧麗君與保羅
保羅比鄧麗君小 15 歲,來自法國北部的一個小鎮,是一位攝影師,原來也是搞音樂的,後來才玩的攝影,沒有顯赫的背景甚至連穩定的收入都沒有,性格也有些孩子氣,起先也不知道鄧麗君是個巨星,但他就是被鄧麗君優雅的氣質迷住了,1990 年二人在拍照工作中相識,繼而相戀,相處的很融洽。兩個人相戀時拍的照片很多留到了現在,從照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鄧麗君度過了很幸福的一段時光。
但是鄧麗君從沒有在媒體面前證實過保羅的男朋友身份,一直是以普通朋友的關係向外界介紹,據鄧麗君的家人日後回憶,鄧麗君告訴了他們自己與保羅的交往,家人也很同意,但鄧麗君也表示過自己不會和保羅結婚或者生孩子這種事情,二人只是「終身伴侶」。
在兩人甜蜜的相處 5 年之後,1995 年鄧麗君不幸在英年離開了人世,在鄧麗君逝世之後保羅也遠離了人們的視野,1998 年,消沉了兩年的他離開當年鄧麗君在香港赤柱購置的別墅,從此消失在人海之中,至今再也沒有在人們的視野中出現過。
泰國離世,何日君再來
造化弄人,就在鄧麗君在法國度過 5 年最快樂的時光的時候,她的健康卻沒有給她太多的時間。1995 年 5 月 8 日,鄧麗君在泰國清邁禮佛時,突然在清邁的湄賓酒店包房內突發氣喘病,經送醫救治無效後於晚上 7 點 30 分溘然長逝,終年 42 歲。說來巧合,那一天還是鄧麗君父親鄧樞的 5 周年祭日。
這太像一個謠言了,之前在娛樂媒體中流傳過很多鄧麗君出車禍或者種種原因死去的謠言,但是這一次當大家都希望再一次是謠言的時候,鄧麗君卻再也不能出來闢謠了,一代天后就這樣走了,人們也只能接受下這個令人悲痛的事實。
5 月 10 日晚,中央電視臺也在黃金時段的新聞中播報了鄧麗君離世的消息,說來也是無奈,這一次是大陸的主流把媒體自 80 年代初將鄧麗君歌曲定義為靡靡之音後,首次在主流媒體上再次報導有關鄧麗君的新聞,沒想到這第一次卻是報導她的死訊。
1995 年 5 月 11 日,鄧麗君的遺體在家人的陪同下返回臺灣,在家人的照料下,鄧麗君穿著生前最喜歡的粉紅色旗袍、帶著母親送給他的項鍊,向世人作了最後的美麗告別。
鄧麗君的告別儀式可謂驚動四方,現在的親民黨主席、當時的臺灣省省長宋楚瑜親自擔任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國民黨榮譽主席當時的行政院長連戰等政府政要、各路演藝名人均到場向鄧麗君做了最後的告別。超過 20 萬民眾排起望不到頭的人龍,希望能和這位心中的偶像見上最後一面。
最後鄧麗君被家人葬在臺北金寶山筠園,墓碑以黑色大理石雕制而成,周圍被鮮花和綠樹所環繞,周圍的雕塑不是黑白相間的琴鍵就是跳動著的音符,訴說著她一生的音樂情緣。
鄧麗君由於死去的太突然,沒有遺言也沒有遺囑,但幸運的是,她擁有一大群真心愛她的人們,從未忘記她。2001 年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製作了鄧麗君的蠟像,自己的蠟像能進杜莎夫人蠟像館到現在也是中國娛樂圈中的一項殊榮。
最後鄧麗君留下了近 2 億新臺幣的遺產,家人用這筆資金成立了鄧麗君文教基金會,鄧麗君的胞弟鄧長禧出任執行長,繼續鄧麗君許多未完成的心願。此後的二十年來,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持續捐助泰北難民的生活及教育,舉辦捐助贊助慰問活動、鄧麗君紀念音樂會幾十場。
據說鄧麗君最期望來中國的上海,因為她兒時聽過與自己唱過的很多歌曲都是來自當年的大上海,最終在 2003 年 4 月,鄧麗君的衣冠冢和紀念雕像終於在上海落成,數千位虔誠的歌迷冒著細雨前來祝福自己心目中的巨星,這也是大陸設立的第一個鄧麗君紀念場所……
長按掃描二維碼可關注我們
歡迎置頂「聽道講壇TnDao」公眾號
歡迎將你喜愛的文章分享至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