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節氣。冬至過後,我國各地將迎來「數九寒天」。所謂「數九」,正是從冬至這天開始的,每九天為一個「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是至陽之數,又是至大之數。九個九的累加更是「最大不過」的數,「九九」意味著陽氣達到了最大值。從「一九」數到「九九」,「九九盡,桃花開」,即為「九九消寒」,民間流傳著各種記錄「九九」八十一天的習俗,表達著人們盼望長冬儘快過去、春天早些到來的美好心願。
最為大家所熟知的要數「九九消寒歌」簡稱《九九歌》)了。《九九歌》各地有不同的版本,北京地區是這樣唱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歌》將人們對寒冷的感覺,以及動植物隨天氣冷暖發生的變化,形象地表現了出來,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
除「九九消寒歌」外,還有「九九消寒圖」,來形象地反映暖長寒消。「九九消寒圖」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以用來作為記錄時間的日曆。最常見的「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文字、梅花、圓圈。
消寒圖的文字樣式
文字圖式的「九九消寒圖」一般是九個九畫字聯成一句,最常見的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等。自冬至開始,每天塗一筆,八十一天全部寫好後,寒去暖來。
消寒圖的梅花樣式
「九九消寒圖」有一種「雅圖」,一般是畫有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計八十一個,每天染紅一瓣,都染完後,春天就已來臨。「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元代詩人楊允孚的這首詩,說的就是消寒圖。
消寒圖的圓圈樣式
「九九消寒圖」中還有一種更簡單、更普通的是印圓圈的。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畫有九個銅錢,共有八十一錢,每天塗一錢。「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等把全部圓圈點染完畢,便是回黃轉綠之際,而且還可以用於計算陰晴雨雪天數。
此外,也有創作「九體對聯」消寒的。如有人就將「屋後流泉幽咽洽香草」作為上聯,與上面提到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組成一副對仗工整的九體對聯。「九體對聯」每聯九個字,每個字也是九畫,這樣,從冬至開始,每天書寫(或描紅填寫)上下聯字各一筆,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聯全部寫成,至此,嚴冬已去,春至人間。故此,九體對聯又稱「消寒迎春聯」。
冬至一到,許多網友已經開始準備用各種方式來體驗一把「九九消寒」了。網友「此心安處」就準備了多張「九九消寒圖」,並直言:這個冬天準備過得「風雅」一些,像古人一樣「九九消寒」。 網友「S若北辰」認為「九體對聯」最雅致,其在微博上寫下了上聯「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
拼貼的《九九紅梅消寒圖》
餃子「九九消寒圖」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九九消寒」也被賦予了很多嶄新的形式。像網友「澤棲慕忘」曬出了拼貼的《九九紅梅消寒圖》;也有公眾號將「九九消寒圖」與冬至代表性食物餃子結合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