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生活的當下,放鬆自己是必不可少的。記者發現,除了KTV、電影院等傳統場所外,一些以體驗消費為賣點的手工DIY場所在我市各大商場日漸增多,這些場所既有烘焙、陶藝這樣的傳統手工DIY,也有傳統書法臨摹、銀飾製作、微景觀製作這類較為新奇的手工DIY,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歡迎。
「手工DIY的意義不在於結果,而是在於過程。當你沉浸在手工DIY的時候,你會覺得那段時間很安逸,什麼工作、生活的煩惱都被拋之腦後。」在萬達廣場的花言茶語DIY創意手工坊內,白領徐捷一邊進行黏土鏡子DIY,一邊告訴記者,體驗手工DIY已成為她的日常消遣方式。
走訪中,記者發現,這類手工DIY的主要消費群體一般為年輕人,也有不少家長會帶著孩子來體驗。
「一般都是父母帶著孩子或者30歲以下的年輕人來體驗手工DIY。」 花言茶語DIY創意手工坊店長邵嬋介紹,每逢周末、節假日,店內的體驗人數就會倍增,作業區也常常坐滿了人,「對於年輕人來說,手工DIY是時下比較流行的減壓方式,有利於他們放鬆心情、釋放自我。對於孩子來說,他們能在DIY過程中提升動手能力、創造力和耐性,所以不少父母也喜歡帶孩子來體驗。」
那麼,這些打著DIY名號的手工作坊是否都會受到消費者的認可?其實不然。
記者走訪時發現,在眾多手工DIY作坊中,也有一些生意並不好,即使是休息日,店內客人也是寥寥無幾。同時,這些手工DIY作坊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體驗項目單一,產品也缺乏創意,跟不上潮流,也就吸引不了客戶。
邵嬋告訴記者,手工DIY實質上賣的是服務,這就要求DIY手工作坊要以顧客為中心,致力於提高消費者的體驗感。如果手工DIY作坊提供的DIY形式單一,產品沒有新意。長此以往,很難給消費者帶來新鮮的體驗感。
「手工DIY不能一成不變。我們只有跟著市場經常出新,才能讓顧客感到新奇好玩,他們才會願意成為我們的長期客戶。」邵嬋稱,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外地學習新鮮熱門的DIY手工工藝,並把這門工藝引進手作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