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著,為了記憶。
活著,為了逝去。
巴蜀古鎮多,猶如川妹子的柔和與甜美的笑容,其自然之清秀,民風之淳樸,美味之精緻,遠勝別地。
古鎮多臨水結廬,聚族而居,枕山傍水,順著江或河岸的山勢,層層錯落起伏,落水簷的烏瓦白牆上,嵌著川蜀民居一脈相承的民居風格。木板牆布滿青苔,屋瓦上,長著萋萋的青草,在風中隨風搖曳,與藍天白雲共舞。一條被歲月磨得凹凸不平、油光發亮的青石老街,幽深曲折猶如從厚重的歷史記憶中走來,向旅人訴說著曾經的繁華與喧囂。
在一個風淡雲輕的秋天,午後的陽光溫暖乾淨,翻山越嶺逶迤盤山公路,一路旅途勞頓來到那個傳說中的恩陽古鎮,恩陽古鎮位於巴中市區西南 17 公裡,是古巴人的聚居區,是穿越歷史時空的人文景觀。恩陽古鎮靜靜地安臥在流淌了1500年的恩陽河旁,古老的民居,多彩的民俗,以及珍貴的紅軍文化遺址,已伴隨著老茶館的蓋碗茶飄逸在這片巴山蜀水之間。悠悠歲月,給古老的恩陽烙上無數印痕:紅梅戀鶚、登科古寺、文塔崔峨——古鎮恩陽、聲名遠播。客家會館、吊腳樓閣、茶坊酒肆,無不訴說著巴人特有的地域特色。紅色文化,為中國革命抹上濃彩重墨。輕柔優美的《早晚恩陽河》旋律,好像沿著恩陽河漫步。周圍雲煙成雨的美景逐漸映入心田,似乎將人帶進愛與美的意境裡,我想人生最美好的時刻,也不過與此。
「早晚恩陽河」豐腴了巴人文化,迴響在巴蜀上空,投影在旅行者的波心。「早晚恩陽河」是巴蜀勞動人民的生活結晶,它是巴人的理想、信念和堅持,是巴人的詩和遠方。
此地是巴人的聚居地,曾經是紅軍重要的根據地,紅色小鎮恩陽。
古鎮的上正街,石牆上尚存年代久遠的標語,刻著「打到反動派的國家主義」、「紅軍是窮人的軍隊」的標語,雖有殘缺磨損,但仍完整依稀可見,讓人想起往昔崢嶸歲月。
古鎮恩陽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是川陝紅軍建立的政權儀閬縣委所在地,數百米老街上,星羅棋布分布著紅軍各級行政機關等幾十處遺址。當年的紅色政權在巴中如星星之火呈現燎原之勢,許多農民子弟踴躍參加紅軍,更多人從容赴死,為了心中熊熊燃燒的夢想,從此巴人基因裡又多流淌著赤色文化。
1935 年,轉戰恩陽的巴中遊擊隊,在數次慘烈的戰火洗禮之後,熱血浸染了山林,英雄的靈魂化作義陽山上的每一顆青岡木,怒放的秋紅是英雄不屈的意志象徵。
回溯一千五百年前,古鎮恩陽便是連接川陝米倉古道上的一處重要驛站,南來北往的旅客充盈著恩陽每一條街道、每一處旅館、每一家酒肆。遙想當年,無數文人墨客、商賈官宦入川出蜀,無不溯水而來,溯水而去。遙望當年,桅杆林立、商船齊聚、百舸爭流的水陸碼頭。據恩陽地方志記載明清鼎盛時,恩陽日均旅客商賈有數千之眾,大小街巷三十七處,商鋪商號攤販數百家,號稱米倉道第一鎮。
如今的恩陽,更像千百年烽火歲月錘鍊後的積澱,時光瀲灩著歲月,穿越時空的輪廓,鋪開記憶的素箋,回憶著往昔的輝煌,品味著歲月變遷。
這座嘉陵江邊的千年古鎮,有自宋代佛道共處的佛爾巖,穿透歷史遺留至今數百摩崖石刻造像;明代的文治案、文昌閣,傳說與歷史交匯成口口相傳的故事,是愉悅後人的精神食糧,陶冶著恩陽古鎮人們的節操;油坊街、姜市街的吊腳樓,是黑瓦白牆木構廊柱的巴蜀特有的民居;老街上的宅堂屋廈裡,供奉著「天、地、君、親、師」,幾柱香火,嫋嫋彌散,默默敘說著水陸碼頭的前世故事;老街上悠然自得的原住民向來往行人展示著「心中有故事、臉上無風霜」的自信和恬然。
太陽在淡淡雲層中若隱若現,清涼的風吹在臉上,空氣裡似乎也瀰漫著清香,沁人心脾。古鎮上來來往往的人似乎在這柔和的日子裡放鬆了心情,放慢了腳步,享受著這美好的生活。此時走在這曲曲折折的老石板街巷裡,處處都能感受著平和安詳的生活景象:孩童們趴在自家的門檻上,百無聊賴的張望著路人;老人們倚著竹椅子曬著暖陽眯著盹,靜靜地享受著歲月的流淌;石匠鋪埋頭精心鑿刻石碑的石匠,手起石落,無暇抬眼看街景;老場街上,從異鄉來的遊客,背著行囊,穿梭在大街小巷,用腳步丈量著它的土地,用心靈感受著它的文化;古鎮恩陽特有的紅糖麻花、紅糖芝麻糕點擺在露天集市上,那是背井離鄉人的家鄉味道;古街深巷裡的理髮鋪,一白鬍子老爺爺圍著圍兜,笑眯眯的任由剃頭匠擺布,滿面的笑容一層層蕩漾在歷經風霜的臉上;在古鎮的橋下是最熱鬧的集市中心,居民打牌的茶攤、賣成衣的店子、小吃店補鞋攤竹器攤玩具店一個接一個挨著,鋪滿了整個集市、活躍了四鄉八鄰的人們。呈現出一幅鮮活生動的巴蜀古鎮的風俗畫面。
古鎮上的場壩,毗鄰著恩陽河邊,頗具陣勢的老茶館,鋪開了幾十上百張竹椅茶桌,人們時而聚攏時而散開打牌喝茶,竊竊私語鄰裡閭間的日常瑣事。這是巴蜀之地特有的一景,也是巴蜀人家的休閒生活方式,則讓遊人體味千年古鎮純淨的感動。蔚藍高遠的天空,如夢如幻的白雲,清澈凜冽的河水,幽深悠遠的古巷,紅色閃爍的霓虹燈,古老而又帶著現代的氣息,傳統而又充滿青春的活力,千年古鎮的原住民就是這樣把日子過得綿長和悠然。
古鎮的人們,在茶座上曬太陽、做買賣、相親、調停鄰裡糾紛、東家長西家短,小道消息傳播,都在這經年茶桌上,閒擺龍門陣之間完成。
恩陽河邊、老樟樹下一個個川北老爺爺叼根長長的菸袋,半靠在磨的瓦亮的竹椅子上,眯著眼,吸著煙,與老婆婆們有一搭沒一搭的擺談。面前的一碗茶水,續了又續。老婆婆們不喝茶,嘴裡說著話,手裡納著鞋底。在針線穿梭和煙火明滅間,夕陽漸漸收斂了餘暉,撒落在恩陽河水裡,流淌的水流聲輕緩而優美。
恰逢夕陽時分,日暮西斜,殘陽如血,如隱如現的嫋嫋炊煙浸染著恩陽古鎮,述盡多少風情。
籠罩著斜陽的餘暉,背後不遠不近的迷濛青山,是映襯古鎮最妥帖的暖色背景,帶給我們一種溫暖如初而又層次分明的美感。
此刻,心裡無端而生鄉愁般的惆悵,仿佛這巴山蜀水、異鄉異客、日暮蒼山是我行走四方卻再也無法回去的故鄉。
念茲在茲!這是一份心靈寄託,更是一種宿命使然。思念山遙路遠的遠方親人,思念將增添靈魂的深度和厚度,讓心靈與思念交流。願自己從容的步履,走過塵世的喧囂,踏進時光深處的靜美。
❖ 精華推薦 ❖
城山歸來不是夢
從山粉圓子到白切雞
粉坊雜憶
這位桐城人六十五歲考取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