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全職媽媽的「五味人生」:嘗遍生活酸甜苦辣,只因你是孩子媽

2020-12-13 若蘭媽咪的育兒日誌

女人自從生了娃,當了媽,人生真的是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2020年只剩下最後20多天了,若蘭寶貝眼看著快3歲了,這篇文章,若蘭媽咪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做「全職媽媽」這3年來的「五味人生」。

1、苦:一個人帶娃,全年無休,全天候待命,連生病都「不敢」

我們老家在外地,婚後一直在西安工作、生活。懷孕之後,因體質原因,不得不辭職養胎。若蘭出生之後,兩邊的老人都不方便過來幫忙;作為普通工薪階層,也請不起保姆(我懷孕不久就辭職了,孕期保胎加上若蘭是早產兒,住保溫箱,花銷不小);所以,從月子裡開始,照顧若蘭的重擔就只能是我們夫妻倆自己承擔,沒有人能夠搭一把手。

若蘭是早產兒,需要比普通的寶寶更精心的呵護。從若蘭出生至今,唯有一次我外出辦事且不方便帶著她,讓寶爸獨自照顧了接近4個小時之外,她從沒有離開我身邊超過1個小時。

若蘭馬上3歲了,這1000多個日日夜夜,她的吃、喝、拉、撒、睡、玩、教育,除了寶爸能夠搭把手,絕大部分都是我負責。

前段日子,嚴重感冒了,全身哪裡都不舒服。我和寶爸說:我都三年多沒生過病了,最近也沒幹什麼呀,怎麼突然就生病了?

寶爸說:那是因為之前寶寶小,一刻都離不開人照顧,你根本就「不敢」生病。哪有什麼「突然」生病,不過是之前積累的不利因素,現在都爆發了而已。

寶爸說的沒錯。其實我的體質並不好(主要是體弱,但沒有大病),生孩子之前隔三差五就是病懨懨的,懷孕期間更是險象環生,月子也沒坐好,沒道理生了孩子就變成「鋼鐵俠」體質了。只不過是有了孩子之後,「為母則剛」,看著嗷嗷待哺的孩子,自己的小病小痛也就顧不得了,只要不是病到爬不起來了,忍忍就過去了。

2、酸:家庭事業難兼顧,再多的犧牲與付出在外人眼中不值一提

我和若蘭爸爸是晚婚晚育,在懷上若蘭之前,我已經在職場上打拼了9年,靠著勤奮踏實,工作上能夠獨當一面,也頗得領導器重。就在得知懷孕前3個月,領導剛剛給加了薪,並指定我為一項核心業務的主要負責人(為升職做鋪墊),工作上可謂正「順風順水」。

但是,我懷孕不久就因為身體原因(遵醫囑,臥床保胎)辭職了,而若蘭出生之後兩邊老人都不方便幫忙,又請不起保姆(當然,還有不放心的因素,我和寶爸都上班的話,家裡連個盯著保姆的人都沒有),我產後重返工作崗位的事情(我當初離職的時候,領導批的是「停薪留職」,隨時歡迎我回去。在我養胎期間,領導還帶著禮物登門探望。我產後4多個月,領導就開始詢問我什麼時候回去了)只能暫時擱置,繼續在家帶孩子。

我成為一名「全職媽媽」,純屬無奈。但是,在其他人眼裡,我不是為了家庭做出了犧牲,而是借著照顧孩子的名義,在家「享清福」

我全年無休,沒日沒夜的照顧孩子,別人看不到(當然,我在我家照顧孩子,別人也確實沒看到),我沒上班人人都看見了(工作日,上班時間還能帶著孩子出去玩,自然不可能是上班族)。話裡話外都是「孩子爸一個人掙錢,養著你們娘兒倆(寶爸不是在「養家」,是在養「我們娘兒倆」),真辛苦」。

話說,現代社會,不是只有「上班」掙工資這一條路可走,也不是只有坐在指定地點工作才叫「上班」。我「沒上班」不等於我「沒掙錢」,事實上我一直在做兼職,掙的比我上班的時候還多。不管是生孩子之前還是生孩子之後,我掙的都比寶爸多,根本不存在要「靠人養」的情況。

但是,這話我總不能對著每一個明嘲暗諷我是在家「吃閒飯」的人都解釋一遍吧?更何況,就算我說了,也沒有幾個人會相信(他們怎麼會甘心承認那是他們的偏見,是「門縫裡瞧人」呢?)。

3、甜:孩子乖巧伶俐又貼心,任何時候都無條件站在媽媽這一邊

當然,有娃後的日子,也不全都是心酸苦楚。所謂「付出總有回報」,三年來的悉心照顧和精心養育,並沒有白費。

若蘭身心健康,不論是身高、體重、語言、運動、認知、分析判斷等各項發育指標,在同齡人中都是優;活潑開朗,乖巧伶俐,不論是同齡的小朋友還是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都很喜歡她,可謂是「人見人愛」。

更重要的是,若蘭真不愧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啊。雖然若蘭從小就是我一手帶大的,但她和僅見過幾次面的爺爺奶奶,一面之緣的親戚們、甚至是偶然遇見的陌生人都很親熱(一張小嘴真的是「甜死人不償命」)。

可是,在所有人當中,她最愛的還是媽媽,每天都要說十幾遍「媽媽,我愛你」,家裡任何「好吃的」都一定要「和媽媽分享」。前些天我生病了,若蘭不吵不鬧不黏人,自己穿衣起床,還給我蓋好被子,把桌子上我的保溫杯拿來放在床頭,告訴我「多喝點溫水就好了」。

若蘭最暖心的舉動,莫過於每次我和寶爸有了爭論的時候(我說的是「爭論」,不是「爭執」,更不是「爭吵」。就是我們日常聊天說話,各自發表對某件事、某個人的看法,兩個人有不同意見),若蘭永遠會站在我這一邊,明確的對爸爸說「爸爸,你錯了,媽媽是對的」,爸爸稍微大聲一點(其實他只是想強調一下他的觀點),若蘭就會說「爸爸,你過分了」。

若蘭並非「是非不分」,相反,她是一個超級聰慧的孩子。很多事情,大人以為她還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實際上她不但觀察的細緻入微,分析判斷能力也極好,哪怕是在一片混亂中,她也能把事情描述的清楚明白(不僅觀察能力好,語言表達能力也超級棒),並且給出自己的觀點看法,還都有理有據(有主見,且邏輯思維和分析判斷能力也遠超我們的預期)。但是,在我和寶爸之間,她就會「不分對錯」(其實本來也沒有對錯),永遠站在我這一邊

4、辣:每個生了孩子的女人都能做「辣媽」,孩子讓我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生活中有不少人都喜歡吃辣椒,一邊被辣的齜牙咧嘴,一邊吃的心滿意足,直呼「過癮」。據說,辣椒的「辣」,並不是「味」,而是「痛」。但是,在這種「痛覺」的刺激下,反而食慾大開。可以說吃辣椒真的是「痛並快樂著」。

女人生了孩子做了媽之後的生活,也是「痛並快樂著」,就像我前面講到的,生孩子、養孩子都很苦、很累,但是一看到乖巧可愛的孩子,就會覺得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所有的「苦」都是透著「甜」的,再苦再累也能「樂在其中」。

當然,當媽之後的「樂」,也不僅僅是「苦中作樂」,還有「成長之樂」。與其說是媽媽在養育孩子,不如說是孩子促進了媽媽的成長。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媽媽們「二次成長」的過程。當一個女人成為了媽媽,會瞬間的心智成熟、長大,變得更堅強、淡定、平和,也越來越明白自己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下去。

成為媽媽以後的董卿說:「孩子不僅是生命的延續,還是我繼續成長的新動力:我要繼續成長,很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讓他在未來懂得的時候,對我有愛、也有尊敬。」。每一個媽媽,都想成為孩子的榜樣 。

很多女人都會發現,自從當了媽媽,突然在有意無意間學會了很多本領。比如做飯、烘焙、玩樂高、做手工、講故事、修理東西……因此,經常有人調侃自己:「幾年下來,孩子沒多少長進,我卻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了!」

畢業後不再看書的我,自從若蘭出生之後,買了很多育兒書,研究學習;長到30多歲都沒進過幾次廚房的我,在若蘭開始添加輔食之後,不但學會了做寶寶餐,還能獨自在2小時之內做出葷素搭配6菜一湯的一桌菜;一直說我「脾氣不好」的老媽,驚喜的發現,自從若蘭出生之後,我變得「超級有耐心」了,無論若蘭如何「無理取鬧」,我也能柔聲細語的安慰哄勸了;之前除了課本和文學名著,其他毫不關心的我,現在開始關注和學習心理、營養、教育等很多領域的知識了... ...這一切都因為有了孩子,孩子給予了我們一次重建自己的機會。

5、鹹:平淡並不意味著「乏味」,細水長流的日子也能有滋有味

說到「味道」,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酸甜苦辣」,其實,還有最重要的一種味道,那就是「鹹」。鹹味的主要來源是「鹽」,鹽乃是百味之首,絕大多數的飯菜,即便是放了一堆的調料,若沒有鹽的加持(少了鹹味),就會顯得「淡而無味」。

說起全職媽媽的生活,很多人就覺得無非是「圍著孩子轉」,孩子的吃喝拉撒一手包辦,全年無休,全天待命,還沒有一分錢的工資;「圍著家務轉」,包攬家裡所有的瑣碎事情,任勞任怨,在別人眼裡還是個「吃閒飯的」;「圍著老公轉」,總擔心自己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的時候,老公被「狐狸精」給勾走了,因為不得不伸手向老公要生活費,在老公面前只能低眉順眼,逢迎討好。這樣的日子,不但「苦哈哈」,而且「乏味」至極。

事實上,全職媽媽的生活,只要安排得當,不但不「乏味」,還能豐富多彩,有滋有味。當媽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照顧家庭,屬於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這會加劇我們的緊迫感,激發內心的鬥志,讓我們才重新品嘗奮鬥的滋味,而生命的神奇之處,是讓我們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喚醒自己。

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然而,自從上了初中,開始住校開始,就不曾再爬過山、涉過水,上大學至今十五六年更是離開了農村,就連地裡的野花野草,也都模糊了記憶。可是,自從第一次帶若蘭回老家之後,農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雞一犬都深深的吸引了若蘭。

於是,在老家小住的日子裡,我帶著若蘭上山採野花,並用野花編了花環戴在頭上,假扮「花仙子」;去河裡洗衣服的時候(其實完全可以扔在洗衣機裡洗),脫掉鞋襪,讓她用腳去踩鵝卵石,告訴她「媽媽小的時候,河裡有很多小魚,它們會遊來遊去的啃媽媽的腳丫」;我們一起給新買的小雞仔餵食,告訴她「春天的時候,把雞蛋放在雞媽媽肚子底下,21天之後就會孵出小雞」;看著家裡養的小狗追著小雞滿院子跑,我告訴她「媽媽曾經養過一隻小狗,院子裡曬了麥子,它會蹲在旁邊,把來吃麥子的雞趕走」... ...早已經遠去的日子,在孩子的身上,又「活」了回來。

若蘭出生之前,我已在西安生活了十幾年,卻不曾留意過這個城市(曾經有一兩年做業務,也差不多跑遍了西安的大街小巷,卻都是直奔目的地),直到若蘭1歲之後,我帶她出去玩的日子逐漸增多,才發現這些年這個城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曾經,我們一起嘲笑一個三十多歲還愛看動畫片的同事「長不大」,同事說我們都「沒童年」,如今,我才發現和若蘭一起模仿動畫片裡的角色,是多麼有趣的遊戲;跟若蘭一起去遊樂園,一起玩滑梯、蕩鞦韆,一起在草地上奔跑,似乎一下子年輕了二三十歲,又回到了童年... ...

忙碌的生活讓我們逐漸失去了對生活的敏感,但生命又是如此的不經意間,由孩子打開了那扇門,讓你重新去讀懂自己、讀懂生活。

從孩子自出生起,父母就在不停「闖關」,闖完這一關,還有下一關。每一個當媽的都經過酸甜苦辣,哭過,笑過,累過,崩潰過,絕望過,希望過,憧憬過,一味地訴苦、抱怨,並不會讓孩子變得乖巧懂事,也不會讓你的生活變好。真正的改變是爸爸媽媽開始拋棄一些原有的想法、固有思維,自己行動起來,耳濡目染才能真正地激活孩子的鏡像神經元,帶來根本上的改變,同時也讓自己的生活變得鮮活、多彩起來。所以,今後我在育兒文章之外,還打算寫一些關於媽媽成長的話題,希望咱們一起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酸甜苦辣鹹人生五味
    酸甜苦辣鹹人生五味不記得經歷過多少次的背叛,不記得經歷過多少次父母的打罵,也不記的經歷過多少次的柔情似水,想不起來自己偷偷流過多少次的眼淚,多少次一個人獨處時撕心裂肺的吶喊。人生五味酸甜苦辣鹹。每種味道都是生活的調味劑。沒有背叛哪來的真誠。沒有打罵哪來的心疼。沒有撕心裂肺的痛苦,哪來的柔情似水的甜蜜。酸甜苦辣鹹人生五味。
  • 說說全職媽媽的酸甜苦辣
    全世界最累但是沒有工資的工作感覺除了全職媽媽也沒有其它了吧,全職媽媽付出的是常人無法想像的,有的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輩子.付出了自己最美好的年華.但是生活就是這樣,什麼事情都不能兩全,得到了金錢就得不到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孩子也不能得到完整的愛.但是全職媽媽的苦誰能夠完全理解呢,有的人甚至會說不就是帶個孩子嗎?你還會幹什麼?從有了孩子哪個媽媽睡過一個囫圇覺.孩子哭的哇哇叫就擔心孩子是餓了還是拉了還是哪裡不舒服了!
  • 酸甜苦辣鹹,五味調和間,共存與相生,百味人生現
    #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人生就是一場苦旅,一個人從朦朧懂事開始,一直到生命的結束,基本上都要嘗遍人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只倒不完全是由人的生活外因造成的,主要的還是由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受社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樣,但是有一點是差不多的,那就是煩惱和快樂共存,痛苦和幸福相生,都幾乎有一個五味雜陳的複雜人生。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酸甜苦辣鹹,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
  • 日本的全職媽媽,和中國的全職媽媽差別有多大?看看日常就懂了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人這一輩子已經要吃兩種苦,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婚姻的苦,不吃婚姻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父母嘗過了各種苦,就想要孩子能夠有幸福的生活,所以才努力的供孩子讀書,想讓孩子以後能夠出人頭地。
  • 我寫高考作文:嘗過酸甜苦辣鹹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酸甜苦辣鹹,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有朋友說:「你覺得時間過得快,那說明你的幸福指數非常高,當你的生活亂七八糟的時候,你會感覺度日如年」。此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全部認同。小時候的我們無憂無慮,快樂的玩耍是生活的全部,一直崇拜著大人們的世界,很酷,很瀟灑,一直夢想著什麼時候才能長大,才能做大人能做的那些事?時間如白駒過隙,夢想的生活已經就在眼前。
  • 短短幾十年,嘗盡酸甜苦辣鹹人生五味,也許這就是人生
    人這一輩子,「酸甜苦辣鹹」人生百味,一直再體會這裡面的含義,也嘗到了裡面的各種味道,默然回首人生是多麼的艱辛!我們從出生來到這個世界,就要嘗試著來面對這一段人生,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愛,各種的點點滴滴已經隨著時間慢慢的過去到我們成年,娶妻生子,面對著人生的各種壓力而拼搏著,看這父母慢慢變老,頭髮也變白,心裡的苦說不出,感嘆時間能慢點……好不好。當我們的孩子長大,娶妻生子。
  • 人生五味,酸甜苦辣鹹!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姑娘,總有一天,你的心上人,會身披土豆餅,腳踩棉花糖,手持烤肉大雞腿找到你,你要等!-摘自網絡我們中國的美食講究色香味俱全,其中又以「味」為中國菜的靈魂!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完美融合了生活的真諦。每個人的口味就像不同的標籤一樣,代表了每個人不同的性格。有的人喜好甜食,有的人嗜酸如命,有的人無辣不歡…人生五味,酸甜苦辣鹹,我想每一個人都體驗過。酸中醫講「酸生肝」。
  • 《聽見她說》白百何演技飆升,一句話戳痛全職媽媽,疼!
    我想,只有真正做過全職媽媽的女性朋友,才能「感同身受」理解這句話,到底意味著什麼?全職媽媽內心的傷痛,不是因為照顧家的忙碌,沒辦法接觸外界,而是在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中,漸漸迷失了自己。聽到這句話的白百何,心裡五味雜陳。是在說全職媽媽是寄生蟲嗎?呵呵。知乎問答上有一個問題是「全職媽媽真的是寄生蟲嗎?」得到了440個回答,無一例外都是為全職媽媽發聲的。裡面有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答主大意是說,全職媽媽沒有寄生蟲那麼爽,頂多算性價比高的「奴隸」而已。
  • 「我老婆做全職媽媽四年了」,一位奶爸的真實體會
    不過最近我在知乎上看見一位「爸爸」身份的人,對於「全職媽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體會,十分難得,分享給大家。 我也是第一次當父親,曾經我也是個媽寶,直到孩子的出生我才被改造,我很感謝爹媽沒參與帶娃,成就了現在的我。
  • 90後全職媽媽沒收入,擔心無法維持生活?聽聽85後職場媽媽怎麼說
    近年來年輕寶媽全職寶媽在家的比例逐漸上升。 在全職媽媽大軍中,90後明顯要高於其他人群,特別是95後,更是高達82%。 有些全職媽媽是因為不想上班,心甘情願在家照顧孩子,而有些則是被逼無奈,由於沒人幫忙照顧,為了孩子只能拋棄工作,選擇全職在家。
  • 人生五味,皆是詩
    食物如此,人生也是如此。苦中,蘊含著厚重的情感。有一種精心養育叫含辛茹苦。父母養育孩子,從蹣跚學步,到成家立業,事無巨細,點點滴滴,即便耗盡所有精力,卻依然甘之如飴。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 全職媽媽這種生物悲催在哪兒?
    你聽聽,你聽出背後的味道了嗎?老厚黑術了。母親,無論是不是全職,本身就很偉大了。生育之,陪伴之,從擦屎擦尿到被孩子作業氣到ICU做心肺復甦,時間跨度近20年,人生有多少個20年?所以母親完全不需要再加一個「全職」來更加彰顯這種偉大,偉大又不能充值變現。
  • 全職媽媽應該有工資嗎?看看這三位媽媽怎麼說
    她認為,把全職媽媽作為職業看待是錯誤的,這是一種個人和家庭共同作出的選擇。她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之中,孩子也確實沒有假手於人,都是她一步步摸索、學習,並且會記錄孩子的成長變化,自己再反覆復盤,根據變化來給孩子制定相應的成長計劃。這個過程中,她也會和老公反覆交流,包括家庭開支,她也會詳細記錄,所以老公對她的安排幾乎沒有異議。
  • 當媽後,有沒有一瞬間你後悔生了孩子?
    可是全職在家帶孩子後,我的生活裡就只有手機和孩子,我常常覺得生活很窒息,而且常常後悔生了孩子,如果沒有生孩子,或許我就不會這麼糟糕。看到這個媽媽的提問,我差點潸然淚下,因為她的心思雖然看起來很惡毒,但是只有經歷過的媽媽們,才能體會這種辛苦。
  • 《聽見她說》白百何演技驚豔,一句話戳痛全職媽媽,焦慮不因缺錢
    白百何飾演的是一個全職媽媽,鏡頭裡的她素麵朝天,眼神憔悴又失眠了,每天都過著波瀾不驚重複一樣的生活,畫面簡單卻質感滿滿。不得不說,白百何演技精湛令人感同身受,而這一句臺詞卻戳痛了無數全職媽媽的心,撕開她們內心焦慮的一面,真實的背後卻不只是因為缺錢!
  • 全職5年生了3個孩子,忙到崩潰鬧離婚,全職媽媽的出路在哪裡?
    全職媽媽是目前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大多數全職媽媽承擔著無法計量的工作,而其價值卻又無法得到家人以及社會的認可。因此,在我們的工作中也有很多全職媽媽來求助。以下就是一位全職媽媽提出的問題:想離婚,每次鬧離婚都不了了之,這次我連娃都不想要了,只想趕快逃離目前的困境,最多要老大,兩個小的我不打算要。
  • 一位半全職媽媽的帶娃日常:兼職生意的同時,給孩子不兼職的愛
    很多人都覺得全職媽媽、半全職媽媽都比職場媽媽舒服,每天有大把的空閒時間,其實事實真的不是這樣的,我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一直到晚上幾乎沒什麼閒下來的時間。我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中班了,她是一個不喜歡吃外食的孩子,所以周一到周五我都要幫她準備早餐跟晚餐,放假時間全天都要粘著我要各種吃的。
  • 韓國全職媽媽背後:在家帶孩子,我不配有尊嚴
    2014年,韓國爆發了「媽蟲」事件。不知何時起,韓國的年輕人把「沒把小孩管教好的年輕媽媽」,叫做媽蟲,這是一個極度貶低的詞彙,後來慢慢延伸成沒有收入、花老公錢、在家帶孩子的全職太太。穿著光鮮的年輕人步伐匆匆,瞥一眼地鐵上抱著小孩的媽媽,輕蔑地丟下一句:「媽蟲」。這句話如同利劍,刺痛了《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的心。身為一個女兒的母親,她曾經數次被人叫做「媽蟲」,深深地感到這個社會對女性和母親角色,有太多的苛責。
  • 嘗遍酸甜苦辣鹹,獨家正版廈門古早美食大攻略
    酸甜苦辣鹹,食物的五種基本味道,也是人生的五種「經歷」。
  • 「等孩子上了三年級,全職媽媽就多了」班主任說出的理由,很真實
    因此,有一種現象叫「三年級現象」,即孩子進入三年級後,寶媽們陸續辭職,當起了全職媽媽的現象。 班主任:「等孩子上了三年級以後,全職媽媽就會多了」 小荷的媽媽原本在一家公司當財務,工作忙碌無暇照顧孩子,加之一二年級,孩子成績尚可,小荷的媽媽也很佛系。 不過,自從孩子開始上網課以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畢竟網課這考驗著孩子的學習能力,也考驗著家長指導孩子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