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簡介:古文化常識

2020-12-16 中考網

  2019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簡介:古文化常識

 

  第四部分 古文化常識

 

  一、年齡稱謂

 

  0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0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0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0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0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0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0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13、期頤之年:一百歲,

 

  二、明清科舉考試(起於隋代,盛於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

 

  (1)等級: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第一名叫「狀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內容:四書五經等,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節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04)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0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四、古代的刑罰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塗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將腳砍掉(和氏璧)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 (07)大闢:砍頭

 

  (08)炮烙:將人燒烤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屍」(商鞅)

 

  (10)湯鑊:將人煮死 (11)腰斬:從腰部斬籪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屍街頭,

 

  五、古代紀年法(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幹支紀年:用「天幹」和「地支」一一相配來紀年的方法。其特點是:

 

  A、天幹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幹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

 

  C、60年一循環,周而復始。

 

  (2)年號紀年: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號,後就用帝王年號來紀年。如:康熙元年等。

 

  *年號紀年和幹支紀年可兼用,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紀年:用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關官職的問題

 

  1、詞語

 

  (1)授官:除拜 (2)升官:遷擢 (3)降官:謫左遷 (4)免官:罷黜

 

  (5)招聘:徵辟 (6)京官調任地方官:出徙 (7)大臣辭職: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職任免升調等) (2)戶部(土地稅收戶口等)

 

  (3)禮部(典禮科舉學校等) (4)刑部(司法刑獄案件等)

 

  (5)兵部(軍事軍隊邊防等) (6)工部(工程營造水利等)

 

  *「六部」是漢以後的中央官職,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

 

  七、關於史書

 

  (1)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共三部)

 

  第一部是春秋時期孔子編的《春秋》;

 

  記事詳備的一部是春秋時期左丘明作的《左傳》;

 

  最大的一部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2)國別體:以諸侯國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共兩部)

 

  最早的一部春秋時期左丘明作的《國語》;

 

  較好的一部是漢代初期劉向編訂的《戰國策》。

 

  (3)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來反映歷史事件。

 

  第一部是西漢時期司馬遷的《史記》;

 

  第二部是東漢時期班固的《漢書》;……《清史》。(共二十多部)

 

  (4)通史:打破朝代界限,自古及今地記敘歷史。

 

  第一部是司馬遷的《史記》;

 

  第二部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共兩部)

 

  (5)斷代史:記敘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

 

  第一部是東漢時期班固的《漢書》;

 

  第二部是南北朝時期範曄的《後漢書》;……《清史》。(共二十多部)

 

  說明,

 

  (1)以上是按不同的標準分類,實際上同一史書可歸入不同體例。如《史記》,可以說它是一部紀傳體通史。

 

  (2)清代乾隆年間編訂的「二十四史」是24部史書,打頭的一部是《史記》,壓尾的一部是《明史》,體例全都是紀傳體。而且除《史記》是通史外,其餘23部都是斷代史。

 

  八、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

 

  (1)《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作者不詳)

 

  (2)《孫子兵法》: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春秋·孫武)

 

  (3)《國語》: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春秋·左丘明)

 

  (4)《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

 

  (5)《左傳》: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春秋·左丘明)

 

  (6)《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西漢·司馬遷)

 

  (7)《漢書》: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東漢·班固)

 

  (8)《孔雀東南飛》: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作者不詳)

 

  (9)《離騷》:我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戰國·屈原)

 

  (10)《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字典。(東漢·許慎)

 

  (11)《爾雅》:我國第一部詞典。(漢代經師匯集)

 

  (12)《馬氏文通》:我國第一部語法書。(作者不詳)

 

  (13)《文心雕龍》: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文學理論專著。(南朝·劉勰)

 

  (14)《狂人日記》:我國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現代·魯迅)

 

  (15)《女神》:我國現代第一部新詩集。(現代·郭沫若)

 

  (16)屈原:我國第一位詩人。(戰國)

 

  (17)陶淵明:我國田園詩的開創者。(東晉)

 

  (18)謝靈運:我國山水詩的鼻祖。(南北朝)

 

  (19)陸遊:我國古代詩歌最多的詩人。(南宋),

 

  九、世界十大文豪

 

  1.古希臘詩人荷馬;

 

  2.義大利詩人但丁;

 

  3.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歌德;

 

  4.英國積極浪漫主義詩人拜倫;

 

  5.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

 

  6.法國著名作家雨果;

 

  7.印度作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泰戈爾;

 

  8.俄國文學巨匠列夫託爾期泰;

 

  9.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

 

  10.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

 

  十、我國的第一部

 

  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 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第一部藥典是《神農本草經》 第一部編年體是《春秋》

 

  第一部傳記體是《史記》 第一部斷代體是《漢書》

 

  第一部兵書是《孫子》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第一部語錄體著作是《論語》 第一部神話小說是《搜神記》

 

  第一部筆記小說是《世說新語》 第一部最大的斷代詩選是《全唐詩》

 

  第一部文藝理論書是《文心雕龍》 第一部中醫學典籍是《黃帝內經》

 

  第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是《齊民要術》 第一部茶葉專著是《茶經》 第一部彙編古代文化典籍的書是《永樂大典》

 

  十一、中國十大古典名曲:

 

  《高山流水》 《廣陵散琴曲》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陽鼓》 《漁樵問答》 《胡笳十八拍》 《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十二、我國文學家之別號

 

  ①四明狂客:初唐詩人賀知章; ②青蓮居士:唐代詩人李白; ③少陵野老:唐代大詩人杜甫;④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 ⑤玉溪生:唐代詩人李商隱;⑥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歐陽修;⑦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蘇軾; ⑧山谷道人:北宋詩人黃庭堅⑨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李清照

 

  十三、我國的三大國粹: 中國畫、中國醫學、中國京劇。

 

  十四、「第一」的雅稱:桂冠、螯頭、問鼎、領銜、榜首、奪魁、奪標、執牛耳。

 

  十五、我國的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湖心亭。

 

  十六、我國的「四大」四大牧區: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高原:內蒙古、黃土、雲貴、青藏。

 

  十七、四大盆地:塔裡木、準噶爾、柴達木、四川。四大文化古都:西安、北京、洛陽、南京。

 

  十九、四大佛教名山:九華山、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

 

  十八、我國古代計時:十二時辰子時:夜半十一時至翌晨一時丑時:晨一時至三時寅時:三至五時卯時:五時至七時辰時:七時至九時巳時:九時至十一時午時:十一時至十三時未時:十三時至十五時申時:十五時至十七時酉時:十七時至十九時戌時:十九時至十二時亥時:二十一時至二十三時

 

  二十、古書之最

 

  1.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2.第一部詞曲《爾雅》

 

  3.第一部韻文書《切韻》 4.第一部方言詞典《方言》

 

  5.第一部字書《字通》 6.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7.第一部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 8.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9.第一部論語體著作《論語》 10.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11.第一部記傳體史書《史記》 12.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漢書》

 

  13.第一部歷史評論著作《史通》 14.第一部兵書《孫子》

 

  15.第一部古代制度史《通典》 16.第一部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

 

  17.第一部工農業生產技術論著《天工開物》 18.第一部藥典書《新修本草》

 

  19.第一部植物學辭典《全芳備祖》 20.第一部中醫學書籍《皇帝內經大素》

 

  21.第一部地理書《禹貢》 22.第一部建築學專著《營造法式》

 

  23.第一部戲典史《宋元戲曲韻史》 24.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七略》

 

  25.第一部文藝理論書《文心雕龍》 26.第一部彙編古代文化典籍《永樂大詞典》

 

  二十一、世界十大文豪

 

  ①.荷馬──古希臘詩人 ②.但丁──義大利詩人

 

  ③.歌德──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 ④.拜倫──英國積極浪漫主義詩人

 

  ⑤.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詩人⑥.雨果──法國作家

 

  ⑦.泰戈爾──印度詩人和社會活動家 ⑧.列夫·託爾斯泰──俄國文學巨匠

 

  ⑨.高爾基──前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奠基人

 

  ⑩.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十二、孔子被稱為至聖,下面幾位聖賢指誰?

 

  亞聖(孟子) 詩聖(杜甫) 畫聖(吳道子) 書聖(王羲之)

 

  商聖(範蠡) 酒聖(杜康) 史聖(司馬遷) 醫聖(張仲景)

 

  武聖(關羽) 草聖(張旭) 茶聖(陸羽) 兵聖(孫武)

 

  謀聖(張良) 木聖(科聖 )(張衡) 藥聖(孫思邈)

 

  二十三、模糊的時間小集

 

  凌晨:零時到6時的一段時間。 黎明:天剛亮時。

 

  拂曉:天快亮時。 清晨:日出前後的一段時間。

 

  早晨:從天剛亮到八九點鐘的一段時間。上午:清晨到正午12點的一段時間。

 

  中午:白天12點前後的一段時間。 下午:從正午12點到日落的一段時間。

 

  晚上:日落到深夜的一段時間。 傍晚:臨近晚上時。

 

  黃昏:日落到星出前的一段時間。 午夜:夜裡12點前後。

 

  夜間:天黑至天亮的一段時間。

 

  二十四、中國古典十大悲劇,中國古典十大喜劇,中國十大才子書

 

  《竇娥冤》──元朝關漢卿 , 《救風塵》──元朝關漢卿 , 《三國演義》

 

  《趙氏孤兒》──元朝紀君祥, 《西廂記》──元朝王實甫 , 《水滸傳》

 

  《精忠旗》──明朝馮夢龍 , 《看錢奴》──元朝鄭延玉 , 《好逑傳》

 

  《清忠譜》──清朝李玉 , 《中山狼》──明朝康海 , 《平山冷燕》

 

  《桃花扇》──清朝孔尚任, 《牆頭馬上》──元朝白樸 , 《玉嬌犁》

 

  《漢宮秋》──元朝馬致遠 , 《李逵負荊》──元朝康進雲, 《西廂記》

 

  《琵琶記》──明朝高則誠 , 《幽閨記》──元朝施君美, 《琵琶記》

 

  《嬌紅記》──明朝孟稱舜 , 《綠牡丹》──明朝吳炳, 《花箋記》

 

  《長生殿》──清朝洪升 , 《玉簪記》──明朝高濂 , 《斬鬼記》

 

  《雷峰塔》──清朝方成培, 《風箏誤》──清朝李漁 , 《三合劍》

 

  二十五、其他

 

  1、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檠、圓寂、坐化、羽化、仙遊、仙逝等。「仙逝」現也用於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2、文房四寶:舊時對筆、墨、紙、硯四種文具的總稱。

 

  文房,即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有《文房四譜》一書,敘述了四種文具的品類及故實等。這些文具,製作歷史悠久,名手輩出,且品類豐富,風格獨特。著名的有:安徽涇縣的宣紙、安徽歙縣的歙墨、廣東端州的端硯、浙江吳興的湖筆。

 

  3、歲寒三友:指古詩文中經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樹木,經冬不凋,常被看作剛正節操的象徵。竹,也經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徵。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徵。

 

  4、花中四君子:古詩文中常提到的梅、竹、蘭、菊。蘭,一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於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徵。菊,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而且具有傲霜鬥雪的特徵;它豔於百花凋後,不與群芳爭列,故歷來被用來象徵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見上條

 

  5、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6、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7、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3)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8、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9、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10、古代對月份的別稱

 

  一月──正月、陬月、孟月、端月、孟春、徵月、華月、早春、新正

 

  二月──女月、杏月、仲春、令月、如月、麗月、酣春

 

  三月──寐月、桃月、李月、蠶月、桐月、季月、曉春、蔦月、櫻筍時、桃浪

 

  四月──餘月、槐月、孟夏、陰月、梅月、初夏、正陽、朱明、清和月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鬱蒸、天中

 

  六月──荷月、伏月、季夏、旦月、焦月、暑月、精陰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蘭月、涼月、瓜月、初秋、早秋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秩、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窮秋、杪秋、青女月

 

  十月──陽月、孟冬、良月、初冬、開冬、正陽月、小陽春

 

  十一月──葭月、仲冬、暢月

 

  十二月──塗月、臘月、季冬、蜡月、暮冬、殘冬、末冬、星回節、嘉平月

 

  11、五嶽: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夢遊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嶽掩赤城。」

 

  12、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遊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1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14、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醜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後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塗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說法

 

  15、五穀: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二十六、小說三要素是:環境、情節、人物

 

  ⑴、記敘文 這種文體主要通過記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經過來表現一定的中心思想。記敘文以記敘為主,兼以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等表達手法。記敘文一般要求內容具有六要素,即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經過和結局。

 

  ⑵、議論文 是作者對事物或人發表看法、評價。議論文有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論點是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事實和道理。論證則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方法。一般這樣表達三要素的聯繫:論點要解決「需要證明什麼」的問題,論據要解決「用什麼來證明」的問題,論證則要解決「怎樣進行證明」的問題。議論文有兩種基本方式,即立論和駁論。

 

  ⑶、說明文 是一種以說明方法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它目的在於向讀者介紹事件的形狀、性質、構造,解說事物的成因、功用、關係等等。這種文體一般要求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說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分類別、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打比喻、畫圖表等。

 

  ⑷、劇本必須適合舞臺演出:劇本必須有集中、尖銳的矛盾衝突;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必須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徵。

 

  ⑸、散文的特徵可歸結為三點,即取材廣泛、結構靈活和手法多樣。散文重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方法不拘一格,即或敘述事件發展,或描寫人物形象,或託物言志抒情,或評介議論。「神不散」指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要明確集中,無論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種多樣,但必須為表達中心思想服務。

 

  ⑹、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人類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平達和古羅馬的卡圖魯斯、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詩歌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感情,富於想像,語言凝結而形象性強,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古典詩歌形式採用逐句分行和押韻,現代詩歌的形式和內容已經極大豐富,伸縮性極強。詩歌的基本特點:①抒情性。詩歌是情感激流的表現。②音樂性。節奏是詩歌音樂性的主要因素。詩歌音樂性的另一個表現是押韻。③語言的高度凝鍊和形象性。

 

  ⑺、戲劇的分類(話劇、歌劇、舞劇;獨幕劇、多幕劇;歷史劇、現代劇;悲劇、喜劇、正劇)。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相關焦點

  • 2019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簡介:易錯字彙總
    2019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簡介:易錯字彙總 愛帶(戴) 白晰(皙) 爆亂(暴) 報籌(酬) 暴炸(爆) 辯析(辨) 惡耗(噩) 材華(才) 喝採(彩) 翱遊(遨) 娘兩(倆) 雕徹(砌) 陷井(阱) 明片(名) 吉詳(祥) 肖象(像) 開消(銷) 貯立(佇) 縐紋(皺) 躁熱(燥) 腫漲(脹) 振撼(震) 渲洩(宣) 宣染
  • 2019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簡介:古文化常識
    2019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簡介:古文化常識     第四部分 古文化常識     一、年齡稱謂     0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0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0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 2020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匯總
    2020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匯總 來源:網絡來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0-06-23 19:10:34 說兩句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匯總,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 2020年臨沂市中考語文試題預測之文學常識部分
    2019年臨沂中考語文文學常識題目全新「輕裝上陣」,一改往年長長的文字表述,改為簡潔明了的古代文體對應信息考查。【真題回顧】【2019臨沂中考】4.下列關於文學常識的信息對應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性文體--《馬說》--韓愈
  • 2020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之兩漢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之兩漢,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8、司馬遷·字子長,別稱太史公,簡稱史遷。與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與班固並稱"班馬"。所學課文《史記》又名《太史公書》全書130篇,包括12本紀、8書、10表、30世家、70列傳。歷史散文。
  • 中考語文文學常識複習之文學常識自測答案
    中考語文文學常識複習之文學常識自測答案   參考答案   考點梳理   1.A【解析】"詩聖"是杜甫,李白是"詩仙"。   2.B【解析】羅貫中的生活年代是元末明初,不是清代。   3.C【解析】風雪山神廟的是林衝。
  • 2018中考語文知識點:初二語文上文學常識總結
    新一輪中考複習備考周期正式開始,中考網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學科的複習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點、中考常考知識點、各科複習方法、考試答題技巧等內容,幫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識脈絡,理清做題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下面是《2018中考語文知識點:初二語文上文學常識總結》,僅供參考!
  • 2019中考語文:《文學常識與名著導讀》專題訓練,老師都誇的資料
    【中考語文:文學常識與名著導讀專題訓練,各地中考題整合,別錯過】在語文這門課程的學習中,文學常識和名著是需要學生自己去積累的知識,就文學常識來說,在語文課本上有涉及,就例如:一遍文章、一首古詩、一篇文言文的作者,作者是什麼朝代的人這些都屬於文學常識,但名著的知識卻完全是屬於課外知識,若學生自己不去看不去積累,那必定不知道。
  • 2020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之戰國時代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之戰國時代,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3、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儒家代表人物,世稱亞聖。書由其弟子編輯。記載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諸子哲理散文,"四書"之一。孟子長於論辯,善用比喻,對後世議論性散文的發展影響較大。
  • 語文老師整理:2018中考全國文學常識、名著閱讀題彙編,務必看看
    2018中考語文:全國文學常識名著閱讀題彙編,務必列印做做 從小學開始文學常識就是學生務必要積累的知識點,掌握一定的文學常識不僅是為了考試,也有利於閱讀。就中考語文中的文學常識來說:它通常涉及到這些內容:①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和詩歌、散文、小說、 戲劇等文學樣式;②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尤其是在中外學史上佔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③文學流派及中外著名作家的國別及代表作;④作品中著名的文學典型。
  • 2020年中考語文總複習資料大全:文學常識
    第四講 文學常識     【考查要點】     了解課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常識;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閱讀一定數量的文學名著。     【知識疏理】     文學常識也是中考積累與運用的必考內容。從內容上說它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作家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國作家的國別);2.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處;3.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與性格;4.與課本相關的內容,包括詩文內容、寫作目的。
  • 中考語文文學常識的考試內容
    一說文學常識大家頭就大了,因為文學常識是沒有邊界的,說什麼都有可能,真是這樣嗎?其實表面上是這樣的,但是我們有辦法。 按文學常識考試的規律只會這樣考,從代表性的時期選擇出一些代表性的作家,然後再考試他代表性的作品。 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可以從出題人的角度來思考:任何一個老師在出題的時候,如說魏晉南北朝,出誰的考呢?
  • 2018中考語文必考文學常識之作者簡介
    中考語文的考綱內容中有稍微的調整各改動,比如,在「考試內容」的「積累運用」第6條,增加了「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在七至九年級課程內容中的要求,是對學生語文知識積澱的考量,難度僅限於「了解」。因此在備考中了解一些初中語文必考文學常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初中語文必考作者簡介多了解點總是沒壞處的。
  • 高中語文重點文學常識大全 文學常識題及答案整理
    高中語文重點文學常識大全 文學常識題及答案整理為了幫助大家在高考語文文學常識方面更少丟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高中語文重點文學常識,供參考!高中語文文學常識集錦大全1、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等。
  • 小學語文文學常識匯總(四)
    鄭州奧數網小編為鄭州小升初的同學們整理了,小學語文文學常識的匯總,供同學們複習查看。廬山白鹿洞 長沙嶽麓 衡陽石鼓   18、 商丘應天府   19、 古代祥瑞四靈:龍 鳳 麒麟 龜   20、 宋中興四詩人:陸遊 楊萬裡 範大成 尤袤   21、 科考四級及錄取者稱謂:院試-秀才 鄉試-舉人 會試-貢生 殿士-進士   22、 千古文章四大家: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洵 蘇軾   23、 有很高史學和文學價值的三史
  • 中考語文:名著閱讀+文學常識真題彙編,滿滿乾貨,珍藏版
    30年語文教師整理:中考名著閱讀+文學常識真題,學霸都在做眾所周知,語文的學習不能一蹴而就,必須一步一步地將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就例如:在小學一年級時,我們會學習拼音,若在這一階段,你對拼音掌握得不夠好,那必然會影響後面的學習
  • 考點解析:中考語文專題練習之古詩詞文學常識,基礎必備!乾貨!
    考點解析:中考語文專題練習之古詩詞文學常識,基礎必備!乾貨!現在很多的同學已經進入了初中最後一年的學習衝刺,在初三這一年的學習中,同學們的學習任務是最重的,新知識點的掌握,以往知識點的複習。一切都是為了明年即將到來的中考而努力著。很多同學會想,現在離中考還有這麼長的時間,現在就在談中考,是不是有點為時過早。那好,我們來算算時間,本學期的學習時間為4個月,120天,除去假期大概40天,學習時間就只有80天。下個學期的學習時間同樣是如此的,也就是說同學們離中考的學習時間就只有短短的160天時間。
  • 2020屆中考語文:文學文化常識考點分析,收藏複習,中考難扣一分
    中考語文文學文化常識考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之一,我們在分析這一考點時,首先來看看上一篇文章2020屆中考語文詩詞鑑賞三個方面分析考點,助力考生學習進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今天所要說的中考語文文學文化常識這一考點分析吧!文學常識是每年中考必考內容。在全國各地的中考試卷中,文學常識的考查點主要涉及到了課內外的一些重要作家的姓名、字、號,所處的時代、國別,作品的出處、文體,作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內容,這些問題一般通過填空題或選擇題的方式來考查。
  • 中考語文文學常識歸納之敬稱
    1.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以後稱嶽父為丈人,又稱泰山;妻母為丈母,又稱泰水。   2.稱謂前加「先」表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稱已逝的父親:先考、先父。稱已逝的母親:先妣、先慈。
  • 想要保證語文試卷的基礎分數,文學常識一定要掌握,有這兩種方法
    無論中考還是期末語文考試,40%以上的科目都是文學常識。除了閱讀和寫作,課本上的文體知識也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試中經常出現的題目內容。所以,要保證語文試卷的基礎分數不丟失,就要掌握文學常識。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學常識一般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作家作品,包括中外、古今作家的姓名、人物、編號、朝代、名著集、文學成就、作家作品評價等;二是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天文曆法、地理、官位、科舉制度、職稱等。那麼,您如何掌握這些看似複雜和複雜的文學常識,包括如此重要的知識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