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槍蝦閉合螯時能產生衝擊波—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幾十種不到10釐米長的槍蝦看上去可能並不像是可怕的對手。不過,它們快如閃電的螯閉合得如此之快,以至於產生的聲音比槍聲還響,同時在水中創造的衝擊波會將魚類、蠕蟲和其他獵物震暈。

不過,從簡單地夾住東西到超級快速地抓住獵物,這一進化步驟對科學家來說一直是個謎。如今,一群生物學家詳細分析了114種蝦的螯構造,包括約十幾種已知的槍蝦。正如研究人員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報告的,他們發現了兩種迄今為止不為科學界所知的新的螯關節。

第一種是簡單的滑動關節。這在很多小折刀中很常見—— 一種微小的脊幫助螯保持打開狀態,直到足夠的壓力將其突然關閉。這使螯閉合的速度比正常情況下要快一些。第二種是被稱為斜拉滑動關節的修正版,即脊幫助槍蝦將螯完全打開。這使得該物種在螯部肌肉中累積令人難以置信的張力。隨後,二次肌肉運動將張力釋放,致使槍蝦以極快的速度將螯閉合併且產生衝擊波。(徐徐)

相關焦點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發過研究者研究了類似的泥火山是如何在水下形成的。圖片來源:Alamy 泥火山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危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對它們如何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期刊》。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 研究發現菟絲子轉運可移動信號提高寄主耐鹽性—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吳建強帶領的功能基因組學與利用團隊研究了菟絲子在寄主間轉運鹽脅迫誘導的系統性信號對寄主耐鹽性的影響,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實驗植物學期刊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林嘉平團隊在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的製備上取得了新發現。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並已入選熱門論文。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聚(γ-苄基-L-穀氨酸酯)(PBLG)均聚物與聚(γ-苄基-L-穀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LG-b-PEG)嵌段共聚物二元體系在溶液中自組裝形成尺寸均勻、手性可控的螺旋環狀多級納米結構。通過調控嵌段共聚物與均聚物的共混比例,發現環狀結構是由均聚物組裝形成的。
  •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製造出模擬超新星的衝擊波
    當恆星爆炸成超新星時,它們會在其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產生衝擊波。科學家們說,這些衝擊波非常強大,它們可以作為粒子加速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將稱為宇宙射線的粒子流噴射到宇宙中。科學的一個謎團是超新星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 科學家使用雷射 模擬了超新星爆炸產生的衝擊波
    研究人員在地球上的實驗室中創建了超新星衝擊波的微型版本,以解決長期存在的宇宙之謎。 在此圖像中,計算機仿真顯示了兩個相互遠離的衝擊波中磁場的湍流結構。當恆星死亡並在超新星中爆炸時,它們會產生衝擊波,這些衝擊波會散布在周圍的等離子體中。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俞飈研究員在實驗室 近日,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正式通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祝賀該所研究員俞飈榮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 洪堡研究獎由德國亞歷山大·洪堡基金會於1972年設立,面向德國以外的全球傑出科學家,專門授予在基礎研究、理論創新、學科引領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並在未來有希望取得尖端成就的外國傑出學者。要求候選人必須是在其研究領域做出過原創性理論、重大發現或發明,對該領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科學家。是該基金會所頒贈給外國學者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獲獎者的終身學術成就,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 巨齒鯊也有育兒所—新聞—科學網
    但最新研究顯示,它還是睿智的母親。對在多個大陸發現的巨齒鯊牙齒的分析表明,這些龐大的生物通常會用育兒所提高幼鯊的生存機會,就像一些現代鯊魚所做的那樣。 美國伊利諾州德保羅大學古生物學家、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Kenshu Shimada說,這提供了一種非常「令人興奮」的可能性。不過,他說,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發現。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新聞—科學網
    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俯衝由太平洋板塊的重大變化觸發 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是,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遠程VS近戰,槍蝦完勝螳螂蝦?不,正相反
    槍蝦,一大一小的不對稱鉗螯,巨大的蝦螯像手槍,合上時能噴射出高速水流,產生氣爆,射殺敵人。荷蘭屯特大學研究團隊以40000幀/秒的高速相機才捕捉到一點閃光。槍蝦開槍時引發的閃光,第一次在自然界發現,團隊給它取個專用名稱,叫做:蝦光(Shrimpoluminescence)。
  • 新發現講述維蘇威火山背後的故事—新聞—科學網
    在義大利龐貝附近的一座城市發現的遺骸,對公元79年火山爆發中的死難者的死因
  • 歐亞大陸湖泊溫度變化遙感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湖泊變遷敏感地記錄著氣候與環境變化的信息,是全球變化的直接反映,因此湖泊變化及其驅動因素的研究受到廣泛關注。
  • 研究描繪2018年夏天北極海冰消融掠影—新聞—科學網
    海冰的急劇減少在北半球夏季結束時達到頂峰,在9月份,冰層已經縮小到冬季面積的三分之一。 然後,研究小組將這一下降趨勢與過去40年的數據進行了比較。「2018年夏天,海冰的損失比衛星時代開始時報告的要高3倍。」Kumar說,「我們的研究顯示,海冰面積最小和有記錄以來最熱的9月份都出現在過去12年裡。」
  • 颱風「風泵」與黑潮共同作用生態效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總體環境科學》。 氣候變化引起颱風的位置、強度和頻率等變化,嚴重影響海洋環境生態和沿岸海洋經濟。颱風「風泵」的海洋環境生態效應是前沿交叉研究課題。唐丹玲教授團隊重點研究颱風「風泵」的上層海洋動力過程和生化過程如何影響上層海洋浮遊植物量及其粒級結構,為颱風—物理—生物耦合模型的構建奠定基礎。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巴西米納斯聯邦大學病毒學家Jonatas Abrahao是研究者之一,他表示,這些發現表明關於病毒「我們還有多少需要了解」。 Abrahao是在搜尋巨大病毒時有了這一發現的。
  •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 我國科學家發現V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10月12日在線發表於《核酸研究》。 TA系統廣泛分布於原核生物基因組中,目前公認的TA系統有六大類型。王曉雪等在2012年首次發現並命名了V型TA系統,其中的抗毒素是一個RNA水解酶,通過特異性降解毒素mRNA來抑制毒素的毒性;2015年,王曉雪團隊成員姚建雲等人在發現海洋細菌中發現分別含有HEPN和MNT結構域的兩個相鄰基因組成一對TA系統,並發現其中的毒素HepT具有RNase 活性,底物為mRNA。2018年研究小組對TA複合物的結構分析發現,毒素與抗毒素以6︰2的特殊比例組成了異源八聚體。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馬門溪龍類復原圖 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發現了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此次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的分布範圍。研究論文發表於《歷史生物學》雜誌。 足跡保存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 該發現共描述了四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足跡,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型的恐龍群落。
  • 拓撲變化把危險變成「甜甜圈」—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陳霖院士團隊發現,拓撲變化能夠削弱大腦的本能恐懼反應,其研究成果「拓撲變化削弱小鼠對視覺威脅的本能防禦反應」正式發表在《神經科學通報》上。 優先感知拓撲性質 作為數學領域的一個分支,拓撲學認為,一個物體在連續形變的過程中,能保持不變的一種性質——拓撲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