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影天地
說說這次旅行
作為中華文明的符號之一,雄偉的長城是必打卡的旅遊目的地,地處山海之間的天下第一關無疑是長城沿線的精華所在。十多年前曾經路過這裡,抽出半天時間慕名而來,匆匆遊覽了老龍頭和古城。第二次來到山海關特意放慢了腳步,兩天的行程不僅加深了印象,也讓我更詳細地領略到這座邊關古城的獨特魅力。
在很多人印象裡,到山海關是旅遊線路裡一個走馬觀花的景點或是到北戴河度假順便看看,能玩水的夏天是旅遊旺季。其實山海關不僅適合夏季遊覽,四季風景皆可賞,更適合慢慢品味。我選擇秋季到訪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來看一場情景光影秀。下火車步行十多分鐘就到了景區,遊客中心門前已經打出了光影秀的招牌。
天下第一關,長城情景光影秀
天下第一關
傍晚時分,在古城裡看到東方亮起一道道光柱直衝天空,光影秀演出已經在準備了,於是走過去排隊入場。廣場上人頭攢動非常熱鬧,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適合拍攝的位置,一場精彩的演繹開始了。
這是一場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精美絢麗的圖像投影在天下第一關城門樓上。《山海雄關》、《英雄往事》兩個篇章,展示了「天下第一關」的今來古往。天地混沌宇宙洪荒,人類繁衍文明曙光,宋元明清,秦漢隋唐,一段段金戈鐵馬的歷史盪氣迴腸,一曲曲愛恨情仇的故事感慨惆悵。承載著保家國的決心,寄託著對和平的嚮往。
長城是禦敵的前線,更是溝通的橋梁,農耕與遊牧文明在此交融,東西方思想在這裡碰撞。帶著皮毛珍奇的駝隊經過長城進入中原,滿載絲綢瓷器的商旅走出關門奔向遠方,勇闖關東的家家戶戶離開邊城去往北大荒……春去秋來,寒來暑往,經歷了幾番興衰榮辱,見證了多少歲月滄桑。長城依然,化身中華文明的符號,印在了每個國人的心上。
第三篇章《關裡關外》,生動地展示了這座邊關城市的地域民俗。作為溝通往來的必經之路,關裡關外不同民族、不同習俗的人們來來往往,江南的精緻細膩,北國的粗獷豪放,豐富多樣的風情融合交匯,山海關和她的名字一樣,大氣包容,胸懷寬廣。
第四篇章《萬裡長城》,集中展示了長城的雄偉壯麗。萬裡長城萬裡風光,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面伴隨著夢幻般的光影效果,觀眾們看得心潮澎湃。波濤滾滾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大好河山讓壯心升華,激起豪情萬丈。作為萬裡長城龍首的天下第一關在此氛圍的烘託下更顯雄偉,氣吞山河,壯麗輝煌。
第五篇章名為《大觀世界》。中華文明是開放包容的文明,縱觀三千多年的歷史,長城沒有成為閉關鎖國的壁壘,卻一直作為來往溝通的紐帶。走出長城,走向世界,文明在融合中傳承,文化在交流中發揚。過去的「關」是保家衛國,如今的「觀」 是面向全球。不去觀世界,哪有世界觀。山海關不僅觀山海,更是觀世界的一扇大門,走進來精彩無限,走出去天寬地廣。
看過精彩絕倫的長城情景光影秀,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城門下準備了很多互動項目,零距離感受沉浸空間光影帶來的奇幻之旅。燈光跟隨動作變換著亮度和色調,光影效果下跳動的磚塊擺出各種不同的形狀,通往城樓的路上,燈光照出夢幻般的空間感,仿佛走進了時光隧道。
登上城樓「天下第一關」這塊長5米高1.5米的巨大匾額近在眼前,目測每個字有一米以上大小,相傳為明成化年間進士、山海關人蕭顯所題,楷書字體渾厚有力,成為經典的書法名作,也是山海關的標誌。站在城樓上可以俯瞰古城全貌,在燈光夜色下更顯魅力。
山海關古城,日遊夜遊都精彩
山海關古城景區
看過光影秀從鎮東門到迎恩門,自東向西夜遊山海關古城。城中心有一座鐘鼓樓,四面門洞上分別寫著「迎旭」、「朝京」、「通海」、「觀巒」。鐘鼓樓以東為「東大街」;鐘鼓樓以西是「西大街」;鐘鼓樓以南叫「南大街」;鐘鼓樓以北稱「北大街」。
不同於大城池的鐘鼓樓分立,這裡不僅鐘鼓樓合二為一,還與文昌殿同體,成為一座罕見的三合一多功能建築。鐘鼓樓自明洪武年間徐達建關城時修建,後來幾經損毀修復,在周圍低矮的建築中顯得高大突出。站在鐘鼓樓上,看車水馬龍來來往往,晨鐘暮鼓之間,感受時光流逝。
山海關作為出關入關的必經之路,貿易往來頻繁,為了護送貨物平安抵達,鏢局應運而生。古城裡的鎮遠鏢局是這一行業的代表之一。當時主營業務有山海關至奉天、熱河、赤峰、山西和口外等幾條商道,興旺時曾僱傭鏢師多達50餘人。能開鏢局必定不是等閒之輩,不僅武藝高強,還要有雄厚的背景實力和關係網,深諳黑白兩道。在古城裡,流傳著很多武師們行俠仗義的故事,也形成了習武尚武的風氣。在抵抗八國聯軍和抗日救國的戰鬥中,來自鏢局的志士們挺身而出,英勇善戰,留下了很多英雄的事跡。
夜色掩去了繁雜,古城的夜晚少了幾分喧囂,多了幾分寧靜。一輪明月當空,燈光勾勒出建築的輪廓,古香古色的街道更顯深沉厚重。走在街道上,仿佛穿越幾百年,目睹英雄美人的邂逅,聆聽愛恨情仇的故事。
白天遊覽古城,則是另一番景象。作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裡長城第一關」之稱的山海關古城,街道上商鋪雲集,琳琅滿目,還有駱駝、馬匹顯示著這是一座商貿繁榮、物流發達的地方。
鐘鼓樓旁邊的這組雕塑形象地再現了闖關東的情景,拖家帶口背井離鄉,推著獨輪車帶著全部行李家當,走出山海關去開闢未知的新生活。這裡的風俗習慣和特產小吃也融合了東北與河北的特點,讓我這位來自關外的遊客毫無陌生感,和在東北一樣感受到親切和熱情。
西大街上的田公館建於1920年,雖然不及關城六百年久遠,卻也有百年歷史。三層磚石結構,拱形高門,落地長窗的德式建築在古城裡顯得風格迥異,這裡是山海關第一中學(田氏中學)的創建者、北洋二十四位上將之一田中玉將軍舊宅。
古城裡的單車很方便,還有電動助力。騎上幾圈一個多小時就能逛遍古城主要街道,古城迎恩門下還有乾隆皇帝曾經下榻過的承恩驛。各種博物館,紀念館、藝術館遍布古城,可參觀的內容非常豐富。
山海關古城東西南北四座主城門的門樓各具特色,東門的鎮東樓,西門迎恩樓,南門望洋樓,北門威遠樓,騎車可以很快繞城一周,一睹四座門樓的風採。古城裡開了很多客棧民宿,美食小吃花樣繁多,非常方便。
山海關古城有一座王家大院,也是山海關民俗博物館。典型明清四合院,三個套院,18個展廳通過實物展品和圖文介紹,展現了曾經富甲一方的王氏家族的生活場景。王氏家族興盛於清代鹹豐年間,到了光緒時已成為佔據山海關「半壁江山」的富商巨賈,因此被稱為山海關「南半城」、「萬裡長城第一家」。
關於王家的歷史,還有很多傳奇的故事。王家原來居於山西,清代為逃避戰亂跋山涉水舉家動遷,到山海關時已經疲憊不堪。遇到仙人指路在一座破廟裡過夜,夢裡三位仙人請他幫當地人打井解決吃水遙遠的困難,驚醒後按照仙人指示連夜挖掘,掘地九尺人不見水,但性情憨厚的王家人沒有放棄,繼續挖掘果然打出了水源。王家人於是決定定居於此,靠吃苦耐勞和誠信經營從小買賣到邊貿到錢莊,生意越做越大。發家致富後的王家人樂善好施,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門外來了三個乞丐,王家人熱情地把他們請到家中給他們做飯吃飽,乞丐們要求安排睡覺,王家人想到外面天寒地凍,便答應了。次日早上,僕人送飯時發現客人已經走了,家裡物品分毫未少,床上卻多了三尊金佛。從此王家開始燒香拜佛以答謝佛祖,當地人因此稱王家主人為「王三佛」。
走進王家大院,大到床鋪家具小到針頭線腦,從金銀首飾到衣裳布匹、燭檯燈火、床櫥櫃桌、枕箱被帳、冠巾鞋襪、銅盆器皿、瓷器杯盤梳洗用具到珠寶珍玩、文房四寶,精緻豐富的展示讓我們仿佛回到了明清時代的民間生活。從餐具、服飾、瓷器到飲食文化、婚俗禮儀在這裡全面展示,讓我們領略到傳統文明和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與陳圓圓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相傳吳三桂在鎮守山海關時,曾經與一代佳人陳圓圓在王家大院裡小住過幾日,王家大院的陳圓圓廳展示了這段故事。大明王朝沒能等到吳三桂的援兵就被李自成滅亡,當吳三桂在馳援京城的路上聽說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佔有,一怒之下改變了向李自成投降的想法,轉而投降滿清,引清兵入山海關,送去了一個驚天超級大禮包。
總兵府是山海關關城的總指揮部,從明萬曆46年(公元1618年)設山海關總兵一職開始,共歷23任總兵,兵部尚書袁崇煥、名將熊廷弼、孫承宗、洪承疇、祖大壽、吳三桂等等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眾多歷史大事在這裡發生。總兵府中間為衙署,由南至北為府前街、牌坊、影壁、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23任總兵祠堂等建築,北側為二堂、三堂文物保護遺址,遺址兩側為6座明末著名戰役紀念館。總兵府周邊還有十二生肖太歲院、大悲院、孔廟、關帝廟等人文建築,形成了山海關古城一處集中的建築群。
自古盡道關城險,天險要隘在角山
角山
登上號稱萬裡長城第一山的角山長城,才能體會到長城「山界萬重橫翠黛,海當三面湧銀濤」的氣勢。角山長城位於山海關古城以北約3公裡,系燕山餘脈。角山海拔519米,是關城以北山巒屏障的最高峰,也是長城從老龍頭開始,經過山海關城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峰,因此被稱為"萬裡長城第一山"。
角山長城大門很有特點,仿明代古城堡建築形式,遠遠看去呈現一個「山」字形狀。角山長城建於明洪武初年,由大將軍徐達主持修建,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又建了敵臺、烽火臺。長城隨山就勢,就地取材,共有敵臺、戰臺5座,關隘一座,城牆外側高峻,內側低矮,便於防守作戰。
角山長城有一座旱門關,是山海關十大關隘之一,地勢險要。旱門關建於明代初年,有城樓、城臺兩部分,毀於清代後廢棄。現在在城牆上還能看到被砌塞的門洞。
角山長城是高山長城的典型代表之作,結構多樣,易守難攻,隨著山勢,城牆的高度寬度因地制宜變化,最矮的地方不足一米,最窄的地方不足三米,在山勢最陡峭的地方還有利用懸崖峭壁不砌磚石的「山險牆」。而平緩的地方有十多米高,寬達5米以上。
據《臨榆縣誌》記載:「角山,距城北六裡,脈自邊外灤河之北,迄通而東,至建昌之南為大橫嶺,分支南下,起伏轉折,至山海關北頓起高峰,橫開列障,南臨大海,長城枕之,控哉甸,界遼瀋,關城之重鎮。」角山長城憑藉地勢天險,成為山海關城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霜雨雪,角山長城受到了嚴重的損毀,80年代,在「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號召下,角山長城得到了很好的修復,得以再現雄風。在長城上和旁邊修建了攀登步梯,方便遊客攀登。登高望遠,山海關古城盡收眼底,天氣好的時候還能看到大海,感受山海之間的風景。
山海關附近的墩臺共有兩類,一種是騎牆墩臺,稱之為敵臺;一種是在城牆內外高峰之上的單獨墩臺,也就是煙墩、烽火臺。角山長城前面東山之巔有一座鎮虜臺,下部為一實體臺沒有門窗。上部建樓櫓,四周有垛口,起到瞭望和放煙火通報敵情的作用。作戰時戰士用繩梯軟梯爬上臺,然後上臺抽梯。臺頂上的石門下有兩根伸出的石條,就是當時用軟梯上下人使用的。
明代煙墩放火與漢唐制度大體相同,但略有改進。除了燃煙點火之外還要放炮。燃煙點火時,加上硫磺、硝石助燃。據明成化二年(1466年)法令的規定: 「今邊候舉放烽炮,若見敵一、二人至百餘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角山敵臺建在懸崖峭壁之上,據說這種跨牆敵臺是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大量修築的。敵臺高聳,地勢險要,需要攀登一段直上直下的鐵梯,很多遊客走到這裡望而卻步。翻過敵臺,前方還有一段長城通向更高的山頂。在角山長城還有一座棲賢寺,明代時,書法家蕭顯、兵部左侍郎詹榮、監察御史鄭己等都曾寄居於此潛心求學,還修建了魁星閣,這裡因此被譽為「山海關文化的搖籃」,給邊關長城增添了幾分詩書的味道。
住在山海關,合院山海間
山海關假日酒店
出門旅行住宿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休息好才能玩得更好。我們住在在迎恩門附近一處三進小院,前面就是乾隆皇帝曾下榻的承恩驛。古樸的四合院端莊典雅,布置得精緻美觀,仔細看每一進院子又有各自不同的風格。沒有誇張耀眼的奢侈,低調深沉又不失大氣,內斂含蓄卻富有內涵,走在院子裡,眼裡心裡都覺得舒服,傳統中國人的家,應該就是這個樣子。
主人給這座院子取名「合院」,仔細品品,內有深意。「合」有包容的意思,在傳統文化裡是古聖先賢們追求的至高境界,不偏倚,不違背,合適、合拍、合格、合作、符合、配合、結合、聯合,都是向好發展的開端。「合」還有聚會的意思,親朋好友在這樣的環境裡聚會,共處一院相聚,回到房間又有各自的私密空間,張合有度,收放自如。
在最深一進院子裡有一條長長的空間,兩旁栽植了松樹和竹子,看到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孩子們在院子裡玩耍的場景,跳格、跳繩、打沙包、推鐵環……這裡的空間剛剛好。
合院內部是典型的中式風格,堂屋莊重典雅,是會客品茶的場所,獨立的書房充滿書香雅韻。這樣的住所,能讓心靜下來,用心品味,生活有滋有味。合院還提供古裝,可以穿漢服旗袍在這裡拍古風。
古典的大床,金黃的色彩頗有皇家風範,同伴們戲稱為臥龍床。舒適的零壓床墊上美美的睡一覺,養足精神繼續山海關的旅行。
食在山海關,好吃不貴
對於一個吃貨來說,到一個地方品嘗當地美食是頭等要務。合院的燒烤宵夜令人難忘,假日酒店金玉滿堂的午餐更是回味無窮。一杯櫻桃酒,一桌特色菜為我們接風,開啟了山海關美食之旅。
燃燒著火焰的雪花牛肋骨,雲霧縹緲的堅果酥皮蝦,吃不出茄子味的琉璃茄盒,噴香的菊花鍋,味道純正的烤鴨一套138,一大盤滑嫩椒麻魚才48,超高的性價比讓我們有點難以置信,直到看到帳單才確定。主食罩餅本不是本地美食,因為在山海關,取名過關罩餅,經過改良之後,讓石家莊來的朋友也連稱好吃。
饕餮大餐之後,地方小吃也是要品嘗的,在王家大院附近有一家四條包子,因坐落在四條街而得名。從1958年開業至今,始終嚴格選用原材料,保持著傳統的做法,多年一貫的味道,成了當地的一家老字號。一份包子,一盤香腸,幾碟小菜,一瓶長城汽水,我的山海關之旅在美味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兩天的行程豐富而充實,快樂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如果再給我一天,還想再看看老龍頭,孟姜女廟,逐一參觀古城的每座博物館……好景不能一次看完,且留作下次重遊的念想。底蘊深厚的古城,炫目震撼的光影秀,巍峨雄偉的角山長城,悠久的歷史,美麗的傳說,精彩的故事,誘人的美食,山海關之旅毫無疑問,是一次超棒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