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媒:炒麵三明治,一段美國華裔移民遷移的歷史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6月26日電 美國僑報網刊文稱,在麻薩諸塞州福爾河(Fall River),你能品嘗到當地一種帶有中國特色的食物:炒麵三明治。這種食物跟你想像的可能差不多:一份炒麵,上面澆上肉汁,然後配以最基本的漢堡包小圓麵包。幾十年來,這道菜一直都是當地中餐館的特色。

文章摘編如下:

據國家公共電臺(NPR)報導,福爾河一家名為Mee Sum的餐館售賣炒麵三明治已經超過50年之久,餐館共同所有人之一的馬克(Regina Mark)說:「會有很多來自紐約或者芝加哥的人,專門來這裡點上一份炒麵三明治。」

不過,炒麵三明治不僅僅只是一種特色食物而已,它還反映了這座城市的移民史。炒麵三明治的流行是在20世紀初,主要原因是福爾河工廠工人人口的變化。

根據溫哥華島大學(Vancouver Island University)人類學教授伊莫金林(Imogene Lim)的說法,炒麵三明治最早出自早期來到福爾河的華裔移民手中。林在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讀書時曾撰寫過與炒麵三明治有關的論文。她說:「福爾河的工廠、紡織業以及工人數量的大幅度增長,是炒麵三明治開始流行的主要原因。」

華裔移民最早遷移至福爾河是19世紀末,很多人都來自西海岸,曾參與修建橫跨大陸鐵路(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但是因為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他們被趕了出去。之後他們遷移到像福爾河這樣的東海岸城市,尋找新的謀生機會。

林說:「很多華裔移民剛到這裡時選擇開洗衣店,因為洗衣店不需要太多語言能力。慢慢在洗衣店後面有了茶館,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們開始開餐館。」

任何餐館想要成功當然取決於其售賣食物的能力。當時,福爾河是一個以紡織業為主的小鎮,鎮上很多人都是從波蘭、愛爾蘭和法屬加拿大移民過來的工人,因此中餐館必須調整自己的餐飲。

「你想想,這些歐洲移民對中國菜能有多少了解?但是他們知道一種叫三明治的食物。」林說,「三明治對他們來說就親近多了,這也拓寬了中國菜的概念。」

中餐館的老闆們意識到,如果他們在食物頂上放一塊漢堡包小圓麵包,就能讓佔當地人口多數的歐洲移民更容易接受這種食物。炒麵三明治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便利性。這種食物製作起來很快,售價也很便宜。最終,炒麵三明治就慢慢地變成了現在這種融合多種特色的樣子。

盧西爾(Dave Lussier)在福爾河長大,他在童年時代就經常與家人一起吃炒麵三明治。他認為,是這種三明治裡的麵條讓它與眾不同。這種麵條購自福爾河的東方炒麵公司(Oriental Chow Mein),這家公司是一名來自中國廣東的移民弗雷德裡克王(Frederick Wong,音譯)創辦,至今仍然存在。盧西爾和其他當地人都認為,經典炒麵三明治的主要成分就是那些脆脆的油炸麵條。

這道菜是如此的經典,在上世紀70年代,一個名為Alika and the Happy Samoans的樂隊甚至專門為炒麵三明治寫了一首歌。

從很多方面來說,這都是一個移民追求美國夢的經典故事。

相關焦點

  • 華裔「被缺席」橫加鐵路慶典 華社籲正視華人歷史
    他說,當年來自中國、烏克蘭、義大利和日本等國的築路工人,為修建鐵路作出重大犧牲及貢獻,他們的功績永遠受人懷念,並表示「對華裔鐵路工人心存無限的敬意和感激」。  格林又強調,華工尤其在修建卑詩境內最後一段鐵路期間,貢獻突出;而CPR也在卑詩省阿加西茲(Agassiz)和基隆拿,以至安省多倫多等處設立紀念碑和互動式展覽,讓後人知道華工英勇事跡。
  • 美富有華裔向高發達區遷移 漸構築「隱形中國城」
    美富有華裔向高發達區遷移 漸構築「隱形中國城」 2014-09-01 10:31:57《僑報》報導,美國加州大學學者研究發現,在未來若干年內,全美華人社區將保持一種新興「隱形中國城」與既有中國城共存狀態,而華人也將繼續保持向好學區、高科技業發達地區遷移的趨勢。
  • 華媒評2012美國華人十大新聞 排華法致歉案居首
    華媒評2012美國華人十大新聞 排華法致歉案居首 以下是美國《僑報》評出的美國華人在過去一年中的十件最重大新聞事件。  一、 趙美心推動 排華法案致歉案國會通過  經過兩年多的籌備、推動,趙美心起草的為「排華法案」致歉決議案終於在今年8月20日獲得了美國國會的通過,成為華人發展史上的又一裡程碑。
  • 美國華裔黑幫"華青幫"橫行社區 四名主犯將受審
    東方網10月12日消息:綜合美國《僑報》報導,當年美國加州傳統華裔幫派「華青幫」11名成員原定10日在洛杉磯聯邦高等法院的傳訊再次因故臨時取消。   聯邦地區檢察官高頓(John S. Gordon)10日介紹說,原定下午2點進行的華青幫傳訊,因為管轄權問題而被臨時取消。
  • 達爾文華裔女市長:對華交誼具有堅實的歷史基礎
    不僅在地理位置上距中國最近,而且還和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友誼。日前,達爾文市華裔市長卡特裡娜·林芳接受了人民網的獨家專訪。 「女承父業」任首位華裔女性市長 林芳是第五代澳大利亞移民,也是達爾文市第一位華裔女性市長,其父親也曾在八十年代擔任過該市市長,這都使她對中澳關係有著獨到的見解。
  • 舊金山新碼頭公園訴說華裔移民史 華裔市長剪彩
    舊金山新碼頭公園訴說華裔移民史 華裔市長剪彩     舊金山Brannan街碼頭公園設立解說臺,講述華裔移民黃寬媛、看天禮的故事。
  • 美國富有華裔構築「隱形中國城」
    隨著富裕華裔群體的不斷壯大,在全美範圍內,一種新形態的中國城正在興起,「隱形中國城」的概念悄然產生。這類中國城的最大特色是沒有族裔特色鮮明的建築群,華裔家庭已完全融入社區之中。所謂富裕華裔群體,包括人數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富有新移民,以及美國本土的富裕華人。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系副教授陳勇說,這類「隱形中國城」沒有明顯的地域界限,沒有族裔特色鮮明的建築群,看不到華裔的獨立存在——華裔家庭已完全融入社區之中——這即是「隱形中國城」的特色。  南加的爾灣市即是「隱形中國城」的一個例子。
  • 美國華媒:林書豪的成功意義遠超「美國夢」
    美國華媒:林書豪的成功意義遠超「美國夢」   文章摘編如下:  如果說林書豪能夠吸引華人的關注是與其身份有關的話,那麼為數眾多的非華裔也對其瘋狂追捧,則是從他身上看到了個人價值、理想得以實現的可能性,那就是任何平凡的人都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邁向事業、理想的巔峰。
  • 華裔對美國大選的選擇
    美國華人對此次大選的熱情是空前的。原因有四:中國國勢空前強大,中美關係大勢良好,華裔在美國的社會地位隨之提高;華裔人口增多,入美國籍者大增,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票源;近些年來華裔參政有成就,鼓舞了華裔的政治熱情,也增強了各族裔對華裔參政的信任和歡迎程度;美國深陷伊拉克戰爭泥潭和經濟衰退、物價高漲,使華裔和其他族裔一樣,渴望美國政局改變。
  • 舊金山華裔市長批准設置「慰安婦」像 日媒:不在乎與大阪關係
    原標題:舊金山華裔市長批准設置「慰安婦」像日媒:不在乎與大阪關係  東方網11月24日消息:日媒稱,美國舊金山市市長李孟賢11月22日籤署文件,同意設置象徵舊日本軍隨軍「慰安婦」的少女像。多位舊金山市相關人士透露了這一消息。
  • 世界移民報告揭秘國際移民遷移模式
    構成北—南遷移的國際移民中有77%來自美國,他們大多居住在大城市。其中57%的外國出生人口在14歲以下,有墨西哥血統,並住在其祖輩原先居住的區域(墨西哥國家統計和地理研究所,2001和2011)。   本節以下部分主要關注國際遷移的動力和亞非地區城市的發展。
  • 艾美獲獎華裔編劇楊維榕指導的華裔移民題材新作Netflix上映
    影片是根據楊維榕父親從臺灣到美國移民的經歷改編,講述了兩代華裔移民之間的代溝和共同點,是一部以親情為主線,關懷移民歷程的感人劇情片。楊維榕近日接受美國新聞速遞專訪表示,故事起源於四年前他與父親踏上了回臺灣的返鄉之旅,沒想到這一趟旅程改變了他對臺灣和對父親的看法,也同時有了更多機會了解父親過往的移民經歷。
  • 美國加州爾灣華裔副市長與華人新移民聊社區生活
    爾灣首位華裔副市長。(美國《僑報》/尚穎 攝)中國僑網4月28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美國加州爾灣市首任華裔副市長郭正明(Anthony Kuo)日前受爾灣華人互助會邀請,與爾灣華人新移民舉行見面會,面對面分享他從小在爾灣的成長和勵志歷程,與社區人士討論爾灣市的未來發展,並為華人移民解答有關爾灣市的各種問題。
  • 華媒:澳墨爾本人口增長最快 海外移民為主因
    華媒:澳墨爾本人口增長最快 海外移民為主因 2018-05-02  墨爾本人口漲幅最大  據澳媒報導,澳大利亞統計局近日發布數據顯示,從2016年至2017年,墨爾本人口達到490萬人,同比增長12.54萬人(2.7%),成為澳大利亞州府中人口增長最多和最快的城市。雪梨人口在2017年6月達到510萬人,同比增長10.16萬人(2%)。
  • 美國移民局檢查無證移民 華裔律師:有權沉默勿說謊
    中國僑網6月24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日前,美國總統川普發推特稱:「下周,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將開始遣返數百萬非法進入美國的外國人
  • 華媒:紐西蘭團聚移民籤證申請被暫停
    中國僑網6月30日電 紐西蘭天維網發文稱,自紐西蘭人口增速加快,申請移民籤證變得越來越難。2016年10月,紐西蘭移民部宣布收緊移民政策,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家庭團聚移民籤證被「暫停」這一項。2016年10月,紐西蘭移民部部長Michael Woodhouse突然宣布收緊移民政策,除了減少綠卡籤發數量等政策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家庭團聚移民籤證被「暫停」了。對於其他國家的移民來說,「暫停」團聚移民並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對於家庭觀念濃鬱的華人同胞來說,這一政策無疑影響巨大。此前曾有媒體報導,家庭團聚移民中有50%的申請者是華裔,然而這是一個保守說法。實際數據是怎樣的?
  • 美國華裔美食作家發起拯救唐人街中餐館行動
    中國僑網12月30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自新冠疫情在美國暴發以來,反亞裔言論、歧視和種族主義攻擊也隨之蔓延開來。今年3月,舊金山到紐約唐人街的餐館紛紛報告店內客流量損失高達80%,這讓許多中餐館關門倒閉,也加劇了一些人的擔憂,他們擔心唐人街歷史街區在持續衰落,擔心這種情況在疫情消退後也無法完全恢復。報導援引美國NBC新聞消息,在過去的9個月裡,正是這種擔憂——對失去一段重要歷史而不僅僅是受人喜愛的商業的擔憂,一直激勵著華裔美食作家格雷絲·楊(Grace Young)。
  • 美國優先, 移民靠邊! 美國不再是移民天堂了
    據洛杉磯當地媒體報導,目前即使是通過庇護身份合法留在美國的移民,都可能因政策調整面臨被遣返的結果。對於多變的移民政策,一些留在美國的華人做好了離開的心理準備。移民新法 六親不認美國移民法修改議案,以及總統川普三番五次瞄準「親屬移民」,衝擊了一貫注重父母、家人傳統觀念的華裔群體。
  • 全球第一華裔物理學家,為何移民美國,不幫中國造核武器?
    當之無愧,楊振寧絕對算得上是全球華裔第一物理學家。35歲即聯合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4年,聯合米爾斯提出「楊·米爾斯」理論,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物理學成就,絕對不在愛因斯坦之下。
  • 為代表美國起訴中國而"驕傲"?說說拜登新提名的華裔貿易代表
    在講到工作經歷時,戴琦表示為自己在世貿組織(WTO)代表美國起訴中國而感到驕傲。作為「移民的女兒」,能為美國的利益做鬥爭,是美國給予了她這樣的機會。這個戴琦,到底什麼來頭?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和美國新聞網站「政客」(Politico)報導,現年45歲的戴琦曾先後在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求學。大學以前,她在華盛頓塞維爾友誼學校(Sidwell Friends School)就讀,和歐巴馬的女兒和拜登的孫輩是「校友」。戴琦的父母來自中國臺灣,隨後留學並移民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