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政府工作報告學習心得體會 黨員幹部感想評論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5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近3000名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肩負人民重託出席盛會。小編盤點2018政府工作報告學習心得體會~正在更新中。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讀懂《政府工作報告》裡的民生情懷
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取消流量「漫遊」費,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再增加40元,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直面民生熱點,回應群眾關切,描繪了一幅改善人民生活的新畫卷,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貫穿於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強調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作出「抓民生也是抓發展」的科學論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牽掛困難群眾「吃得怎麼樣、住得怎麼樣,能不能過好新年、過好春節」……民生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重大關切,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五年多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政府惠民舉措持續出臺、民生改革不斷深化,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極大地凝聚了人心、提振了信心。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黨的十九大不僅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還特別針對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看病難、上學難、養老難、住房難等問題提出了「七有」目標:「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強調要「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決勝全面小康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全面貫徹十九大精神,體現了鮮明的人民立場,蘊含著深厚的民生情懷,為廣大人民群眾送上一系列的政策紅包,繪就了新時代邁向更加美好生活的民生圖景。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在發展基礎上多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兜牢民生底線,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當前,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需求標準更高,對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加,對公平正義更加關注,報告牢牢把握人民群眾需求的變化,緊扣大眾關注的熱點難點,作出了針對性的部署和安排。比如,對於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呼聲,報告明確要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對於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問題,報告提出切實降低農村學生輟學率,抓緊消除城鎮「大班額」,加強對兒童託育全過程監管,一定要讓家長放心安心;對於豐富群眾精神食糧問題,報告要求建好新型智庫,加強網際網路內容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才能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解決民生難題更沒有捷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持之以恆把民生工作抓好,發揚釘釘子精神,有堅持不懈的韌勁,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鍥而不捨向前走。」《政府工作報告》為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指明方向、明確目標、提供指南,而要把報告中描繪的美好願景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現實福祉,必須靠具體行動來落實。創造美好新生活,就要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就要一點一滴紮實推進,抓鐵有痕,踏石留印,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就要從破解民生熱點、難點、痛點入手,以不達目的決不收兵的決心和幹勁真抓實幹;就要帶著感情和責任去工作,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扎紮實實解民憂、紓民困;就要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推進改革,讓改革釋放出更多的民生紅利。
為人民謀幸福,是共產黨人永恆不變的初心。「我堅信,中國人民生活一定會一年更比一年好。」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自信地宣告。新時代,春潮湧動;新徵程,步履鏗鏘。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民生工作的部署安排落到實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定能變成現實。
南方日報評論員
南方時論
原標題:讀懂《政府工作報告》裡的民生情懷
責任編輯:鄭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