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公布鴻山旅遊度假區、翠屏山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批前公示。未來,無錫又將多兩個遊玩好去處。
無錫鴻山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
(2019-2035)
規劃範圍:北起錫甘路,南至望虞河,西至振興路(沿沈家橋浜至飛鳳路),東至漕湖(區界),總面積17.25平方公裡。
規劃期限:2019-2035年,其中近期為2019年-2025年。
發展目標:以省級旅遊度假區建設為依託,將鴻山旅遊度假區培育成集智慧生態科普、智慧文化體驗、智慧康養度假、智慧服務共享等功能於一體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規模與容量——
(1)遊客容量與遊客規模:規劃度假區日遊客容量為2萬人。遠期年遊客量為120~180萬人次。
(2)用地規模:至2035年,度假區建設用地總規模約357.98公頃。其中,公共設施用地87.47公頃,村莊建設用地146.74公頃,城鎮居住用地16.98公頃,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5.43公頃,綠地與廣場用地1.00公頃,區域基礎設施用地83.68公頃,特殊用地6.26公頃,留白用地10.42公頃。
空間結構:規劃形成「一體兩翼、一脈六區」的空間結構。「一體兩翼」:「一體」位於度假區中部,以生態與文化為主題的生態文化核。「兩翼」分別為北部的智慧田園翼和南部的休閒度假翼。「一脈六區」:「一脈」為依託伯瀆港——望虞河的生態廊道,「六區」是構成「一體兩翼」的組成部分,其中,「一體」包括吳文化博覽園和梁鴻國家溼地公園兩個功能片區,智慧田園翼由智慧田園片區構成,休閒度假翼由望虞花海、智慧康養谷和鴻逗農場三個功能片區組成。
景觀風貌:以田園及鄉村風貌為主,形成「三橫三縱、五區多點」的景觀結構。提出水、田、園、林、路、居等六大類景觀要素的景觀風貌優化對策。
旅遊度假產業:以「江南原鄉,鴻山福地」為形象定位,以田園、文化、康養、樂活、鄉村、生態六大類主題產品為支撐,策劃「吳風雅韻」文化之旅、「歡樂田園」親子之旅、「元氣滿滿」養生之旅和「綠意盎然」生態之旅四條精品旅遊線路。
旅遊服務:構建「兩中心四節點多驛站」三級旅遊服務體系。「兩中心」為吳博園旅遊服務中心和大坊橋旅遊服務中心,「四節點」為七房橋旅遊服務點、鴻逗旅遊服務點、溼地公園旅遊服務點、智慧康養谷旅遊服務點共計4個旅遊服務點,「多驛站」為14處依託現狀和規劃景點,結合慢行驛站設置的旅遊服務部。
綜合交通:規劃依託區域交通、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的多級道路體系,構建「一大環五小環」環狀嵌套式道路網結構。同時,從優化道路斷面、旅遊交通組織、慢行體系、停車設施等方面優化綜合交通體系。
無錫翠屏山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
(2019-2035)
規劃範圍:東至錫東大道,南至錫滬路-膠西路-膠陽中路-錦安路-安國路沿線,西至鴨蕩圩,北至雙涇河,規劃面積約為16平方公裡。
發展目標:基於「城旅一體、主客共享」的理念,以山地及農文旅主題為特色,結合度假休養功能,實現「農+文+旅」產業融合。以省級旅遊度假區建設為依託,將翠屏山旅遊度假區打造為錫東大型郊野公園及長三角山地運動主題度假區。
容量與規模:2025年預測度假區年接待遊客150萬人次,日均0.41萬人,其中年過夜遊客60萬人;2035年預測度假區年接待遊客300萬人次,日均0.82萬人次,其中年過夜遊客150萬人。
用地規模:建設用地約447.14公頃,約佔總面積27.08%;其中城鎮建設用地約325.54公頃,約佔總面積19.72%,村莊建設用地約35.19公頃,約佔總面積2.13%;區域交通設施用地約50.39公頃,約佔總面積的3.05%,其它建設用地約36.02公頃,約佔總面積的2.18%。
空間結構:總體形成「一心三屏」的整體空間結構。「一心」:位於吼山北路與錫滬路交叉口北側,為旅遊度假區的綜合服中心與換乘中心。「三屏」:農業觀光帶、運動體驗帶、商旅度假帶。
景觀系統:總體形成水綠相映、詩情畫意的山林休閒的景觀體驗,形成「一鎮三山,五湖十景」的景觀格局。一鎮:安鎮;三山:依託吼山、膠山、翠屏山三座自然山峰,營造各具特色的景觀特徵。五湖:郊湖、豐湖、桂湖、碧湖、安湖五湖環繞點綴。十景:花海聽風、頤養仙谷、躍動立方、永樂祈福、查橋水街、碧湖春曉、西林探幽、桂坡花溪、石馬問道、滿園錦翠十處特色景觀。
旅遊度假產業:基於「城旅一體、主客共享」的理念,基地定位為「郊野公園型旅遊度假區」。以山地及「農」「文」「旅」主題為特色,結合度假休養功能,重點突出獨特的田園生態特色功能,結合景區的資源優勢,塑造以山林觀光和山地運動為特色的一站式旅遊度假目的地形象,定位「悅動翠屏」的主題形象。
綜合交通:充分發揮公共運輸引導的作用,加強交通與土地利用相互協調,不同交通方式有機銜接,支撐片區可持續發展,創造綠色順暢、安全有序的交通環境。
(1)構築功能明確、層次分明的道路網絡系統,重點完善次支路網絡,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
(2)堅持公交優先發展的政策,貫徹公交引導發展的概念,合理布置公交場站。
(3)落實停車調控理念,強化配建停車實施,合理布置公共停車設施,引導小汽車合理使用。
(4)重視慢行交通,促進綠色發展,建立舒適宜人的慢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