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官親歷對外開放三十年
王泰平簡歷:
1941年出生,曾任駐日本大阪總領館總領事(大使銜)。
1969年,年輕的王泰平第一次被派到日本時,身份是記者,當時中日還沒有建交。若干年後,曾6次赴任日本、在日本前後工作了22年的他,回想起幾十年往返於中日之間的親身經歷,不禁感嘆滄海桑田、世事變遷。
「學日語本非我所願」
上世紀60年代,中國民眾對日本還普遍存在反感和排斥情緒,王泰平也不例外。所以當他被外交學院安排去學日語的時候,他十分不解。王泰平說:「學校的理由是我們有基礎,因為我們是東北來的。我說我們雖然當過亡國奴,但是並沒有學習日語。學校仍然堅持,我們也就不再辯駁了,就這樣開始了日語學習。」
畢業後,王泰平進入外交部工作。1969年5月,王泰平作為記者被派到了日本。其時,中國正在鬧「文革」,物資匱乏,溫飽問題突出;日本卻正在經歷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王泰平看到,日本商品充足,市場一片繁榮。電冰箱、洗衣機、彩色電視機、音響設備、錄音機進入尋常百姓家;家用小汽車熱銷全國,東京、大阪等大城市交通擁堵,甚至出現了上下班尖峰時段步行快於行車的現象。到了1970年,大阪舉行了世博會,這成為日本躋身世界經濟大國行列的又一個標誌。
在巨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面前,王泰平受到了嚴重的刺激,他想:難道社會主義社會只能是短缺經濟嗎?中國什麼時候能趕上日本呢?
用洗衣機曾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
看到一個個日本家庭裡的洗衣機,王泰平當時覺得這太奢侈了:「衣服自己不洗,讓機器代勞,這不就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嗎?我們中國人一輩子都不會去買它!」回憶起當年的想法,王泰平現在也覺得很可笑。
不過,這種想法在當時卻是主流,有些同志比他的想法甚至更「純潔」。在討論王泰平入黨的會上,就有人對他從日本帶回來9英寸黑白電視機一事提出了嚴厲批評,說這是「資產階級思想的表現」。
儘管如此,人們對生活的熱愛還是佔據了「上風」。王泰平說:「話說回來,我這臺小電視機帶回國後,還是很受歡迎的。當時我住在外交部招待所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裡,天天夜裡擠滿了觀眾。當時,國內有幾家人有電視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