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怎麼分類?

2020-12-10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買過銀行理財產品,但您真的知道銀行理財都怎麼分類的嗎?今天,生財君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銀行理財產品的分類可按照發行管理主體、風險評級、募集方式、產品開放形態和投資性質等進行分類。」中國銀行有關人士表示。

按照發行管理主體分類,可以分為銀行理財產品和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根據《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要求,商業銀行可以設立從事理財業務的理財子公司。中國銀行於2019年7月4日成立了「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承擔我行的理財產品發行運作業務。

按風險評級分類,可分為1~5級,具體為R1.低風險產品;R2.中低風險產品;R3.中等風險產品;R4.中高風險產品;R5.高風險產品

按照募集方式分類,可以分為公募和私募。公募是指面向非特定公眾公開發行,私募是指面向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

按照產品開放形態分類,即按照理財產品存續期間份額是否可變可以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開放式產品在存續期間份額可變,可細分為現金管理類(T+1/T+0)、定期開放類等。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與貨幣基金類似,具有風險低、流動性高、交易便利等優勢,七日年化收益率一般在3~4%之間,如我行「樂享天天」產品。封閉式產品在存續期間份額不可變,期限可長可短,如中銀理財「穩富」和「智富」系列封閉式產品。

按照投資性質分類,可以分為固定收益類、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和混合類。固定收益類產品投資於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權益類產品投資於股票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投資於商品或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於80%;混合類理財產品投資於任一前三類資產的投資比例均低於80%。

「理財產品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的,既體現了銀行在債券市場、非標準債權投資等業務上的傳統優勢,又保證了理財產品具有收益穩健、波動較小的特徵。」上述中行人士說。(經濟日報記者 錢箐旎)

相關焦點

  • 近400款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理財產品是否保本,該怎麼看?
    股市暴跌暴漲、原油寶一夜巨虧、餘額寶跌破1.5%……最難以想像的是,原本大家都認為「穩紮穩打」的穩健理財產品,竟然也相繼出現虧損,光是銀行理財產品,就有近400款出現虧損!據央視財經報導,截至6月28日,一共有391隻理財產品淨值跌破面值1元,虧損幅度最大的達到了40%。
  • 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這到底是個什麼梗?
    取而代之的是「業績基準」「業績比較基準」,甚至是一般出現在基金產品中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說,你買了一款理財產品,銀行對預期收益不再兜底,賺多少由具體經營業績決定,保本理財和大家說Byebye了。很多普通投資者的印象中,往往把銀行理財等同於保本理財,認為銀行信譽好、風險低,除非走黴運,一般不會虧錢。
  • 怎麼跟客戶解釋銀行理財產品虧損
    》和《指導意見》等關於金融工具估值核算的相關規定,確認和計量理財產品的淨值。採用市值法,將直接根據底層資產價格表現計入產品淨值,若底層資產價格波動較大,直接反映在產品層面,其單位淨值變化就大。比如近期債券市場總體走熊,價格下跌幅度較大,按市值法估值,則債券類理財產品的淨值下跌幅度大,甚至會產生負收益。但需注意的是,短期帳面的負收益並不代表實際的負收益。
  • 平安銀行理財產品投訴多,貸款違規屢遭罰
    理財產品頻遭投訴財報顯示,截至2020 年 9 月末,平安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 6313.53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9%;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其中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淨值型產品規模 3779.49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6.9%,佔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的比例由43.6%提升至59.9%;保本理財產品餘額 217.66 億元,較上年末減少67.6%。
  • 年關將至,銀行都在大力推理財產品,理財產品和銀行股怎麼選擇
    到了年底,銀行都在大力推理財產品。我認為,買銀行的理財產品遠遠不如投資銀行股。投資銀行股,每年的股息不會少於4-5%,持有銀行股1-3年的回報至少是50%以上,甚至100%。持有1-3年,回報率是1倍或者1.5倍。如何投資銀行股?銀行股只能做長線投資。
  • 理財產品是什麼?銀行的影子
    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資管行業的重要參與者,一直備受關注。在《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實施2年後,中國銀保監會發布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在延續銀行理財此前銷售要求的基礎上,對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銷售做出進一步明確。
  • 銀行破產後,理財的錢怎麼辦?這類理財產品銀行不返還?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還是選擇將錢留在自己口袋或者存在銀行裡,以防不時之需。但是把錢放在在銀行就一定安全嗎?如果銀行倒閉了怎麼辦?倒閉之後理財產品怎麼辦?很多人都說不用怕,即使倒閉了也可以賠付的。但是賠付的情況也分很多種,每種情況的賠付方式都不同。首先是銀行的自營的理財產品。
  • 1萬元就能買銀行理財產品了
    商報訊 (見習記者 潘建萍) 「1萬元就能買銀行理財產品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買不起理財了。」昨日,市民劉小姐買了一萬元銀行理財產品,她笑著說,新規之下,自己終於有資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了。「現在也沒有什麼好的投資渠道,銀行理財還是相對安全穩健的,我本身錢也不多,一萬元買一點試試。」 萬元理財時代來臨,銀行準備好了嗎?投資者準備好了嗎?
  • 銀行理財產品費率調查:投資者「霧裡看花」
    理財產品背後暗藏的管理費暴利現象,已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自資管新規頒布以來,銀行加速資管業務轉型,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幅回落的同時,銀行盈利模式也由原來的產品利差模式向管理費模式轉變。其中,很多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的各項費率在逐漸走低。
  • 理財產品營銷 銀行應避免「口若懸河」
    這兩天也有媒體報導稱,一客戶在興業銀行買理財產品才9個月,23萬元只剩15萬,直呼「坑爹」不說,還指責銀行「虛假介紹」,說興業銀行不負責人,「口頭介紹一套,實際操作又是另一套」。此外,一客戶抱怨光大銀行的一款理財產品,理財到期收益縮水五成,真是始料不及。有媒體還對「那些坑爹的銀行理財產品」進行了盤點。    為何銀行理財產品在營銷過程中糾紛、質疑不斷?為何有的投資者會直呼「坑爹」?
  • 銀行理財產品主打節日概念
    記者日前從銀行了解到,許多銀行專門針對節日概念推出了一些理財產品和服務,多數節日概念理財產品在收益率上確實有所提高,但是業內人士指出,消費者還應當考慮資金募集時間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再做選擇,不宜盲目購買節日理財產品。
  • 銀行理財新規落地:允許公募理財產品間接投資股市
    如今,「萬元起購」的銀行理財產品紛至沓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更是不再設立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給「寶寶類」貨幣基金理財產品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一位工薪族投資人向記者表示,最近寶寶類貨幣基金產品收益率較低,資金轉入轉出還有限額,本想攢夠了10萬再去購買理財。如今,理財產品門檻降低,自己打算將餘額寶裡的散餘錢來購買銀行的類似理財產品。
  • 銀行走過場客戶怕麻煩 理財產品風險評估流於形式
    「在銀根收緊、CPI高企及加息預期下,投資者投資意願高漲,今年就是理財產品發行年。」某銀行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數據顯示,今年國內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銷售都發生了井噴的現象。但是一季度,數款理財產品未實現預期收益率。在投資熱情的高漲下,風險控制顯得更為必要。
  • 銀行理財產品 龍年熱銷勢頭不減
    進入龍年後,銀行理財產品依然熱銷。記者從省會多家銀行了解到,比起去年,大家對理財產品的偏愛有增無減。  現象:理財產品持續受追捧  23日上午,記者在省會維明南大街一家銀行網點看到櫃檯前辦理業務的客戶不多,大廳裡理財經理卻被人團團圍住,大家拿著銀行正在發售和即將發售的理財產品宣傳單一邊進行比較,一邊諮詢相關問題。
  • 手機銀行上的理財產品可靠嗎?
    現在很多人對於網際網路理財,都持有一定的懷疑態度,認為在網上買的理財產品,沒有實物,看不見摸不到,因此在手機銀行或者網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感覺是虛無的,不安全的。但實際上,在手機銀行上購買的理財產品一般都是銀行的自營產品,相比於在網點購買更有優勢,更可靠。
  • 銀行理財產品到帳 為何要拖到晚上
    N本報記者 李進 本報訊 「銀行理財產品到帳日,好歹資金要在工作時間到帳吧,怎麼要到晚上8點呢?」1日,福州陳女士撥打968111反映,這耽誤了她的事情。昨天,記者從在榕銀行業了解到,資金到帳日,究竟資金幾點能到帳,各銀行做法不同,其中還有不少「貓膩」。
  • 銀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走俏
    網際網路寶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連續數月下滑銀行類貨基產品走俏一直備受投資者青睞、以餘額寶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寶寶類理財產品,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卻讓人有些失望。再加上銀行理財門檻下調,使得銀行類貨基產品競爭力提升。
  • 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較為適合普通人?
    有網友提問——「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較為適合普通人?」,銀行的理財種類繁多,每一間銀行的理財產品都各不相同。其實,凡是理財都會有風險,因為它不是存款,不能保證本金,也不能保證穩定收益。客觀上來看,沒有什麼是好的理財產品,但從主觀上來看,如果一個理財產品適合某個投資人,那麼對這個投資人來說,這就是好的銀行理財。也就是說,適合的,就是好的。
  • 為什麼有些銀行理財經理會勸客戶提前贖回理財產品呢?
    理財產品不都是銀行員工推薦的嗎?怎麼還讓提前贖回呢?其中有什麼貓膩?實際上,讓客戶提前贖回理財產品原因並非只有一個。01推薦更優質的產品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快到過年時不管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總會加大推銷的力度,開發出來一些新的理財產品或者是保險。
  • 年關將至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節節高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意安 12月26日,建行兩款年底「保本」理財產品開賣,一款37天,年化利率6.2%-6.5%,另一款85天,年化利率6.1%。「雖然理財產品不計入存款,但是起息日之前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算在存款範圍內,所以1月2日以前這部分資金可以部分滿足拉存款的需求,而理財產品到期之後正好是下一個帳期,資金到達客戶帳戶可算作下一帳期的存款。」 建行個金部人士告訴經濟觀察網,年底各家銀行紛紛推出跨年理財產品,有些為了留住資金會將理財產品的到期日和起售日完美對接,「但是現在指標壓力其實並不是非常重,因為明年已經背了很多指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