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的「高開低走」
其實,即便沒有疫情的因素,盒馬在廣州的發展也是「高開低走」的態勢。
自從2016年第一家實體店開張後,盒馬鮮生在北京、上海、深圳、蘇州等城市遍地開花,但卻遲遲沒有進入廣州,讓廣州人好生等待。
前年「五一」前夕,廣州首家盒馬鮮生在天河北開張時,可謂全城轟動。想要「嘗鮮」的人們,像排隊等iphone新機開賣那樣排隊等盒馬開門。沉寂多年的曜一城也因為盒馬的到來一時熱絡起來。
初來乍到,市民如此「畀面」,盒馬廣州團隊也提出了2018年開出10家左右門店的「小目標」。
事實證明,盒馬對廣州太樂觀了。當初半年10家的小目標,盒馬用了一年多才完成。去年,廣州盒馬鮮生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宣稱要振作廣州市場,年內會再「追加」10家店。結果又落了空。
從盒馬進入廣州兩年多過去,本地門店數量停留在12家。
看起來好像不少,但經不起對比。據盒馬官網顯示,目前各城市盒馬門店最多的是上海,達到51家;北京34家;在深圳也表現不俗,有20家。在四個一線城市中,廣州的「盒房區」覆蓋率排名最低。
廣州盒馬的門店數量別說和北上深比,甚至不及二線城市杭州、成都、武漢和南京。
如今盒馬在廣州開店早已不會有當時的轟動效應。已經開業的店,遇上工作日,不少門店甚至在場員工比顧客更多。
當主打生鮮的盒馬遇上「嗜鮮如命」的廣州人,本以為會是一場美好「雙向奔赴」,實際上卻不冷不熱。
究竟是盒馬不中意廣州,還是廣州不中意盒馬?
廣州「水深」
問盒馬在廣州的數量為何少於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城市,首先還是要說盒馬自己的發展戰略。
作為杭州阿里的「親兒子」,也作為一家把總部放在上海的企業,盒馬自然會先深耕長三角,然後再逐步向其他區域的城市拓展。
當然,這不能解釋為什麼廣州的盒馬數量少於深圳和許多二線城市。是盒馬不看好廣州市場?
其實,與其說盒馬不看好廣州,不如說是「無從下手」。
盒馬鮮生主打「生鮮」,廣州人愛「生鮮」,但並不為缺少購買渠道發愁。
以海鮮為例,廣州有全國交易輻射面最大、交易規模最大的鮮活水產品專業市場和集散中心——「水產品的蓄水池」黃沙水產市場;還有走上10分鐘或幾個公交站就能到的菜市場;更不要說林立的海鮮酒樓、大排檔食肆,供應各式生猛海鮮。
盒馬的打折俄羅斯帝王蟹、加拿大波士頓龍蝦,在廣州街市、酒樓包括高端、中端與經濟水產品,全年四季品種豐富齊全的各式海鮮的陣仗面前黯然失色。
除了要挑戰水產市場、海鮮酒樓的競爭,盒馬還得應對一些更早就在廣州擴張勢力的商超的競爭,如華潤萬家旗下的Ole',百佳旗下的Taste,還有門店遍布廣州的永旺,留給盒馬的空間不大。
廣州被稱為「零售終極考場」,商業高度成熟。與盒馬相似,大部分「新業態」在選擇市場開拓時,廣州的優先度,往往落後於深圳、杭州,甚至成都、重慶。只有在其他城市磨練一番,有了「跑通」的經驗,才敢到廣州來。
不得不提的是,廣州的商圈分布對盒馬選址也構成挑戰。
盒馬做的是「新零售」,線下可以邊逛邊吃,線上可以手機買菜送貨到家,產品大多標榜進口、高品質,賺的是「中產」、高消費上班族的錢。這樣的模式對選址的要求很高,門店要選在就近相對高檔的住宅小區和商務寫字樓的商圈。
相對深圳等城市的「多中心化」的商圈布局,廣州的商業中心目前還是「強中心」結構,像環市路保利時光裡或萬勝圍保利廣場那樣適合「新零售」生存的絕佳位置,目前在廣州並不多,盒馬想要「大展拳腳」不太容易。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廣州一家盒馬曾被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檢出氯黴素超標,在最基本的食品安全上出現問題,嚇退了不少市民。
種種因素,導致了盒馬在廣州的開店速度並不像宣稱的那樣快。
盒馬不識「平靚正」
知道廣州「水深」,盒馬初入廣州時也做足準備,高舉打折、低價旗幟企圖打動本地消費者。但每次促銷期一過,精明的廣州人就決絕地舍盒馬而去。
是因為廣州人消費力不夠,消費不起盒馬的「高端」生鮮嗎?
根據去年的《廣州國際商貿中心發展報告》,從人均消費水平來看,廣州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居國內主要城市第一位。
再說廣州人對吃的熱情、講究也是出了名的,別的方面舍不捨得花錢不好說,在吃上面花錢,廣州從來沒有吝嗇過。
盒馬將店做成「零售+餐飲」的模式,揚言要「幹掉冰箱」。能不能幹掉冰箱不敢斷定,但在廣州,盒馬首先就輸給了菜市場,輸給了「平靚正」組合拳的威力。
早上七點,在廣州街市檔口前,就已經人頭攢動。龐大的人潮「趕住去返工」之時,廣州還會同步加演一場另類早高峰。有別於行色匆匆的上班族,這波人流的主角是一批拖著小推車、提著環保袋慢條斯理去買菜的師奶阿伯和公公婆婆。街市,便是他們的共同目的地。
顯然,與盒馬價格偏高相比,菜市場要實惠不少。不同於盒馬打包完、整齊碼好在雪櫃的「冰鮮雞」「冰鮮豬」,市場檔口臺案上擺著的多是前半夜宰殺,一早上市的「熱鮮肉」。對著魚池裡的生猛的石斑、抵食的羅非點指兵兵,選中之後「魚佬」會手起刀落,幫你刮鱗去腸再用塑膠袋裝起。看得見,摸得著,「靚唔靚」一下子就可以判斷。菜市場慳錢慳力之餘,還滿足了廣州人對「新鮮」的嚴苛要求。
不僅如此,逛街市,更是廣州人的一種社交方式。買菜的同時,會與「菜婆」「豬肉佬」閒聊寒暄幾句,見到相熟街坊,「埋堆」吹吹水,問候近況。
廣州生鮮消費的「主力軍」,正是這部分負責家庭食材採購、價格敏感、注重人情世故的群體。相對於盒馬鮮生強調現選現做現吃,「全程自助」手機下單、無現金支付,快捷但冷冰冰的場景,街市無疑更日常、更貼地,自然也更受喜愛。
廣州居民有自己的消費經驗,形成了深厚的市井文化和一套屬於廣州的「買餸習慣」。如盒馬這樣「高大上」的新業態,還很難親切地參與到消費者日常生活中。
考慮到盒馬開在商場,當阿公阿婆們都已經從菜市場滿載而歸時,盒馬連門都沒開呢。
年輕人更愛「錢大媽」
可能會有人說,盒馬打動不了師奶阿伯不奇怪,因為它本身瞄準的就是80、90後等相對年輕群體。那廣州的後生仔女對盒馬又是否受落?
「剛開業時去過,現做的味道就是一般吧」「既然手機下單了,何不直接點外賣,食材到了還要自己煮呢。」對於盒馬,筆者身邊的年輕人並不太感冒。有微博網友吐槽:在盒馬的體驗就是花了海鮮酒家的價錢在大排檔就餐。
去年,同樣是做生鮮的新零售電商每日優鮮,也默默把華南總部從廣州搬到了深圳。這樣說來,廣州是不是真的對這類「新物種」接受無能?
但去問問身邊年輕人的買菜攻略,又會發現不是這樣的。一個「資深廚男」朋友說:「我平時幫襯樓下錢大媽比較多。」經筆者詢問調查,這並非孤例。
錢大媽也是近年興起的一家主營生鮮的連鎖店,與盒馬不同的是,錢大媽走的是社區路線。口號是「不賣隔夜肉」,通過定時打折確保每天「清庫存」,俘虜了不少下班買菜的上班族。
「下班回家,在樓下就可以買菜,不用再等配送。而且到點還能打折,算起來省下不少。我還加了錢大媽的群,可以找店員幫忙預定菜品。」
同樣是買菜,廣州人不愛盒馬更愛錢大媽,正是因為這裡的人不追逐新潮和概念,只考慮便利性和性價比。
盒馬不多又如何?
盒馬在廣州的遭遇不是孤例。京東旗下的7Fresh,在廣州佔據著萬勝圍保利廣場的絕佳位置,生意其實也很一般。
這不是因為廣州對「新物種」不友好,只是廣州有更成熟的商業環境,自帶光環的「新物種」也並不天然就更有競爭力。
這也不是廣州人消費力不夠,太摳門,不新潮。「新物種」也好,舊物種也罷,廣州人不管那些虛的,只要你真的「平靚正」,自然能夠獲得廣州人認可。
這些,正是這座城市的可愛之處。
所以,盒馬不多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