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4月1日訊(通訊員趙雷 陳威 王旭雁 記者袁濤)鎮村布局規劃是優化村莊布局、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強村莊規劃管理、規範農民建房等工作的重要依據。近日,由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編制的《蘇北地區鎮村布局規劃(2019版)成果彙編》正式付梓,這標誌著蘇北地區鎮村布局規劃優化完善工作正式完成,即將在蘇北地區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的規劃支撐。
留住鄉愁記憶
——優化鎮村空間布局,引導農村人居環境分類整治
根據國家有關要求,江蘇省本輪規劃村莊分類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對應調整為「集聚提升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搬遷撤併類村莊」和「其他一般類村莊」共5類。其中,「集聚提升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屬於規劃發展村莊,是未來鄉村地區人口集聚、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的主要空間載體。
其主要目標是進一步優化鎮村空間布局,明確自然村莊分類和布局,支持農民群眾改善住房條件,引導農村人居環境分類整治,提升鄉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並著力貫徹落實如下理念和原則。
優先推進城鎮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根據國家和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要求,圍繞到2035年城鄉空間布局全面優化的目標,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合理確定進城、入鎮、留鄉的人口比例和分布。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併的思路,優先引導鼓勵農民進城入鎮,促進小鎮多元特色化發展,合理明確鄉村發展的空間載體。
加強「多規合一」,優化村莊布局。按照「多規合一」的要求,通過加強縣域空間分區管控和引導,調整優化村莊布局,積極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減量化」,有效利用農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逐步提高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效率。合理確定近期建設的農房項目選址規劃和用地邊界,不得佔用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
順應鄉村發展規律,合理確定村莊分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尊重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習慣以及鄉風民俗,加強留鄉農民的村莊布局優化和用地保障工作,因地制宜確定自然村莊分類,分類推動村莊建設改造,不搞「一刀切」,不能強推農民集中和上樓,不能盲目冒進,不能損害農民權益。
分類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高農民群眾生活條件。加強村莊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按照城鄉融合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的要求,著力提升鄉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讓農民群眾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生活。
留住鄉愁記憶,保護彰顯鄉村空間特色。準確把握各地鄉村的差異性,挖掘本鄉本土的歷史、地理、文化特色,延續鄉村與自然有機融合的空間關係,保護好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進一步彰顯鄉村地區文化特色、時代特徵和地域特點,留住記憶鄉愁。
啟動政策槓桿
——加強省級統籌,強化分類引導和差異化資源配置
加強省級統籌,完善政策文件和技術規範。作為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等工作開展的規劃,江蘇省及時制定出臺了《關於做好鎮村布局規劃優化完善工作的通知支持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的通知》《江蘇省鎮村布局規劃優化完善技術指南(試行)》(2019年版)等一系列政策和技術文件,著力提高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本輪規劃明確規定要落實「多規合一」的要求,依據現行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開展規劃編制工作,並統一工作底圖、統一成果格式、統一表達形式,各地規劃成果要形成資料庫向省廳報備,納入省自然資源「一張圖」。為督促各地加快工作推進,省自然資源廳成立了由廳領導任總協調,對口蘇北五市的5個工作指導小組,並通過召開各種形式的培訓會、推進會,加強對蘇北五市的技術指導,確保規劃意圖層層傳導至基層。
注重群眾參與,充分反映農民意願。各地以縣(市、區)為單位,以鄉鎮為基本編制單元,按照「村級醞釀、鄉鎮統籌、市縣批准、省廳報備」的程序,有序推進規劃工作。規劃編制過程中,各地堅持「開門做規劃」的理念,引導農民群眾參與規劃編制全過程,充分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積極響應農民群眾的關切。圍繞「人往哪裡去」的問題,各地先期開展了農民意願摸底調查,準確掌握進城、入鎮、留鄉的人口規模及分布狀況。在此基礎上,合理確定村莊分類方案,引導農民按照城鎮化規律適度集中居住。同步做好產業發展、基本公共服務等農民生產生活的規劃保障工作,按照村莊分類合理配置各類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
優化村莊分類,強化分類引導和差異化資源配置。考慮到鄉村規劃工作和政策的延續性,江蘇省自然村莊分類從原來的三類(重點村、特色村、一般村),對應調整為五類(集聚提升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搬遷撤併類村莊和其它一般村莊)。在制定涉農政策、確定資金投放、進行公共資源配置或項目建設時,優先向集聚提升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和城郊融合類村莊這三類規劃發展型村莊傾斜,推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工作協調發展。對於暫時無法分類的村莊,規劃採取了「留白」措施,將其納入「其它一般村莊」,未來可根據實際發展需要進行調整轉化,保證了規劃的適度彈性。
堅持存量優先,科學確定村莊的規模和邊界。本輪規劃高度重視規劃的可實施性,要求各地根據地方財力、農民可接受程度、實施可操作性等實際情況,緊密結合農房改善工作需求,在規劃中制定近期行動計劃,明確近期擬建設村莊的規模、邊界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等具體要求。劃定近期村莊建設邊界時,強調依託現有的山、水、林、田、湖等形成自然邊界,避免村莊建設簡單機械、過於方正,並充分避讓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為指導村莊(農房項目)規劃設計、塑造鄉村風貌特色創造良好條件。本輪規劃強調樹立「存量規劃」理念,鼓勵引導各地積極盤活鄉村地區的存量用地、空閒用地和低效用地,鼓勵村民在原有村莊形態基礎上改善居住條件。
空間重塑
——明確空間載體,為鄉村振興提供規劃支撐
根據蘇北五市提交的2019版鎮村布局規劃報備入庫成果,蘇北五市所有涉農縣(市、區)的現狀8606個行政村(居)、54921個自然村(不含城鎮現狀建成區範圍內的自然村)中,規劃發展村莊7560個,佔比13.8%;搬遷撤併類村莊14041個,佔比25.5%;其它一般村莊33320個,佔比60.7%。7560個規劃發展村莊中,集聚提升類村莊5894個,佔比78.0%;特色保護類村莊1476個,佔比19.5%;城郊融合類村莊190個,佔比2.5%。
通過本次鎮村布局規劃,不僅指導了蘇北地區農房改善項目的規劃選址,也明確了未來鄉村地區人口集聚和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保護了鄉村特色風貌,為下一步因地制宜推進「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分類推進村莊建設改造,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等工作提供了規劃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