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這個名字是蒙古語,巴彥是「富」的意思,淖爾是「湖」的意思。巴彥淖爾就是「富饒的湖泊」的意思。但對很多人來說,只知道內蒙古下轄地級市之一的巴彥淖爾,並不十分清楚科爾沁右翼中旗下轄的蘇木(鄉)巴彥淖爾,兩地一西一東,相距近2000公裡。
我們先說內蒙古下轄地級市之一的巴彥淖爾。這裡北部為烏拉特草原,中部為陰山山地,南部為河套平原。東接包頭,西連阿拉善盟、烏海市,南隔黃河與鄂爾多斯市相望,北與蒙古國接壤,總面積6.4萬平方公裡。比作為省級行政區的寧夏(總面積6.64萬平方公裡)略小一些。
我曾寫過《到巴彥淖爾來看中國》一書,如果以陰山為界,巴彥淖爾一邊是遊牧的文化(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一邊是農耕的文化(臨河區、五原縣、磴口縣、杭錦後旗)。黃河在這裡繞了一個「幾」字彎,又給這片土地注入了中國文化的精髓與魂魄。所以,就自然的角度而言,巴彥淖爾分明是濃縮了中國除海洋之外的景觀,有沙漠、河流、農田、草原、山脈等等,但巴彥淖爾的名稱卻來自於「海」—— 烏梁素海,一座著名的淡水湖泊。
巴彥淖爾作為一個地名是現代的概念,1956年,甘肅省所轄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和額濟納自治州劃回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巴彥淖爾盟,盟政府駐巴彥浩特市,轄阿拉善旗、額濟納旗、磴口縣和巴彥浩特市。巴彥浩特市政府駐地在巴彥浩特鎮,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政府駐地,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定遠營。
定遠營之名與人們熟知的兩位將軍有關:一是漢代的班超。相傳,班超出使西域時就曾經在此駐紮。朝廷因為班超暢通絲綢之路有功,封班超為定遠侯,他所駐紮的營地便稱為「定遠營」。二是清代的嶽鍾琪。定遠營1730年始建,1733年落成,始建者為時任的川陝總督嶽鍾琪。嶽鍾琪認為,此處控北塞七十二處之隘口,可西接平羌,遙通哈密、巴裡坤等處,東接威城,遠連「三受降城」(唐代中宗時期,張仁願為防禦突厥所建的三個城堡,即東受降城,位於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內;中受降城,位於今內蒙古包頭市內;西受降,城位於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內),兩狼山之要地。藉以保障邊遠與內地聯絡暢通,安定和睦。
這是城的來歷。巴彥即富的概念來自於水、來自於商貿,即發源於賀蘭山的三條小溪流過這裡,可以引水灌溉,亦農亦牧;商貿的概念很簡單,即這裡是交通與軍事的要道,也是古絲路的必經地段。1958年,河套行政區、巴彥淖爾盟合併,盟府遷至磴口,2003年成為巴彥淖爾市,市府駐臨河區,有了現在的1個市轄區、2個縣、4個旗的行政架構。
民國時,巴彥淖爾是綏遠省,是塞北四省(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之一,省會最早在呼和浩特,後遷至杭錦後旗陝壩鎮。清朝時,這裡為歸綏道,屬山西省管轄。明朝時這裡屬於東勝衛,分屬山西、陝西轄境元代統歸中書省直轄。宋、遼、金、夏,巴彥淖爾地區東境迭次屬遼、金國,西境為西夏國屬地。唐朝初期屬豐州轄境,後為中、西受降城境域。
秦漢時期,這裡屬於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戰爭的前哨陣地,蒙恬、衛青等名將出擊匈奴都是從這裡開始的。當時的匈奴總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這裡,蒙恬、衛青等人就是從這裡越過陰山,給了匈奴政權以沉重打擊。而那句唐朝的名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寫的就是這裡。是秦朝的九原郡(秦直道的終點也在這一帶),漢朝的五原郡、朔方郡。秦漢最早向邊疆地區的移民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漢武帝擊敗匈奴後,視察邊疆登上了匈奴人的單于臺,其遺址就在今巴彥淖爾烏拉特後旗。
相對來說,在眾多的名稱裡,巴彥淖爾最有名的是河套。河套富,清朝時,農墾土地的開發還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所以,一些陝北人、山西人把走西口也叫走後套——黃河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從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巴彥高勒)至包頭東之間的一段,稱為後套。前套和後套合稱河套,過去常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所謂一套是指此而言。河套一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但降水量稀少,因此遠自秦漢時代起,居民已在這裡開鑿溝渠,引黃河河水灌溉,農業十分發達,素有「塞外江南」、「塞上糧倉」之稱。但後套的真正開發是在清朝才開始的。當時,有個叫王同春的河北人在後套先後開鑿了沙河渠、剛目渠、豐濟渠、灶王河等渠,引黃河水澆灌土地數萬頃,使當地農業迅速發展,也為走後套的人們提供了生存空間。所以,今天巴彥淖爾不少人的祖上都是那時來到後套並定居下來的。
在歷史上,河套所指的地理概念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有些不一樣。「河套」一名始於漢代,指內蒙古和寧夏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的漢族地區。因黃河流經此形成一個大灣,故名。甚至在後來,還包括了山西與陝西的一些地方。但在今天,它分明是巴彥淖爾專屬名詞了。
1954年國家撤銷了綏遠省建制後,批准了內蒙古人民政府以「河套」命名境內一級行政區的申報,即改陝壩區為河套行政區。後與磴口縣,烏拉特中後前旗合併,成立巴彥淖爾盟。國家批准用「河套」一詞來命名境內的一級行政區,從而確立了這個詞的地區獨有性(因為全國是不能重名的)。
也許是因為「河套」的名頭大,至今,仍然有人提議將巴彥淖爾改回「河套」,叫「河套市」更好。甚至,有人說,叫「陰山市」也比叫巴彥淖爾好,會更直接地說明地理的標誌和文化歷史的含義。但這在我看來沒有必要,因為無論如何,河套都是巴彥淖爾的「隱形地名」。叫巴彥淖爾其實更有特色,更名副其實——巴彥(富)體現在其境內的河套灌區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區,境內的河套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譽,全市有機奶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農畜產品出口位居內蒙古第一,為全國最大的無毛絨生產基地;淖爾(湖)體現在其境內湖泊資源較為豐富,有大小湖泊300多個,面積約4.7萬公頃。而且,納林湖、鏡湖等還是著名的旅遊區。[i]
科爾沁右翼中旗下轄的巴彥淖爾蘇木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沙區蘇木。全蘇木轄12個嘎查,1萬多人口,蒙古族和滿族佔總人口的95%。土地總面積527.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67440畝、草牧場54萬畝、水面42560畝、沙化面積15萬畝、有林面積4萬畝、已經成林面積21000畝。畜牧業是該蘇木主導產業,但農作物也很有名,主要有小麥、玉米、糜、黍等。[ii]
之所以叫巴彥淖爾也是「富饒」與「湖泊」的含義,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內水域面積100平方公裡(約15萬畝),境內有大小湖泊78個,山泉67眼,大小河流21條,最大河流霍林河,境內流程285公裡,年均流量3.4億立方米。兩個巴彥淖爾,一西一東,中間是廣闊無垠的中國北方草原。分明地,巴彥淖爾的名稱才是人們所期望的,有著美好的生態和小康的富足。既有人們向著未來幸福生活的奮鬥努力,也是人們對草原過去的美好記憶。我們的草原啊,它應該都是這個樣子——巴彥淖爾!
[i] 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網,巴彥淖爾市市情概況,2017-06-18;
[ii] 科爾沁右翼中旗人民政府網,科爾沁右翼中旗相關資料,2018-03-08。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