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廈門歸僑之家傳出「泰國聲音」
「安泥套萊(這個多少),安囡套萊(那個多少)……」這天上午廈門的歸僑之家不同於往日,活動室裡傳出了「泰國聲音」,一位和藹可親的泰國「媽媽」正在講授泰語口語。聽課的學生們不是孩子,而是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課堂氣氛怡然,不時傳來陣陣笑聲。這位泰國「媽媽」就是在廈大國際關係學院擔任泰語課程教師的許佩璇。她平易近人、風趣幽默,深受這幫老年人的歡迎。
身為第三代華裔 堅持學漢語
2007年9月,是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學生報到的時間。在前來報到的學生中,52歲的泰國華裔許佩璇格外引人注意——她是班上年齡最大的一個。
許佩璇是第三代華裔,家庭中華文化底蘊頗深。6歲開始,許佩璇在佛丕府「光中公學學校」學習漢語。但由於一些原因,她的漢語學習到10歲時就停止了。而今,她重新拿起漢語課本。「漢語學習不是件容易事。幾十年過去了,小時候學的那些都忘光了。我被編入二年級,二年級的學生一般都已經能進行基本對話了,對中華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我什麼都不懂,因此要加倍的努力。」許佩璇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學習上,進步非常快。
很快,許佩璇成了廈大海外教育學院的名人,不僅是因為學習漢語的執著,更是由於她的活躍和熱心。水燈節是泰國的傳統節日,她把這個帶著美好祝願的節日搬到了中國。每年11月,在她的精心策劃組織下,放水燈儀式在芙蓉湖畔進行,讓在廈大學習的泰國學子感受到家的溫馨,也向中國同胞們傳播了泰國吉祥美好的風俗文化。
和許佩璇一起學漢語的同學們。
2009年,許佩璇的漢語學習暫時中止,廈門大學聘請她擔任國際關係學院的泰語教師。儘管當時身體有些不適,但許佩璇還是很爽快地答應了。
嚴謹講究的「媽媽」老師
每年,國家漢辦都會外派許多漢語教師志願者。作為漢語國際推廣南方基地,「海外支教」是廈門大學的一大特色。漢語教師志願者在開展工作前,了解一些當地的語言文化知識,對他們開展漢語教學和適應生活方面幫助很大。許佩璇在廈大擔任泰語教師,其中一項工作就是給赴泰國漢語教師志願者培訓。
在泰國退休之前,許佩璇是銀行的一名職員,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站在中國大學的講臺上。儘管沒有教大學生的經驗,但她上課頗有自己的風格。她會從簡單的泰語問候語的使用方法入手,形神兼備地向學生展示泰國的禮儀文化;她會通過對於不同人群階層使用的問候姿勢和發音方法的差異,教授泰國的社會基本狀況和即將赴任學校與中國國情的細微不同之處;她還配以幻燈片放映,直觀地向學生們展示泰國最普通人民的生活內容和語言模式;不僅教泰國歌曲,她還教學生們泰國舞蹈……
課堂上的許佩璇表情非常豐富,或深沉蹙眉,或爽朗言笑,或諄諄教誨,或冷靜分析。許佩璇用她慈祥和藹的授課方式、嚴謹而不失幽默的授課風格,帶領培訓基地的學生,領略泰國的語言文化、傳統文化、宮廷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各方面,讓學生對泰國有充分的了解。每一次課程結束,都大大激發志願者到泰國支教的興趣。
許佩璇是個講究的人,對任何事情都一絲不苟,這從她的穿著打扮可以看出來。大約每隔兩個月,她都會回泰國一次。而返回廈門時,她的行李幾乎次次都超重,各種服飾把箱子塞得滿滿的。
「我的衣服都是訂製的,而且什麼樣的衣服搭什麼樣的飾品,我也是精挑細選。」同講究穿著一樣,許佩璇對她所做的每一件事也是相當嚴謹。在給學生上課前,她都要精心準備課件。國家漢語志願者培訓中心為赴泰國志願者量身定做的《實用泰語入門》教材,許佩璇沒有按部就班,自己對教材重新進行設計,講課時化繁為簡,深入淺出,讓學生們更快地掌握知識。
培訓班結業,漢語教師志願者們與「許媽媽」結下深厚感情。
在泰國,「媽媽」是對長輩的尊稱。學生們很喜歡這位「媽媽」老師。不管是誰遇到難題,許佩璇都盡全力去幫忙。在路上遇到許佩璇,他們會雙掌在胸前合十致意,並且親切地叫她「媽媽」。2010年8月初,許佩璇回泰國的時候,在曼谷的20多位漢語教師志願者邀請她一起聚會,還有學生專程坐車從其它地方到曼谷來見面。
「要為中泰友好盡力到老」
廈門市泰國歸僑聯誼會是泰國歸僑僑眷的「家」。2009年,因為水燈節、美食節等各種活動,許佩璇與泰聯會有了更頻繁的聯繫,並成為泰聯會的成員。2010年起,她向泰聯會建議開設泰語課和泰國菜烹飪課程,得到許多成員的積極響應。
於是每個周6上午,在「歸僑之家」,總能聽到一位「媽媽」帶領著一幫老人學習泰語。和學校裡不同,針對聯誼會成員,許佩璇另外備課,「對於他們來說,實用性強的知識更有意義,我更側重教他們口語以及泰國的風俗文化等,並鼓勵他們上臺表演,把所學的運用到實際的場景中。」
上了年紀的人要再拿起課本學習知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這幫「老」學員,許佩璇很有耐心,循循善誘,每一個詞語,她都會反反覆覆地範讀、正音。
備課複雜,編教材、列印教材,要花很多時間,許佩璇卻不厭其煩。而且這項工作是純義務的,「我不僅希望他們認識泰語,也希望借這個機會讓他們多交流。年紀大的人如果只是待在家裡,活動就太少了。希望從學泰語開始,豐富泰國歸僑的活動,讓他們生活得更加有趣快樂,更加有意義。而且,我更希望他們的子女們也來學習泰語。這樣他們到泰國後,就能跟親戚交流。」
除了教泰語,許佩璇還將泰國美食發揚光大。她經常邀請朋友們來家裡做客,並親自下廚烹飪。「開設烹飪課程,光是購買材料就要花不少錢,但我不在乎,當我聽到他們說『噢,這就是真正的泰國菜』時,或者能讓他們回憶起當年在泰國的日子,我就很開心了。」
「付出並不一定要有回報,只要有事情做,並且做正確的事,開開心心就好了。」如今,許佩璇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她不僅在廈大教泰語、給聯誼會成員上課,還要協調泰國莊甲盛大學與廈門大學的合作。另外,她還是廈門大學泰國校友會的理事。
「做了一件事,就會發現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年齡多少不是問題。我不想每天都待在家裡。中華文化很精彩,我還想回去當學生。我身上總有一股力量,活到老,學到老。我也要為中泰友好盡力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