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Canbuno@bigfun社區
在眾多動畫標籤裡,「催淚向」或「治癒向」一直是許多人所深愛的動畫類型。
它們往往有著迷人的魅力,能夠將人們從瑣碎與麻木的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帶人們去重新品味人生中那些不可多得的感動。也正因如此,這些作品常年霸據各大評分網站的榜首。
這其中,如果你願意去了解它們,那麼你將會很輕易地發現一系列常年被人奉為圭臬的作品,大家往往稱其為「Key社催淚三部曲」——《CLANNAD》《AIR》《Kanon》。
當然,它也有延伸:《Little Busters! 》《Angel Beats!》《Rewrite》……但不管如何,它們的共同點都只有一個:日本著名美少女視覺小說遊戲公司,Key社。
今天所談及的這部作品——《成神之日》,便是這個系列最新的延伸。它既是以畫面精美著稱的動畫製作公司P.A.WORKS與Key社合作的第三彈作品(此前分別是《Angel Beats!》《Charlotte》),又是著名催淚「大魔王」麻枝準的最新作。因此開播前,《成神之日》就已經名噪了整個核心ACG圈。
但怪異的是,《成神之日》卻被許多粉絲們提前下了「死刑宣告」,大家紛紛認為此作會如同上一作《Charlotte》一樣敘事節奏崩盤。而另一邊,本作劇本兼系列構成麻枝準卻前所未有地稱本作為他的「原點回歸」之作。
麻枝準的「原點」是什麼?不被人所看好的《成神之日》又背負著什麼?
麻枝準的「原點」
上世紀90年代,家用遊戲機流行,與此同時原只在PC端上的傳統美少女遊戲拋棄了露骨的成人要素,轉而以注重文字性與故事性的新面孔登陸家用機,《心跳回憶》等全年齡向作品的成功大火,讓「Galgame」(美少女遊戲,含多種定義)開始被更多人所注意到。
在Galgame流行的浪潮之中,Key社以主打感動與溫暖人心的劇情得到了許多粉絲的擁簇,被人稱為「泣系」遊戲。而麻枝準的「原點」,就是Key社第一部正式發布的作品《Kanon》。具體說,是《Kanon》中的真琴線。
「明確的說,《Kanon》的真琴線是我的原點」——麻枝準
然而,《Kanon》並不是麻枝準執筆的第一部作品。
早在Key社的前身Tactics時,麻枝準便以副手身份與久彌直樹創作了《MOON》與《ONE~輝く季節へ~》兩部作品,麻枝準也多次在採訪中稱自己「一直在追逐他的身影」。
當然,《Kanon》之所以能被麻枝準選為「原點」,除了因為其獨立創作的真琴線受到了非常多玩家的稱讚,讓他第一次有了「廢材劇本家」被承認的感覺以外,更是因為《Kanon》是他所認為的純粹的「泣系」作品。
著出《Key的軌跡》的小說家坂上秋成,在訪談中稱《Kanon》為「催淚系」的鼻祖:故事的開端儘可能地去表現日常的有趣,而在故事的中期通過世界觀與人際關係的擴大,把危機漸漸浮現出來,以此凸顯出理所當然的日常的珍貴。最後,當珍貴的日常被破壞的瞬間,或者是追回這些日常的瞬間,能帶給玩家巨大的感動。
《Kanon》之後,《AIR》開發的過程中,久彌直樹因為與麻枝準創作理念不合,離開了Key社,而麻枝準也成了Key社的核心人物,創作了「Key社三部曲」的後兩部作品——《AIR》《CLANNAD》。
這三部作品最終都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並贏得了極佳的口碑。
坂上秋成認為,《Kanon》對於日本的視覺小說乃至遊戲業界來說,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此看來,《Kanon》為麻枝準的原點,確實理所當然。
只不過,在筆者看來,「泣系」作品的影響絕不止Galgame界。
Galgame改編動畫時代
《Kanon》《AIR》《CLANNAD》三部作品獲得巨大成功之後,Key社便有了通過動畫化提高知名度獲得更大收益的企劃。
2000年時,美少女改編動畫實際上就已不少見。早在OVA時代(90年代左右),就有大量美少女遊戲被改編成OVA動畫,但那僅僅是作為原作遊戲的商業宣傳,加之被改編的多數為只賣成人要素的美少女遊戲,因此動畫本身並無多少看點。
轉折點是1998年於TV放送的《同級生2》與1999年的《To Heart》,前者原作遊戲與《心跳回憶》共同帶起了全年齡向注重戀愛要素的美少女遊戲風潮,後者初代遊戲是注重角色塑造的成人美少女遊戲。此兩作的TV動畫化取得了成功,給後續各類型的Galgame作品TV動畫化打下了基礎。
2005年,Key第一部被TV動畫化作品《AIR》面世。此作以感人肺腑的劇情,以及京都動畫當時極高的動畫製作水平震撼了無數人,改變了大眾對美少女遊戲的偏頗印象,也由此為Galgame界吸引了許多受眾。《AIR》商業成績十分突出,僅動畫本身,就是當年TV動畫的銷量冠軍,《AIR》的主題曲「鳥之詩」更是史無前例地登上了NHK的黃金檔。
06年、07年,Key社三部曲中剩餘兩部作品《Kanon》《CLANNAD》也被TV動畫化,同《AIR》一樣,它們都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同時期,大批優秀Galgame的改編動畫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悠久之翼》《Fate/stay night》(06版)《傳頌之物》等。
由此,日本商業動畫迎來了Galgame改編動畫的黃金時代。
如今廣受好評的Gal改動畫,如《命運石之門》《白色相簿2》其實已經是Galgame改近巔峰時期的作品。而後,隨著輕小說改編動畫的大火,Gal改的諸多弊病被暴露出來,漸漸退出舞臺,目前已經很少能再看見Gal改動畫的影子了。
Galgame與Galgame改編動畫的流行,對日本TV動畫有著十分大的影響,比如如今的日本動畫,無論何種類型都十分重視萌元素的使用、角色的心理塑造與臺本,而這些點在上世紀粗暴直接的大格局敘事的硬派SF動畫是很少見的,很大程度上就是Galgame改編動畫帶來的習慣。
麻枝準所創作的「泣系」作品也如此,在輕改動畫潮流到來之前,很大程度上帶動了以劇本為核心的日常系作品的製作慣例。
「開局笑得越開心,結尾哭得越傷心」,不僅僅是觀眾對日常系催淚向作品的吐槽,更確確實實是「泣系」作品一貫的思路。
舉個最經典的例子:原作內容單薄,只有喝茶日常的四格漫畫《輕音少女》,其劇場版動畫之所以膾炙人口,就是因為京都動畫抓住了「畢業」這個充滿惆悵與悲傷的節點,以此創作了原作中沒有的原創劇情。
如果去分析其原創劇情的核心,那麼將會很輕易地發現其與「泣系」作品的創作思路十分一致:動畫兩季的內容都是少女們的歡樂日常,而劇場版則是所有歡樂日常的「畢業」。有側重的主題表達使得《輕音少女》不僅僅作為一部簡單的「空氣系」作品,而是作為一部歌頌青春與成長的作品立體了起來。值得一提的是,本作也曾創下了日本深夜動畫劇場版票房的最高紀錄。
麻枝準對「泣系」作品的愛,最終還是影響到了他所不知道的世界,雖然如今已難再見到類似的作品。
當然,如果僅僅將麻枝準的「原點」看成是回歸所謂「泣系」作品的套路,那麼《成神之日》或許不創作也罷。
麻枝準創作生涯的轉折點
在結束了《Little Busters!》的寫作後,2010年麻枝準承擔著巨大心理壓力,以「跨界劇本家」的身份,擔任了備受矚目的作品《Angel Beats!》的原創劇本及系列構成。
此作在國內主流輿論中以好評居多,仍然延續了麻枝準「泣系」作品的套路,同時「催淚大魔王」的功力也絲毫未減,相信讓不少觀眾潸然淚下。
然而,麻枝準卻感覺到了「遺憾」。結尾部分敘事節奏過於急忙,給作品帶來了幾分「都合主義」的不合理(指劇情為了強行推進,臨時加入了不少未經鋪墊的新設定)。
「在《Angel Beats!》中,我被觀眾們調侃搞了一出『光速成佛』,角色們過去的故事和未來的故事還沒講清楚,便一個個全部消失了。」
為了發起「復仇」,麻枝準甚至在《Angel Beats!》完結後發布了消息要製作遊戲——似乎要以此來做完角色們的故事,不過,項目卻未能如他想像中般順利進行,遊戲企劃也就不了了之了。
5年後,麻枝準發布新作企劃《Charlotte》,並再次發表了「要給你們看些好東西,這是我的復仇」之類的言論。然而本作在口碑上卻更加糟糕,成片比起《Angel Beats!》,結尾更加匆忙,充斥著滿滿的「爛尾」氣息,甚至讓人看不出作品的主題。
復仇未能成功,麻枝準從此便精神狀態便不再如同以往那般,甚至覺得自己的才能已經枯竭了。不久之後,麻枝準突發大病——擴張型心肌病,10年死亡率70%。
雖然手術「奇蹟般」成功了,但是這場大病讓麻枝準直面了一次人生的死亡。
此後,便是又一個5年後的今天。直面死亡後的麻枝準發生了變化,不再抱著對失敗「復仇」的想法創作作品,而是想「純粹地做一份令人感動的作品」。
此前,他還曾收到了許多人寄給他的信。
LiSA,因獻唱了《Angel Beats!》中「一番的寶物」等歌曲而成功被大眾所熟知,從此出道,甚至在今年靠著《鬼滅之刃》的主題曲「紅蓮華」而登上日本國民級音樂節目——紅白歌會。她在信中感謝是麻枝準將她從茫茫人海中找出來,麻枝準改變了她的人生。相類似的還有因獻唱《AIR》主題曲「鳥之詩」的Lia。
一直追逐著前輩,性格內向的麻枝準,卻最終成為了改變他人人生的人,這也許就是麻枝準不再執著於對失敗「復仇」的原因,而是重新回歸初心,做能帶給人感動的東西,做能改變別人人生的東西,做自己想做的東西。
對非日常的反攻
回歸後的麻枝準,與訪談中坦誠道,《Angel Beats!》和《Charlotte》因為是自己不熟悉的動畫題材,所以大膽地加入了大量自己以前從未創作的「其他」要素——比如《Angel Beats!》中的槍戰、《Charlotte》中的超能力戰鬥。
雖然麻枝準未完全指明,但是他卻反覆提及自己現在想放棄新作的「進化」,重拾以前創作的那些能令人哭泣的作品。
筆者猜想,其實麻枝準的遺憾一直都不是《Angel Beats!》和《Charlotte》未達觀眾預期的失敗,而是他沒能將自己一直以來所堅守的東西展現出來:《Charlotte》中,自己因為當時精神狀態不是很好,在沒有音樂靈感下製作的音樂如此;《Angel Beats!》和《Charlotte》加入的那些胡鬧的「非日常」的故事也是如此。
因此,麻枝準的言下之意便是,他想在《成神之日》中放棄對「非日常」的執著,而是回歸「日常」。
什麼是「日常」呢?
麻枝準的作品中一直都帶有幻想元素:《Kanon》真琴線中因思念幻化成人形回到男主身邊的「小狐狸」,《Air》中長著翅膀能飛在天空中的少女,《Clannad》中能實現任何願望的光玉……
但縱使有幻想元素,它們卻仍然是「日常」:故事總是在講述著劇中人物的平凡生活,而並不是幻想元素下的奇幻故事,就像在《AIR》中,充滿奇幻氛圍的「Summer篇」只是回憶,而主線仍然是日常。
《成神之日》中也是如此,女主自稱是「知曉一切的神」,能預言一切,事實似乎正好如此,她預言中了大部分稀奇古怪的東西。但是《成神之日》卻在講著各種無釐頭的搞笑日常,第二話是男主在雛歪主意下的追妹搞笑故事,第三話男主化身為王牌拉麵店重生承包人,第四話的「鬥牌之日」更是上演了一出顛覆日本麻將規則的胡鬧喜劇。
在這些充滿樂趣、波瀾起伏的故事中,我們不僅能被劇中角色逗笑,與它們建立更深的共情,還能知曉每個角色多面的性格。
像日常一樣,與每個角色真正在一起生活——這才是麻枝準所理解的「日常」。
強調重新審視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美好——這才是麻枝準在面臨死亡後,所認為的「泣系」作品的核心。
《成神之日》目前已經播出到第4話,「發刀」劇情離我們還遠,成片最終質量也尚難預料,但無論如何,筆者相信麻枝準此次已經「回歸原點」了。
因為在訪談中,麻枝準還回答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問: 「「回歸原點」,繼續做能令人落淚的作品,但就算同樣是『令人落淚』,比起復現以前的作品,做更多不一樣作品不也是一種進化嗎?」
——答:「20年前做的東西,再做一遍,也許會在現在的年輕人眼中映射出新的東西,所以沒有什麼『進化』的必要。」
如果讓筆者做進一步解釋的話,就是——
生活,一直都有嶄新、有趣、而又能讓人感動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