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12月5日,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發布報告《個人信息安全年度報告(2019)》。報告顯示,自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以來,App註銷難、強制索權等問題得到明顯改善。
2019年伊始,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決定自2019年1月至12月,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
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就此次專項治理前後的常用App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情況與公眾感知進行了測評與問卷調查,形成報告《個人信息安全年度報告(2019)》。
《報告》顯示,95%的受訪者曾遭遇個人信息洩露,超一半的受訪者在註冊App後收到騷擾或推銷電話。隨著公眾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的增強,近八成受訪者會主動做隱私相關設置。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可以接受基於瀏覽記錄的廣告推送,約三成的受訪者則願意為隱私保護付費。
在測評環節,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選擇了購物導購、移動金融、教育文化、旅遊交通、生活服務、社交交友、體育健身、新聞資訊、醫療健康、休閒娛樂等十個行業共100款App,從App的隱私政策、權限獲取和註銷難易度等三個方面進行測評。
結果顯示,83%的受測App隱私政策透明度在60分以上,53款App透明度較高,100款App的隱私政策平均分為73.93分。但是,17款App透明度不及格,其中5款沒有隱私政策。
《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自評估指南》要求,隱私政策中應當將收集個人信息的業務功能逐項列舉,不應使用「等」「例如」字樣。測評結果顯示,九成左右的App基本達到了上述要求,有的還使用了表格將場景、個人信息和權限一一對應,便於用戶理解。
報告還顯示,經過近一年的App專項治理工作,過半受訪者認為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情況有所好轉,超76%的受訪者認為App帳號註銷、強制索取通訊錄權限等有所改善。
針對公眾關注度較高的移動金融類App,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選取100款下載量較高的App,從是否超範圍獲取權限、是否詳細告知申請目的以及對應的個人信息、用戶拒絕某權限後是否頻繁申請等方面展開測評。《報告》顯示,超七成App得分不及格,過半分數集中在40分和50分。84款App涉嫌超範圍收集信息。其中,設備識別碼是申請獲取次數最多的內容,59款App頻繁調用設備識別碼,個別App調用頻次超過每分鐘6000次。在網際網路廣告領域,設備唯一識別碼是用來追蹤用戶的最重要標識,精準廣告和個性化推薦都要依託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