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發福」了!
鄱陽湖水體面積今年以來首次突破3000平方公裡。6月29日上午9時,江西鄱陽湖都昌站水位上漲至17.16米,鄱陽湖水體面積達到3440平方公裡。隨著鄱陽湖周邊近期的持續降雨,再加上長江上遊來水增多,饒河、撫河、修河、贛江、信江「五河」入湖流量的進一步加大,鄱陽湖水位持續上漲。6月30日14點鄱陽湖星子水文站水位達17.65米,警戒水位為19.00米,歷史最高水位為22.52米。
鄱陽湖位於長江中下遊南岸、江西省北部,最大面積5100餘平方公裡,最大容積300多億立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在我國自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江西的母親湖」「長江中下遊重要的水資源寶庫」「國際重要溼地」「候鳥天堂」「白鶴王國」「長江江豚最後避難所」。
鄱陽湖西北側設有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2400公頃。鄱陽湖保護區是世界上重要的候鳥越冬棲息地,全球最主要的白鶴與東方白鸛越冬地,是國際重要溼地、全球重要生態區。鄱陽湖保護區1988年並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2月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評估》確認為具有全球意義的A級保護區,並被國務院指定列入《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溼地公約》國際重要溼地名錄;1994年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被確定為最優先的生物多樣性地區;1995年6月,成為全球環境基金(GEF)資助的「中國自然保護區管理項目」五個示範保護區之一;2000年被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定為全球重要生態區;2006年在第十一屆世界生命湖泊大會上被全球自然基金(GNF)授予「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護實踐獎」。
按照農業農村部和江西省的部署,自2020年1月1日起,鄱陽湖開始實施長達10年的全面禁捕,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由於鄱陽湖缺乏控制性工程,具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線」自然演替規律的鄱陽湖近年來出現了枯水期延長、枯水程度加劇的現象,2019年鄱陽湖星子站出現歷史次低水位5.44米,低於6米的極枯水位持續時間創下新的記錄。江西省謀劃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按照「調枯不調洪、建閘不建壩、攔水不蓄水」的思路,提高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以水安全促進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改善供水、灌溉、漁業、航運、血吸蟲病防治等條件。
目前,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處於可行性研究報告階段,擬建的鄱陽湖水利樞紐是一座開放式的、順應自然水文節律的可調式全閘工程,而不是長期固定高水位的水壩,不會造成江湖全阻隔。擬建於鄱陽湖的入江水道,位於屏峰山與長嶺山之間,上距廬山市區(原星子縣城)約12 千米,下至長江匯合口約27 千米,工程設計閘軸線總長2993.6 米,擬設置64孔洩水閘,其中為江豚遷移設置了4孔淨寬60 米的大孔洩水閘;樞紐左岸設置3線單級船閘;在樞紐左岸、中間和右岸共布置3線4條魚道。
其中60米寬的大孔洩洪閘是專門為方便江豚遷移設置。
#最美水利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