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舊都
聞喜在春秋時代屬晉國,且是晉國的都城所在地,晉國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在這裡發生。幾年前,聞喜縣政府在縣城規劃中,將穿越縣城的大運二級公路命為「晉都大道」,便緣於此。時間倒回到清代,乾隆二十年,知縣言如泗重修縣城,「土築磚砌城樓門並城堞,五樓各懸匾二。」東城門的門匾是「晉國舊都」和「環條帶涑」兩條。
這「晉國舊都」命意深刻而精當。因為晉國先後有過三座城池:曲沃、絳、新田。在聞喜的曲沃是晉國早期國都,定為「舊都」是很恰當的
能說明聞喜是「晉國舊都」的關鍵證據有三:
一是各種歷史文獻載明古曲沃在聞喜,並為歷史學家所公認。最早註明古曲沃在聞喜的是東漢初年班固所著《漢書》。《漢書·地理志》河東郡縣二十四,有聞喜,下註:「故曲沃」。
其它重要史籍為《山西通志》、《辭海》、《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等一致認可了這一結論。
二是史籍能說明古曲沃在聞喜的何處。北魏時代的地理專著—《水經注》記載,「涑水又西南逕左邑故南城,故曲沃也。」就是說,曲沃城曾是左邑縣的縣治所在,涑水河由東北向西南從城邊流過。這一記載提供了曲沃城確切位置。
左邑城設於秦代,是「古曲沃,改曰左邑縣。」「左邑故南城」,就是左城南邊的老縣城。聞喜縣城之南是低溼的涑水河谷,裴社灘同樣低溼且偏遠,則《水經注》所指曲沃城位置,只能在鳴條崗上,在上郭村一帶。
1973-198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經數次調查,確定上郭古城遺址在鳴條崗上的上郭村。從此處發掘出一件鑄幣用的陶範。有陶範,就有鑄幣作坊,證明這裡曾是晉國的政治中心。1989年上郭村出土的刖「(yue古代的一種酷刑,把腳砍掉)人守囿六輪表銅輓車」,為全國的稀世珍寶,更說明此處是古曲沃城。
三是有物證能說明佔曲沃在聞喜。1992年開始,聞喜上郭邱家莊等村出現盜墓風,難以數計的春秋古墓被盜。1994年盜掘一處前所未有的大墓。被盜文物中有兩套12件春秋編鐘流入臺灣故宮博物院,編鐘銘文記述了晉文公重耳復國、晉楚之戰、踐士會盟等重大事實,應屬晉文公墓葬品無疑。臺灣故宮博物院院刊介紹這套編鐘時說:「傳雲是在山西省晉南的聞喜附近墓葬」出土。這正是晉文公葬於曲沃,即今聞喜的物證。
古曲沃與曲沃縣是兩個概念。至今,無考古結果證實曲沃縣是「古曲沃城遺址」,史學界也無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