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帕拉老城區山頂的「卡扎菲國家清真寺」
「東非高原水鄉」烏幹達曾被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譽為「非洲的明珠」,而它的首都坎帕拉則又被人們稱為「明珠中的明珠」。
綠樹成蔭、氣候宜人的「羚羊之地」
坎帕拉鬧市區高樓林立、車水馬龍
「坎帕拉」(Kampala)一詞在當地盧幹達語中的意思是「羚羊之地」或「羚羊山」,詞源應該與大量生活在非洲東、中部的黑斑羚(Impala)的名字有關。據傳說,這裡最初是一片長滿了茂盛牧草的山丘,許多動物自由生存,尤以黑斑羚數目最多,這些羚羊時常成群結隊地從這座山頭跑上那座山頭,因此被稱為「羚羊之地」或「羚羊山」。15世紀後,坎帕拉曾是歷史上著名的布幹達王國的王宮所在地。傳說布幹達王國國王經常在閒暇時在這裡放牧羊群尋樂。直到今天,在烏幹達共和國的四個傳統王國中,以坎帕拉為中心的布幹達王國依然是最大的,國王也依然叫「卡巴卡」。
坎帕拉由40 多個山頭組成,其中大山頭有 7 個。每個山頭都有自己的名字
坎帕拉市容
1962年烏幹達獨立後,坎帕拉不斷發展,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和商業中心,也以悠久的歷史、絢麗的風光和眾多的名勝古蹟而成為非洲著名旅遊城市之一。今天的坎帕拉由40多個山頭組成,市區主要的大山頭有7個,中間稍平,是市中心主要街道和商業區。市內樹木蔥鬱、景色秀麗,街道依山勢起伏而建,幢幢設計新穎、風格各異的現代化建築依山勢而立,層層掩映在片片翠綠之中,站在全城最高的克洛洛山頂眺望四周,全城景觀盡收眼底。
坎帕拉「卡扎菲國家清真寺」的彩色玻璃窗
中國上世紀90年代援建的曼德拉國家體育場能容納4萬名觀眾,是烏幹達重要的集會慶典和體育賽事場所
雖然坎帕拉臨近赤道,但由於海拔約1200米,地勢較高,氣候並不炎熱。南部毗鄰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湖面水域寬闊、景色宜人。湖濱山坡上森林茂密,棟棟別墅建築坐落其間,環境相當幽雅寧靜。在坎帕拉的各個山頭上,還有不少寺院、教堂建築及古老的王宮陵墓。其中,2008年3月落成的卡扎菲國家清真寺坐落於老城區的山頂,由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在任時資助建成,可同時容納1.2萬人,據稱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清真寺。而坎帕拉市內由中國援建的曼德拉體育場、納谷魯中烏友好醫院建設醫院及學校和農業示範中心等,則是中國與烏幹達友好合作的典範和見證。
位於坎帕拉納谷魯區的中烏友好醫院,也是中國援烏幹達醫療隊駐地
飯蕉是烏幹達人的重要食物之一
坎帕拉還有「芭蕉城」的美稱,這是因為坎到處都能見到綠色的芭蕉樹,而且種類繁多,姿態各異,莖粗葉闊,果實被稱為「飯蕉」。當地人十分喜愛飯蕉,可以烤熟或者燉熟後吃,也可以曬乾後磨成粉,製成甜糕、蜂糕、蒸糕或點心等,還可以釀成啤酒或者燒酒,用於招待賓客。而芭蕉葉可以用來包裝米、豆、咖啡、甘薯、菸草和鹽等,還可以用來編織盤子、帽子、涼鞋等物品。
「波達波達」摩託車流是坎帕拉街頭的一道風景
堵車已成為今天坎帕拉市區的常態
在坎帕拉,一種叫做「波達波達」(bodaboda)的摩託計程車成為這個城市交通的一大特色。波達波達不是指某一摩託車的品牌,而是對摩的的泛稱,據說最初來源於對上世紀80年代穿梭於肯亞與烏幹達邊境的自行車的稱謂。由於當時交通落後,自行車主要用來作為計程車服務,當騎車人要載客拉客時,就吆喝「border、border」,慢慢的就簡化成bodaboda。後來摩託車慢慢代替了自行車,摩的也就有了bodaboda的稱謂。
位於坎帕拉市中心的紀念雕塑-「跨越」,以紀念2007年9月大英國協峰會在烏幹達召開
親,如果有機會去非洲「明珠中的明珠」- 烏幹達首都坎帕拉,你是不是也想嘗試一下乘坐「波達波達」的趕腳呢?
找到我們的方式:
添加微信好友,搜索公眾帳號「第一資訊」;
點擊標題下方的「第一資訊」字樣添加;
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