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建築小姐姐
200天14個國家41座城市
一趟關於 建築X美食X設計 的流浪之旅
和你分享
柏林(Berlin)是德國首都,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弗爾河流經該市。柏林是歐盟區內人口第2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以及城市面積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布蘭登堡都會區的中心,有來自超過190個國家的5百萬人口。地理上位於歐洲平原,受溫帶季節性氣候影響。城市周圍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園、花園、河流和湖泊組成。
柏林不同於我所去過的其他德國城市,沉穩、嚴謹、一絲不苟,柏林有一種獨特的氣質,在我腦中跳出的第一個詞竟是「桀驁不馴」。在柏林當代藝術感極強,隨處可見的柏林圍牆遺址,塗滿了色彩斑斕的塗鴉,或是沾滿了被人咀嚼過的口香糖,圓餅或是拖著長長的拉絲。這個城市經歷過陣痛與殘破時刻,有過多少渴望自由與平等、不屈不饒的悅動的心臟。柏林是我在歐洲遇到的腳手架、吊車、施工現場最多的城市,不同於其他歐洲城市的歷史悠久、城市狀態成熟、建造量趨於飽和,柏林仍然處於活躍發展的時期,充滿了可能性。
在柏林的幾日都是陰雨綿綿,建築的色調以青灰色為主,黃色巴士和紅色電話亭給整座城市增添了活力的色彩
柏林的歷史
根據考古發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人類活動。第一次有文字記載是在13世紀,柏林連續的成為以下這些國家的首都:普魯士王國(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被分割;東柏林成為東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實上成為西德在東德的一塊飛地,被柏林圍牆圍住。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該市重新獲得全德國首都的地位。
布蘭登堡選帝侯時期(1411-1700)
柏林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這裡最初是易北河東北的一片沼澤地,直到12世紀,日耳曼人在施普雷河畔建立兩個村鎮。14世紀,柏林加入波羅的海和北歐的重要商業同盟——漢薩同盟。但是此時的柏林只是神聖羅馬帝國邊疆的一個荒蠻城鎮。
1411年,來自德國西南地區的霍亨索倫家族的腓特烈出任邊境總督(Markgraf),平定該地區的戰亂,並成為布蘭登堡選帝侯。1640年到1688年,腓特烈·威廉(大選帝侯)建立絕對君主制政體。1688年其子腓特烈一世繼位後,開創柏林在文化和藝術上的繁榮,他興建夏洛滕堡宮、軍械庫、教堂和波茨坦離宮,為柏林贏得「施普雷河畔的雅典」的美譽。
圖片來源:bier-genuss.berlin
普魯士王國時期(1701-1870)
1701年,選帝侯腓特烈一世加冕為普魯士國王,柏林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首都。從18世紀開始,柏林在中世紀的老城區西部修建大量的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建築,組成新城區。其西部邊界是三座廣場及城門:巴黎廣場和布蘭登堡門(Pariser Platz und Brandenburger Tor);萊比錫廣場和波茨坦門(Leipziger Platz und Potsdamer Tor);美盟廣場和哈勒門(Belle-Alliance Platz und Hallesches Tor)。
從19世紀初開始,柏林再次進行大規模擴建。建築師朗漢斯(Carl Gotthard Langhans)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修建眾多新古典主義紀念建築,如國家劇院、遠古博物館、國立美術館、布蘭登堡門、菩提樹下大街,以及博物館島的眾多博物館建築:老博物館、新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帕加蒙博物館、腓特烈皇帝博物館。柏林再次獲得「施普雷河畔的雅典」的雅號。
博物館島,圖片來源:berlin-tours.es
德意志帝國時期(1871-1918)
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1871年,柏林成為德意志帝國的首都。1894年,建築師瓦洛特建造國會大廈。
到20世紀初,柏林已經在工業、經濟和城市建設上達到倫敦、紐約和巴黎的水準,成為又一個世界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期間柏林建造大量的道路、橋梁、地鐵和車站建築,興建豪華的辦公大樓和商業區、住宅區。
魏瑪共和國時期(1919-1933)
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給柏林帶來嚴重的破壞,但是在1919年柏林爆發工人起義和內戰。1920年發生卡普暴動。同年4月27日,柏林同其周圍的8個城鎮、59個村莊合併為「大柏林」,柏林的人口一夜之間增長一倍,達到400萬。在深受20年代經濟危機之苦的同時,柏林也進入新思潮、新藝術層出不窮的時期,這段時期被稱為柏林的「黃金的藝術年代」。
納粹德國時期(1933-1945)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希特勒幻想在戰後將柏林建設為其歐洲帝國的首都,更名為「日耳曼尼亞」。他的御用建築師斯佩爾為此設計龐大的沙盤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於盟軍的空襲和蘇聯紅軍的進攻,柏林市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從1943年11月到1944年2月,「柏林戰役」一共對柏林發起13次大規模空襲,炸死1萬多人,並使150萬人無家可歸。市區40%的建築被摧毀,樹木全部被砍光,水電系統也遭到破壞。1945年5月1日蘇聯紅軍的旗幟插上布蘭登堡門和國會大廈。5月8日德國投降。
圖片來源:http://ghdi.ghi-dc.org
冷戰時期(1945-1990)
隨著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勝利,不僅僅德國,而柏林也按照戰前柏林的行政區界線被分成兩個部分——由蘇聯控制的東柏林,以及由美國、英國、與法國控制的西柏林。柏林變成蘇美冷戰的聚集點。
由於大量東德居民通過不設防的柏林分界線湧入西柏林和西德,1961年8月13日,東德建起柏林圍牆。此後柏林成為東西方意識形態交鋒的最前沿。
由於存在種種歷史問題和制度上的缺陷,1989年,東歐國家民眾掀起對社會主義和共產黨政權的總抗議。1989年11月9日深夜,東德被迫宣布開放柏林圍牆。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柏林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柏林圍牆被拆除。
1991年,德國議會投票決定在2000年之前將首都從波恩遷回柏林。此後柏林展開大規模的重建工作。在國會大廈北面修建新的國會和總理府。以前是柏林圍牆腳下布滿地雷的警戒地帶的波茨坦廣場重新成為柏林的商業中心。德國已經恢復其在歐洲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地位。
圖片來源:berlin-tours.es
日期
城市
建築
D1
柏林
1.老博物館
Altes Museum
2.新博物館
Neues Museum
3.佩加蒙博物館
PergamonMuseum
4.舊國家畫廊
Alte Nationalgalerie
5.博德博物館
Bode Museum
博物館島地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博物館島(德語:Museumsinsel)位於德國柏林市中心,施普雷島(Spreeinsel)的北端。柏林所有博物館都由此發展而來,也是柏林的旅遊重點。1999年,因建築與文化的結合,博物館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博物館島上共有5座博物館,分別是柏林舊博物館、柏林新博物館、帕加馬博物館、舊國家畫廊和博德博物館,它們都是柏林公立的博物館,屬於普魯士文化基金會的一部分,主要展出考古藏品和19世紀的藝術品。在博物館的總體規劃中,博物館島將成為一個整體,幾家博物館將相互合作重新分配藏品,併集中展出所有博物館的藏品。
1652年的柏林城市規劃圖,圖中央對角線走向的是施普雷河,圖的上方是柏林城,圖的下方是施普雷島,島的左側部分是宮殿花園,島的右側部分是Cölln城。圖片來源:wikipedia
中世紀時的施普雷島北部由於地勢較低還是一片沼澤,地勢較高的南部則在13世紀時發展起來一座名為Cölln的城市。17世紀時施普雷島上建造了一座休閒花園。
1797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採納了考古學家、藝術學教授阿洛伊斯·希爾特(Alois Hirt,1759-1837)的建議,準備在島上建造一座博物館,以展出古代和新時代的藝術珍寶。普魯士的傑出建築師、城市規劃師與畫家卡爾·弗裡德裡希·申克爾於1822年提出了在施普雷島北部新建博物館建築的規劃圖,在申克爾的草圖中,除了新建一座博物館外,還有排水渠和多座橋梁,博物館的工程由柏林洪堡大學的創始者、教育家威廉·馮·洪堡總負責。
1870年代末,這塊區域被正式命名為「博物館島」,就此宣告了普魯士王國仿效巴黎和倫敦規模建造博物館的決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博物館島的70%被炸毀,1950年起的戰後重建並沒有包括受損最嚴重的新博物館,人們本打算將其拆除,直到1987年人們最終決定不將其拆除,轉而在原建築上採取安全和修復措施,完整的施工方案在1989年前已經制定完成,但是因為所需資金數額過大而沒能夠實施。
德國統一後的1990年代末,博物館島開始了大規模的重建工程,1999年普魯士文化基金會確定了博物館島的重建總規劃圖,設計了一個地下連通方案將幾個博物館聯繫成一個博物館建築群,並對1989年前的藏品進行重新分配。
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
Altes Museum
建築師:Karl Friedrich Schinkel
地址:Lustgarten, Am Lustgarten, D-10178 Berlin
年代:1825
柏林老博物館(Altes Museum)位於柏林博物館島南側。由普魯士建築師卡爾·弗裡德裡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enkel)建造於1823年至1830年間,是一座新古典主義的建築,也是博物館島上最老的一家博物館。目前該博物館在柏林國家博物館系統內,主要展出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品。1999年作為博物館島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
在19世紀社會文化藝術風氣的影響下,深受洪堡兄弟影響的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三世下令建造一座博物館,用以展示收藏的藝術品。博物館選址在當時普魯士王宮的對面,附近有兵工廠和柏林大教堂。這構成了當時普魯士首都的中心標誌性建築群。博物館最初叫皇家博物館(Königliches Museum),1845年改為現名。
申克爾所繪建築室內效果圖,由室內透過柱廊望向城市,建築向城市打開,城市景觀滲透入建築之中,建築成了城市的建築。圖片來源:archeyes.com
在現場這樣敞開的柱廊空間仍然相當震撼
申克爾設計的萬神廟一樣的空間,圖片來源:archeyes.com
萬神廟空間的室內照片
舊博物館是一座兩層,建築在高地基上的規則長方體建築。內部是一圈圍繞中央圓廳的展室。建築風格上主要參考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式樣。
博物館的正面有由18根愛奧尼亞式柱組成的柱廊,和8根柱子寬的階梯。階梯兩旁有兩尊雕像,分別為「亞馬遜女戰士」(Kämpfende Amazone,1842,東側)和「屠獅者」(Löwenkämpfer,1854~1861,西側)。正面上方有「Antiqua」字體的鑄鐵字母拉丁語:弗裡德裡希·威廉三世建此博物館於1828年以資研究各種古物和自由藝術之用。在此上方對應18根柱子有18隻鷹。
博物館內部核心是一個圓廳,按申克爾的意圖,圓廳是展示博物館最珍貴藏品的地方。圓廳共兩層,環繞著20根科林斯柱,柱子之間擺滿了古希臘、古羅馬的神像。圓廳有巨大的穹頂,頂點開有天窗,天花板上有布滿藻井(Coffer)。圓廳主要是在模仿羅馬的萬神殿。
平面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1830年的老博物館,圖片來源:wikipedia
1950年的老博物館,圖片來源:wikipedia
透過斑駁的柱廊看到柏林大教堂
圖片來源:davidchipperfield.com
新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
Neues Museum
建築師:Fftedfteh August StCiler/戴維•齊普菲爾德
地址:Bodestrciße 1-3, D-10178 Berlin
年代:1843/2009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三: 10 : 00〜18 : 00 ;周四至周六:10 : 00 〜20 : 00 ; 周日:10 : 00 〜18 : 00
建築介紹:www.ticket-b.de
信息服務:service@smb.museum
新博物館(德語:Neues Museum)是一座位於德國柏林博物館島上的博物館。柏林新博物館始建於1841年,設計師為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施蒂勒。1855年,柏林新博物館建成開館,因為當時博物館島上已經有一座1830年開館的柏林老博物館,故取名柏林新博物館,是作為因為受到極大歡迎而過於擁擠的老博物館的補充。由於使用了新的工業建造技術如蒸汽機等,該建築屬於當時相當雄心勃勃的建築項目之一。三層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展覽空間均裝飾有古典主義名家畫作,一個貫通三層的大臺階是整個空間的聚焦點。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新博物館遭遇炸彈襲擊而嚴重損毀,藏品隨即被轉移,博物館閉館。1999年,柏林新博物館所在的博物館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1997年,德國政府開始翻修柏林新博物館,負責修繕的建築師為戴維·奇珀爾菲爾德,總費用為2億歐元。2009年3月5日,柏林新博物館的修繕工程完成。10月17日,正式對公眾開放。2011年經評選獲得密斯·凡·德羅歐洲當代建築獎。
博物館東立面圖,以及與老博物館的連廊,1862年. 圖片來源:wikipedia
平面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Ground Floor (Erdgeschoss)
1) Greek Courtyard
2) Egyptian Courtyard
3) Main Vestibule
4) Patriotic Room
5) South Vestibule
6) Vaulted Room
7) Ethnographic Room
8) Room behind the stairs
9) Historical Room
10) Hypostyle
11) Egyptian Tombs Room
12) Mythological Room
Upper Floor (1. Stockwerk)
13) Main Stairs
14 ) Bacchus Room
15) Roman Room
16) South Cupola Room
17) Connection to Altes Museum
18) Room of the Middle Ages
19) Bernward Room
20) Modern Room
21) Greek Room
22) Cabinet of Laocoön
23) Apollo Room
24) North Cupola Room
25) Nubian Room
戰後博物館毀壞嚴重,圖片來源:davidchipperfield.com
大臺階歷史圖片,圖片來源:davidchipperfield.com
修復後的大臺階
修復後的大臺階
地磚修復拼圖,圖片來源:davidchipperfield.com
九宮格柱廳修復後,圖片來源:davidchipperfield.com
埃及庭院, 1862年(The Egyptian courtyard, from Friedrich August Stüler, Das Neue Museum in Berlin, Riedel)圖片來源:wikipedia
修復的室外柱廊
室外連廊
圖片來源:wikipedia
佩加蒙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
PergamonMuseum
建築師:AlfredMessel
地址:Bodestraße3, D-10178Berlin
年代:1907
開放時間:周二10:00〜18:00
1950年,右一佩加蒙博物館,右耳博德博物館。圖片來源:Wikipedia,by Jan Mehlich
佩加蒙博物館(德語:Pergamonmuseum)位於德國柏林博物館島,興建於1910年到1930年。是博物館島上最年輕的建築,展出的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雕塑,6000年悠久的中東歷史、藝術和文化(中東博物館),8世紀至19世紀的伊斯蘭藝術(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佩加蒙博物館以它雄偉的佩加蒙祭壇、米利都的市場大門、和巴比倫的遊行大街、伊什塔爾城門等考古復原物而聞名世界。
該建築的設計師阿爾弗雷德·梅塞爾(Alfred Messel, 1853-1909)是20世紀轉折點最著名的德國建築師之一,創造了一種新的建築風格,將建築從歷史主義轉向現代主義梅塞爾從1907年開始設計佩加蒙博物館的計劃,但在1909年不幸去世。在1910年到1930年間在梅塞爾的密友——建築師及城市規劃師——路德維希·霍夫曼(Ludwig Hoffmann, 1852–1932)的監督下修建而成。
博物館的外部紀念性與許多展出的文物具有同樣的精神,尤其是重建佩加蒙祭壇的三面翼的西部氣勢。霍夫曼在建築物外部所作的改變具有抑制和調節作用。最引人注目的是屋簷的升起,前衝的變平,以及牆面和三角楣的加入。儘管進行了這種平滑幹預,但梅塞爾最後一項工作的基本剛性和塊狀仍保留下來。
佩加蒙祭壇,圖片來源:Wikipedia,by Jan Mehlich
米利都的市場大門,圖片來源:smb.museum
伊什塔爾城門,圖片來源:thinglink.com
舊國家畫廊(世界文化遺產)
Alte Nationalgalerie
建築師:Friedrich August Stuler
地址:Cora-Berliner- Strassel.D-10117 Berlin
年代:1867-1876
1876年,圖片來源:heinzalbers.org
舊國家美術館(也譯舊國家畫廊,德語:Alte Nationalgalerie)是一座位於德國柏林的美術館,展出柏林國立博物館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畢德麥德(Biedermeier)、印象主義及早期現代主義藝術作品。該博物館位於世界遺產博物館島上。舊國家畫廊建於1867年至1876年,最初旨在建造一座「科學家的殿堂」,現在收藏著19世紀的雕塑和繪畫作品,從德國浪漫主義到法國印象畫派,一直到到羅馬拿撒勒畫派(Nazarene)的溼壁畫,還有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騎馬銅像。
建築由Friedrich August Stüler設計,建築師Carl Busse負責建築設計的細節。建築的風格糅合了古典主義晚期和早期新文藝復興建築的風格,旨在體現藝術、國家和歷史的統一。因此建築的後殿具有教堂的特點,建築的大臺階具有劇院的特徵。在大臺階的頂端有一座弗雷德裡克·威廉四世的騎馬雕像和建築內部階梯上的帶狀裝飾,是由奧託·格耶創作的從史前時代至19世紀的德國歷史。建築的外部裝飾認保留了其原有的面貌,內部為與展品風格相適應經過多次整修。
圖片來源:Wikipedia
該建築結合了許多不同建築類型的元素:山牆和環繞的壁柱來自神廟建築,充滿紀念性的臺階源於宮殿或者劇院,懸掛的半圓壁龕則取材於教堂。畫廊內部禁止拍照,一下內容均來自舊國家畫廊官網。
劇院式的臺階和拱廊,圖片來源:hc-krass.de
圖片來源:hc-krass.de
懸掛的半圓壁龕則取材於教堂,圖片來源:hc-krass.de
圖片來源:hc-krass.de
圖片來源:hc-krass.de
圖片來源:Wikipedia
博德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
Bode Museum
建築師:Ernst von Ihne, Max Hasak
地址:Am Kupfergraben, D-10117 Berlin
年代:1871-1904
開放時間:周二 10 : 00 〜18 : 00
圖片來源:berlinphotograph.com
博德博物館(德語:Bode-Museum)由建築家恩斯特·馮·伊內設計。博物館完工於1904年。完工當時為了紀念德皇腓特烈三世,博物館的名稱曾是凱撒·腓特烈博物館(Kaiser-Friedrich-Museum)。後為紀念首任館長威廉·馮·博德,在1956年改為現名。
這個新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位於博物館島西北部頂端一塊不規則的三角形基地上。儘管受到基地形狀的限制,建築師還是設計了一個完全對稱且等腰的建築,其盡端為半圓形,入口部分的頂部為球狀穹頂,從斯普雷河兩岸均可通過橋到達此處。一個長方形裙房以及由科林斯式壁柱和帶山牆凸出部分構成的兩個樓層從斯普雷河上升起。
穹頂下大廳,圖片來源:bz-berlin.de
二層室內全景,圖片來源:kubische-panoramen.de
參考資料:
1. 窮遊行程助手
2. 世界建築旅行地圖-德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6
3. Wikipedia
4. davidchipperfield.com
■ Over ■
撰文&拍攝 | G學姐
轉載請聯繫後臺
◆ ◆ ◆
設計丨手繪丨遊學丨考研丨留學丨出版
官方網站:http://www.shjifan.com
電話:400-022-1066;18117140286
客服QQ:2850910896;2850910871
地址:同濟大學校本部國際設計中心西樓102室(北校區)
建築交流群:642890126
規劃交流群:657373370
景觀交流群:143228544
手繪交流群:60948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