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句古詩,其中一句話是:人生自古誰無死,說的是誰也逃脫不了死亡,這個是人必須要走的一個過程。
但是死後,遺體如何安葬,由於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所選擇的方式五花八門,最為熟知的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等。
我國古代大多選擇土葬,由於封建思想的存在,認為人要入土為安。在新中國成立後,打破封建思想,提倡火葬,這也是我國目前主流的遺體處理方式。
骨灰是什麼?
火葬的過程其實就是利用高溫,把遺體中的有機物全部燃燒,剩下的都是些無機物質。主要有:碳、磷、鈣、氧等元素組成,其主要的產物是磷酸鈣等。少量的碳酸鹽。
雖然骨灰成分大體相同,但是每個個體卻存在細微的差異,這個跟飲食習慣,接觸的環境,基因,年齡等都有關係。
骨灰的真實顏色
素食主義者與食肉的骨灰略有不同;生活在大山裡的人與長期在工廠幹活接觸重金屬的人,骨灰也不相同;由於基因不同,生活在同一區域的黑人與白人也不太相同。
在影視作品中,骨灰是白色很細膩的粉末狀,但是現實中的骨灰,卻是灰色不是很細膩的顆粒狀(如果家是農村的,吃剩下的豬骨頭掉進火爐中,燒過一段時間,顏色就泛點黑),就是這還是經過人工處理的。
在人工碾壓的骨灰
當遺體剛完成火葬的時候,骨灰有粉狀還有塊狀的,經過人工碾壓,或者機器碾壓後才成為其最終形態,在這過程中,還會遺留下金屬物件,例如:大金牙等
舍利子
普通人完成火葬後,骨灰也就留下這些粉末狀的無機物了,但是,確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僧人,特別是得道高僧,他們的遺體火化後,骨灰中出現結晶體體,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舍利子」
舍利子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矽酸鹽、磷酸鹽、碳酸鈣,另外含有少量的鈣鹽。
舍利子
舍利子形態各異:有珠形、塊形、花形、還有類似牙齒的形狀。顏色有:黑、白、紅、藍、橘黃、透明、琥珀色等多種顏色。
據佛教的說法,每個顏色對應的是身體的不同部位,例如:黑色舍利子對應頭髮,紅色舍利子對應肌肉,白色舍利子對應骨骼,琥珀色的舍利子對應大腦........。
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舍利子的成因不甚了解,但是普通人火葬一般沒有,只有得到得道高僧火葬後才有,基於此,為舍利子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舍利子是如何形成的?
對於舍利子的成因,現在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依照僧人的特性,人們做出一些猜測。
1、飲食習慣
僧人由於戒律森嚴,基本只吃素食,所以懷疑舍利子的成因與吃素食有關。但是依目前的數據統計來看,相當多的印度人,一生也是以素食為主,但是在他們死後,火葬時也沒有出現過舍利子,所以,這種飲食習慣說,也就很難站得住腳了
僧人以素食為主
2、結石說
有種說法,僧人以打坐練經為主,運動量比較少,容易得結石。所以懷疑得道高僧在死前,體內有結石,所以在其死後火葬時,體內的結石經過高溫,就變成了舍利子,這種說法就更站不住腳了,結石的成分一般是鈣質或金屬沉積鹽,這個成分跟水垢相類似,在經過高溫後,這樣的物質會全部變成粉末狀,根本不能形成舍利子。
結石
3、吸收日月精華
得道高僧一般佛法精深,這與他們每天的修行離不開,所以有種理論認為,得道高僧每天修行吸收日月之精華,身體發生改變,所以才能在火化之後,出現舍利子。這個有些玄幻,有悖於現在的科學精神,就不做過多的解釋。
僧人打坐
與溫度有關
曾有科學家做過實驗,提取不同年齡的死亡遺體的骨骼,並進行加熱觀察其反應,主要是觀察年齡較小的骨骼與年齡較大骨骼在不同溫度下的反應。
200°C時,骨骼會出現碎裂和收縮
400°C時,骨骼中的有機物開始重新結合
600°C時,骨質中出現不規則的結晶
直接升到1600°C時,骨質中的結晶開始融化,重新結合,此時出現化學成分是矽酸鹽、磷酸鹽、碳酸鈣的晶體,也就是舍利子了。
不同溫度下骨骼的變化
在2007年的時候,曾經有個叫趙東年的人,用所創造的方法,可以完美地製造出舍利子,並為此申請了專利。並在其中公開了製作方法 。
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既然可以分析出舍利子的化學成分,想複製它也不難,其實在現實之中,也有火化時出現舍利子的現象,但是由於一些原因,並不為大眾所知。另外涉及到信仰問題,所以科學界對此大多保持沉默,何必為了一己之欲,去破壞信徒心目中的神聖形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