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我國的南北方現在應該都快要熱融了吧?我們恨不得把最清涼的衣服穿在身上!小編就突然好奇在古代受到儒家道家的思想影響,大多是古人都是寬袖長袍、衣袂飄飄。對於現代人有空調電風扇就一定想那衣服一層層的,就算曬不到了,但是不會把人捂熱死嗎?
千年來中國古代的紡織技術發達,很早就形成了極輕薄的葛、紗、羅和厚重的錦、絨、皮類織物。隨著季節的不同,大體上依照紗、羅、綢、緞,單、夾、綿、皮的大次序更換。夏天用輕透的紗羅葛單衣,冬天用厚重的綿裘皮衣。只是幾千年來的傳統習俗和封建禮儀不允許她(他)們在公開場合裸露太多的身體,至於在家中閨房裡怎麼穿、穿什麼那是另當別論。
唐代半臂主要和長裙一起穿著,一般穿在外衣之上,也有穿在中單上的,唐半臂的初期的半臂窄小貼身,低領口套頭的居多,而在武則天統治的末期,半臂變更為使用對領的形式,兩襟通過系帶繫結在一起。唐代婦女們穿用半臂時,有的把它罩在衫、裙的外面,有些像今日的短風衣一樣。
在唐代,半臂更為普及,此外,冬天也可以當「護身馬甲」來禦寒,起冬暖夏涼的作用。據說,穿著寬鬆的長袍,皮膚與布料之間會形成一個空氣相對穩定的小環境,可以起到隔熱的效果,放慢身體與外界的熱量交換速度,反而讓人感覺涼快。所以,古人穿著長衫長袍,跟阿拉伯人的穿著有著同工異曲之妙。
另一種適合夏天穿的布料叫薴,薴也來自麻,叫薴麻,和大麻不一樣,它屬於蕁麻科。薴麻的纖維細長堅韌,又有光澤和彈性,是比大麻布好很多的料子。不染色的薴麻布白得發光,薄而柔軟,它的纖維比大麻透氣、吸汗,幹得快,又比棉布輕,最適合做夏布。織得細密的薴麻布光澤能追綢緞,在漢朝時就用來做寬袍大袖的深衣,給諸侯大夫們當家居服穿,這大概也因為它重量輕、穿著涼爽的關係,這種布染色後叫薴絲,在明代做官員常服用。
不要以為穿長袖長褲就會很熱,「富人披絲綢、窮人穿麻衣」,這些衣物的材質可能比現代人的棉和化纖製品都要涼爽。古代中國作為農耕社會,對於四季變化的敏感程度和重視程度是遠超現在的。到了夏天,古自然就會換上輕薄面料的衣服。我們現代人的時裝周大多數都是以四季劃分,但是是按照月份來的,極為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