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對魚內涵的解釋分成以下三類:
1 把魚看成是「鮮活」的象徵,多吃魚「聰明靈活」;
2 魚懷卵量大,多吃魚「多子多福」,「人丁興旺」;
3 魚與「餘」同音,「吉慶有餘」,「富貴有餘」。
除夕吃魚,年年有餘
最為經典的傳承,就是每年的除夕,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必然有魚,但這一餐,沿襲千年的習慣是不吃或不吃完,人們只為圖個「年年有餘」,這是採用了「餘」和「魚」的諧音。
甚至在魚的選擇上也特別青睞代表昌盛的鯧魚、或者魚體帶紅的紅目鰱、赤鯮、馬頭魚等。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餘。
這種風俗,民間稱之為「討口彩」。不僅在我國,只要在有中國文化波及的國家和地區,「討口彩」習俗也非常盛行。
鯉魚,很早就被賦予更加特殊、更加豐富的文化色彩,是吉祥物、吉祥圖案的象徵。我國民間習俗常把鯉魚視為「財神」,每到新春佳節來臨之際,鄉間就會有人在黎明時分挑著單子,嘴裡喊著:」財神爺來了「,家家戶戶趕緊把門打開表示歡迎,並遞上一個「紅包」,對方就送上一個裝有一條活鯉魚的小盒子。這種習俗在群眾喜聞樂見的年畫中多有體現。
鯉魚荷花浮雕
中國人很早以前就有在春節吃魚的習俗,魚的諧音「餘」不僅僅代著盈餘,也象徵著降妖除鬼。在漢朝時期,過年時會在門叩上畫上魚形圖案,在降魔中賦予了很重要的作用。到了唐朝,魚的圖案進一步出現在門把上,大門上,柜子門和箱子門上,以便驅走鬼怪。
小擺盤,大講究
魚頭,要對著貴賓或長輩,體現尊敬;如來客是文人,將魚肚對著他,贊他肚裡有墨水,滿腹文章;如來客是武將,講魚脊對著他,誇他剛武豪放,可作脊梁。
寶寶擺盤
魚端上桌時的擺放,魚頭對著誰、尾對誰,擺下後不可再端動。魚頭所對的人「剪彩」,魚尾所對的人「贊助」;先由二位對飲一杯酒,再由魚頭的人首動筷夾魚吃(所謂「剪彩」),隨後大家才可以動筷,熱鬧氣氛,歡語一片。
春節家宴,富貴有魚
醬燒黃花魚
先經過煎制,再加入勾兌好的醬汁燜,濃鬱的醬汁滲入到魚肉內,既入味又鮮美,而且紅甜椒,紅火喜慶還一點不辣,好看,解膩。
孔雀開屏魚
魚肉經過清蒸之後,不僅保持原汁原味,而且肉質更加鮮美嫩滑,老少皆宜。造型亮眼的開屏魚,製作簡單。
紅燒鯉魚
特別好吃的紅燒鯉魚,魚肉細嫩微甜,撒一把青蒜葉更美味!
豉汁菇片剁椒魚
鮮嫩美味的魚肉夾帶著剁椒酸辣的口感,清鮮而不乏味,不能吃辣的,掏著魚肉吃,能吃辣的,再蘸上剁椒一起吃,非常過癮。
清蒸鱸魚
清蒸是對鮮魚的最高禮遇。肉質無比鮮美、美味,簡簡單單的幾步就能做出好味的清蒸魚來,所以即使是廚房新手也能輕鬆勝任。
糖醋脆皮魚
酸甜可口,外焦裡嫩,糖醋脆皮魚的關鍵還是那一碗糖醋汁。
剁椒魚頭
色澤紅亮、味濃、肉質細嫩、味鮮而辣。正宗的湘菜,選用的魚頭是草魚或者花鰱、白鰱,主要因為這些品種的魚頭個兒大,肉嫩。
蒜子燒鰻魚(盤龍鱔)
外酥裡嫩,濃鬱的醬香和著蒜子的香,鮮美醇厚、膏腴豐美,非常入味兒。
魚在江南,文藝有魚
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
分付廚人休斫盡,清光留此照攤書。
清蒸鰣魚是江蘇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蘇菜系,魚身銀白,肥嫩鮮美,爽口而不膩。食時,若再蘸以鎮江香醋和薑末,更是別有風味。
白水塘邊白鷺飛,龍湫山下鯽魚肥。
敧雨笠,著雲衣。玄真不見又空歸。
奶油鯽魚是無錫著名的漢族小吃,屬於船菜。味濃而不膩,肉質鮮嫩可口。
溶溶晴港漾春暉,蘆筍生時柳絮飛。
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鮆魚肥。
刀魚體形狹長側薄,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河豚味道鮮美,魨體呈圓筒形,有氣囊,遇到危險時會吸氣膨脹。河豚肝臟、腸胃等部位含有毒素,食用時要嚴格去除內臟,以免中毒。
五月打船娶新娘,
船浪阿哥請仔格雕花匠。
前艙要雕石榴開花紅似火,
後艙雕得銀魚排陣翻作浪。
長二寸餘,體長略圓,形如玉簪,似無骨無腸,細嫩透明,色澤似銀,故稱銀魚。銀魚肉質細嫩,無鱗無刺,無腥味,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
英國仰望星空派
三文魚冰淇淋
法國鰻魚凍
韓國八爪魚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