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歸元寺
隆印法師在閒暇時間讀書學習
法師過堂
受助學子代表在歸元寺第四屆善緣義助啟動儀式現場與隆印法師(後排右二)等合影留念
法師們上殿誦經
歸元寺在「全國助殘日」組織義賣活動,眾多佛友積極參與
佛教在線湖北訊 2015年2月23日,是農曆春節的正月初五,我國民間有正月初五祈求財運的習俗。在湖北武漢歸元寺,數十萬市民前來上香祭拜祈求財運。全寺僧眾義工全部動員起來維持秩序,警方更是出動數千警力保障上香祭拜期間的公共安全。
歸元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翠微街西端,由白光法師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興建,得名於佛經「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之意,與寶通禪寺、古德寺、蓮溪寺並稱武漢佛教的「四大叢林」。
歸元寺是武漢當地香火旺盛的寺院,特別是到了春節期間,有時甚至要接待數十萬名香客。同時,歸元寺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都要吸引大批海內外遊客前往禮佛觀光。在現代都市中,如何保持「佛教叢林」的本色,同時又能讓寺院服務於市民和遊客,這一直是歸元寺歷屆方丈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日前,記者走進歸元寺,探訪這繁華都市中佛教叢林的建設情況。
服務大眾也是一種修行
過去,大多數人認為,出家為僧就是為了擺脫塵世的煩擾。但如今的情況是,出家人不僅很難擺脫塵世,有時可能還要更多、更深入地參與到世間俗事中來。面對這種情況,歸元寺是如何應對的呢?
現任方丈隆印法師說:「僧人出家來到寺院,肯定是想學習修行。但僧人的修行是很難徹底脫離社會的,尤其在繁華都市中的大寺院修行,更是對僧人和寺院管理的考驗。如何在寺院日常事務繁多的情況下保證常住們的修行?在寺院服務大眾是否也是一種修行?我一直在跟寺院常住們討論這些問題。」
歸元寺有常住僧人50人,每人都有自己負責的日常事務,每天的修行與學習只能在空閒的時間進行。負責客堂日常事務的宏悟法師說:「我們堅持每天早晚上殿誦經,沒有外出事務時,一定在寺院過堂(吃齋飯),每天按照戒律行、住、坐、臥就是我們日常的修行。」
「每天幾乎都要到晚上9點以後才能有自己的時間。我喜歡看書,經書、社科類書籍都是我感興趣的;我還喜歡思考,有時天馬行空般地想,一晃就到12點了。但我們必須早上4點起來上早課,所以我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80後」知容師心一法師說。心一法師要負責寺院的各類接待事務,每天找他的電話不停,「可能正是因為每天能專門用於學習修行的時間不多,反而讓我更加珍惜修行,效率也更高。而且方丈特別鼓勵大家學習,只要你有想法、有方向,他會創造條件讓你出去學習。」
心一法師一直對社會學、哲學感興趣,現在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他的下一步規劃是到德國學習哲學。「在中國佛學院系統學習了中國哲學,在德國可以學習西方哲學史,讓自己了解得更多、更全面。而且多走出去看看,開闊眼界也是很好的事情。」問及心一法師如何過語言關,他胸有成竹地說:「先自學著吧。」
在隆印法師的客房裡,記者看到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方丈也關心國事?這讓記者很感興趣。
隆印法師告訴記者:「統戰部門和宗教事務管理部門經常會對我們進行培訓,在提到總書記治國理政的一些理念時,我感覺其中蘊含著很深的哲理,對宗教場所的管理和自己的修行很有益處。我平時出寺院,一有時間就帶回幾本書,學界、教界、政界的都有。」
2012年,隆印法師開始攻讀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學專業的博士學位,「中國文化三足鼎立——儒、釋、道。除此,還有伊斯蘭教、基督宗教、民間信仰,我都希望去了解。了解了別的宗教,才有對話和交流的空間,宗教和諧才可能實現。」隆印這種對學術孜孜以求的精神在寺內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寺院常住們在繁忙當中大多能保持好學勤修的進取精神。
寺院有一些常住出家前因為各種原因輟學了,隆印法師便鼓勵他們抓住一切機會學習。他收集武漢有關單位舉辦講座的信息,要求常住們儘量前往參加。只要誰提出了外出學習的計劃,隆印都會無條件支持。他說:「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如果僧人只顧念經、做法事,就會無法跟人交流,就跟不上現代社會的節奏。寺院需要培養綜合性的人才。」
為此,歸元寺計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寺裡成立佛教研究所,利用社會力量培養佛教人才。「研究所可以通過講座形式提高寺院僧人的知識文化水平;通過鼓勵僧人參與研究提高研究水平;通過經常性的學習時事政治、法律法規、佛教經典、戒律清規以及各種技能,促進僧眾綜合素質的提高。」隆印對佛教研究所充滿了期待。
道風建設貴在細節與堅持
近年來,中國佛教界一直在提倡加強道風建設。在這方面,歸元寺從細節入手,並做到了持之以恆。
「僧人是清淨和合的體現,是人天師表、眾生典範,如果一個寺院戒律鬆弛,就會使僧人不倫不類,遭世人譏嫌。一個寺院的興盛,乃至整個佛教的發展,根本的在於加強寺院的道風建設。道風就是僧人共住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因為隆印法師秉承這樣的理念,歸元寺一直不斷加強道風建設,以戒為師,以戒行事。
多年來,歸元寺一直嚴格遵守佛陀制訂的戒律。沙彌進入寺院首先要學習《沙彌十戒》,比丘要學習《四分律比丘戒》、《梵網菩薩戒》等戒律。每月初一、十五堅持布薩誦戒,嚴格按照叢林寺院的規矩行事。寺院常住僧人的行、住、坐、臥,包括言談舉止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僧人要僧衣整齊,穿大褂、僧鞋、僧襪,做到「僧裝、素食、獨身」,樹立僧人的良好形象。
歸元寺有常住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寺裡制訂了《共住規約》,其中三條:「全寺僧眾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愛國愛教,以寺為家,勤修三學,恪守六和,違者不共住;三五成群山門外嬉戲雜話放逸,有失威儀者罰,不服者出院;早晚課誦,二時齋供,念佛,布薩,出坡不隨眾者罰,不服者出院,公事、有病、年老體弱者除外。」
心一法師介紹說:「我們規定,白天無事,常住不能出門。如果有事外出,必須注意形象。僧人的形象不僅代表寺院,也代表整個僧團,我們必須維護僧團形象。無外出事務的常住必須每天上早晚殿,缺殿一次跪香一炷。以前曾實行過考勤,缺殿的要扣生活費,但效果不理想。後來還是沿用了跪香的遺軌。一些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可以用,但如果效果不如傳統的做法,我們就延續傳統的、大家都認可的管理辦法。」
到歸元寺當常住僧人,是要走一定的程序的。首先,要求常住的僧人要有出家人的威儀,得到認可後可以在寺裡住3天,看對寺院是否習慣;如果前3天通過了,可以討單在寺院住3個月,其間沒有任何生活補助和供奉;3個月後,如果前來掛單的僧人決定在寺院共住,寺院會在接下來的4個月向他發放基本生活補助,4個月後,前來掛單的僧人才能與寺院其他常住有同樣的待遇。
心一法師說:「歸元寺制訂這樣的程序,一方面是考察前來共住的僧人,一方面也是給僧人適應的時間,是一個雙向選擇和磨合。」
心一法師認為,僧團的形象是需要塑造的,僧人的素質和威儀是可以訓練的。「去年我帶領寺院僧眾到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玉龍寺參加法會,大家的形象都很好,舉止很有威儀,我挺驕傲的。」心一法師說,準備建議今年多組織寺院法師們共修,以增強僧團的團結力量。
當問及「在寺院這麼多年受誰的影響最大」時,心一法師說:「當然是方丈。方丈不善言辭,卻總是以身作則。他的生活十分簡樸,圍巾用了十幾年,衣服上常有補丁。方丈對工程很在行,總是事必躬親,做事追求完美,要求做工作要有效率。我不斷跟他學做人、學處事,心性得到了磨練。」
心一法師告訴記者,不論日常多繁忙,隆印方丈每天堅持帶頭上早晚課,即使外出辦事,也儘量回寺院與常住一起過堂。隆印始終認為,道風建設不是喊口號,不是搞形式,而是要從細節入手並不斷堅持。
隆冬的武漢,溼冷得讓人難以忍受,但隆印的客房既沒有空調,也沒有其他取暖設施。隆印就穿著單薄的僧裝,坐在沒有座墊的木椅上,跟記者一聊就是兩個多小時。記者觀察到偌大的大殿沒有開燈,心一法師說:「隆印方丈就是這樣,奉行環保,提倡節儉,一直如此。」
從實際出發進行制度建設
歸元寺多年來堅持組織常住學習《宗教事務條例》、《宗教教職人員備案辦法》、《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法》等法規,並先後制訂了《共住規約》、《客堂規約》、《財務制度》、《庫房管理制度》、《禪淨堂制度》等,各寮口切實抓管理、嚴制度,樹立了寺院的良好形象,保持了寺院的清淨莊嚴。
歸元寺是一個以實木建築為主的古寺,消防安全是大事。歸元寺做到了消防設備全覆蓋,消防演習年年進行。真容法師介紹說:「消防安全意識要灌輸給寺院的每個僧人、居士和保衛人員,而且責任也要落實到個人。歸元寺的每個殿堂和房間都有消防安全責任人。」因為寺院裡要燒香,所以不能安裝煙霧報警器,這就需要寺院的每一個人時時關注火災隱患,時刻保持警惕。真容法師說:「方丈每天都會巡查寺院,也要求我們經常巡查自己負責的地方,要對每一個水龍頭、消防栓了如指掌。」
在寺院事務管理上,歸元寺採取了叢林管理社會化的辦法。比如對於財務管理,就是從社會上招聘專業人員進行管理;網站也是交給專業人士操作管理。歸元寺為保障僧眾的權益,還為所有常住僧人購買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
對於歸元寺的管理,心一法師有許多想法。前段時間,到其他寺院考察了義工管理的心一法師專門做了一次題為「如何在寺院做義工」的講座。他說:「深圳弘法寺的義工管理就做得很好,義工們看上去特別專業。這方面我們還需要學習和摸索,義工的管理也需要相應的規章制度。對義工進行培訓和管理,能發揮他們更大的作用。」
以佛教文化服務社會
歸元寺一直堅持佛教文化服務社會的理念和實踐。歸元寺花大價錢和大力氣建造了石木結構的閣樓——圓通閣,隆印法師說:「未來的城市到處都是鋼筋混凝土建築,孩子們要看中國傳統木質結構的建築,多半只能到寺院裡,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保留和傳承中國的傳統建築文化。我們的目的是讓大眾通過圓通閣這個建築感受到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圓通閣是近200年來國內較大的閣樓建築工程,希望將來它不僅是歸元寺的標誌性建築,還是整個武漢市的地標性建築,如黃鶴樓之於武漢一樣。」
圓通閣一層牆壁上有259件惟妙惟肖的觀音石刻雕像;二層中高12米的金絲楠木千手觀音造像更是精美絕倫。這些觀音造像是按照從龍門石窟、敦煌石窟等遺蹟臨摹而來的觀音像雕刻的,歸元寺要在圓通閣保存和展示觀音造像文化。隆印法師:「像歸元寺這種歷史名寺,必須要有能體現佛教文化、傳統文化的建築,並能傳承下去。」
隆印法師認為,佛教文化是可以有利於社會與民眾的。修建有傳統風格的寺院建築、展出佛教文物,都是嘗試挖掘寺院文化底蘊、以佛教文化服務社會的方法。此外,歸元寺還建了一個面向公眾免費開放的正藏圖書館。隆印介紹說:「漢口有市圖書館,武昌有省圖書館,偌大的漢陽卻沒有像樣的圖書館。正藏圖書館的藏書先期以佛學書籍為主,逐漸增加其他門類圖書,最終要達到藏書20萬冊、佛教書籍佔到40%的規模。」隆印法師對圖書館寄望甚高:「佛教再過10年可能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寺廟的功能肯定要變,它要轉向服務,服務於社會的方方面面,建圖書館就是服務社會的一種方式。如果條件允許,我們還想在圖書館開辦『百科講堂』,請一些知名的學者、專家來為民眾開設講座,讓圖書館真正成為豐富民眾文化生活的場所。」
佛教文物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歸元寺特別注重對佛教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如今,歸元寺藏經閣的經書不乏佛學珍本,有的甚至是孤本,十分寶貴。藏經閣是1998年落架大修後的建築,外立面基本上保持了藏經閣的原制式、原風格和原規模,內部則全方位加強了安保設施。
在歸元寺的鎮寺之寶中,位列第一的就是晚清製作的「乾漆夾貯脫胎貼金」羅漢像。2000年9月,歸元寺嶄新的羅漢堂在原址上竣工落成,建築外觀保持了原有風貌。羅漢堂內的水電設施安裝合理,消防設施完備,並設置了天窗,保證了通風和採光,同時也可以調節四季溫差的變化,保護羅漢像。
在現代傳播科技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歸元寺作為一座典型的都市寺廟,經過近年來不斷地探索和總結,在運用新媒體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較為成熟、行之有效的做法。
歸元寺官方網站是代表寺院文化形象的窗口。為了讓網民更加快捷、方便、全面地瀏覽網頁,更深刻地感受「網站裡的佛教文化」,歸元寺官網著重實現網站平臺的互動性,並引進了CAD三維製圖技術,可以讓網民有一個直觀、立體的視覺效果。此外,歸元寺還結合寺中佛教瑰寶五百羅漢,開設了「在線數羅漢」的小遊戲。
2010年8月30日,歸元寺「歸元隆印」微博開通,歸元寺官方微博同步開通。微博根據用戶年齡特點和佛學修行程度,儘量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在線信眾互動,將佛法知識通俗化。同時,儘量及時回答信眾學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種講學弘法方式拉近了普通民眾與佛教的距離,目前關注「歸元隆印」的網友近300萬餘人次。微博每發一篇博文、每講一段佛法,都會引來數百名網友的跟帖回復,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參與到佛法的學習與實踐中來。
隆印法師:「傳播佛法,開啟大眾智慧,本就是出家人應做的事情。弘法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希望我對佛法的理解通過微博的傳播,能給人哪怕是一點點的啟迪,讓他們平常的生活充滿更多的智慧與快樂。算是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祈福文化歷來是宗教文化的重要內容。農曆大年初一到歸元寺燒頭香和初五拜財神是武漢當地乃至湖北省民眾的一項傳統民俗。之前因人數眾多,過量的焚香燃燭使歸元禪寺過年期間煙霧繚繞,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對緊鄰寺院周邊的大量民居也造成火災威脅。為消除隱患,歸元寺開始改變傳統燒香祈福方式,自2011年起,實行環保、便捷的「電子祈福」。這在全國寺廟中屬首創,並得到很多寺院的認可。
在靈活運用現代傳媒上,這些探索及努力所收到的實效日益彰顯。目前,到歸元寺的信眾,由原來的老人多、婦女多、病殘多、文盲半文盲多,逐步向年輕化、高學歷化人群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開始關注佛教、接觸佛教、了解佛教。
隆印法師:「有的新媒體網絡平臺也傳播一些不健康及對佛教質疑的信息,給弘揚佛法帶來負面的影響。這需要我們更加注重甄別良莠,以更好地引導人們從善棄痴,正信正行。」 (文:吳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