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龍華區福城街道新開的竹公園竣工。附近的市民推開家門,轉角進園,在此休憩打鬧,享受親近自然的快樂。 深圳特區報記者 耿超逸 攝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方慕冰
通訊員 伍秋蔚 張妮
竹林迎風搖曳,清新綠色撲面而來。近日,龍華區福城街道新開的竹公園竣工。附近的市民推開家門,轉角遇見綠,在此休憩打鬧,享受親近自然的快樂。
依據公園地理環境、植被現狀,福城街道將4500平方米的竹公園打造成以生態修復、康體休閒、文娛活動為主要功能,以竹子為主要景觀的特色社區公園。記者來到龍瀾大道與茜坑路交會處,看到竹公園內種植毛竹、剛竹、紫竹、佛肚竹、青皮竹以及鳳尾竹等竹木,搭配多年生植物組團及詩意景牆,盡顯「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的主題氛圍。
「十幾年了,門口的空地一直是荒地、菜地,去年終於被開發成了公園,來這休閒的人多了,我們的生意都變好了!」在竹公園對面路口開店的黃先生說,天氣好的時候,自己也會跨過馬路到公園裡轉轉,希望未來公園能增加一些健身器材,供市民運動鍛鍊。
「家門口有了小公園,拐個彎就是竹林美景!」福城街道茜坑社區圍仔村居民吳瑞梅也特別喜歡帶著三歲的女兒來竹公園散步。在她看來,身邊的綠意濃了,環境變好了,是市民真正能享受到的惠民工程、生態福利。
街巷拐角、被垃圾佔據的牆角邊、城中村小塊違建地等「邊角料」一度成為社區環境、城市品質的「小傷疤」。但經過街道的整治、共建後,用「見縫插針」的方式布局城市公園,提高市民對綠地的感知度和獲取度,不僅能讓城市更有「溫度」,也是市民美好生活升級版的需要。
龍華區福城街道城市管理科項目負責人蔣笑告訴記者,2020年,福城街道轄區環境面貌持續改善,共建獅徑公園、竹公園等5個社區公園。除公園外,福城街道還全力推動市容環境提升項目建設,發掘打造隱藏在街巷角落、長期被忽略的微小空間,在龍瀾觀天路跨線橋周邊、觀光路轉龍瀾大道交會處、茜坑路與龍瀾大道交會處、福前路河道周邊交會處、福前路、章閣路、觀光路等16處路口打造精緻的「口袋公園」,既實現了城市土地資源的精細化利用,又有效激發了社區活力。
「隨著春節假期臨近,疫情防控反彈風險上升,我們也呼籲轄區居民留深過年。」蔣笑說,有了這些家門口的綠地,每一位居民都能出門即見綠、轉角遇美。疫情期間既能避免聚集,又能放鬆心情、緩解壓力,讓留深過節的市民享受到細微之處的誠意與關愛。
作者:方慕冰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