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嶽母攜女兒和妻的表弟來寧波小住。妻的表弟是專程來旅遊的,慕名去西湖,要我陪同,我便和他去了。我去過西湖多次,曾經寫過一篇《西湖雨》,西湖的美自然是我較為欣賞的,然而整日滿堤的遊人讓我對於那裡的偏愛漸漸歸於平淡,再遊時已經沒有了以前的新奇,多了一份平靜。
這次我們照例從柳浪聞鶯開始遊起。滿眼的垂柳依然青翠,只是柳間的鮮花已經凋零,鶯也沒有了蹤影,大概是怕了這盛夏的熱,早已經飛到北方避暑了吧。驕陽從頂空照下來,被垂柳的枝條溫柔地給遮擋起來,只在地下投出斑駁的影。樹上的知了敬業地歌唱著,一刻不停歇,讓柳浪聞鶯頓時變成柳浪聞蟬了。
妻的表弟似乎並不欣賞「柳浪鳴蟬」,匆匆地走到湖邊的碼頭,我抱著女兒和嶽母緊隨其後。在我們還在猶豫要不要坐船時,他已經和船家講好了價格。船上可坐六人,我們三人加女兒坐一排。對面坐著兩女一男,皆講山東話。我以為他們是一起來的,後來和艄公聊天,他們才說是彼此陌生的遊客。艄公說,有緣千裡來相會,十年修得同船渡,我們都是有緣人。
船行湖上,輕波泛起,驕陽映波。艄公一邊划船,一邊講解關於西湖的歷史典故。不經意間,船就繞過了小瀛洲,來到了三潭映月。湖中有三座石塔。我看資料上說,中秋月夜,在塔裡點上燈燭,洞口蒙上薄紙,燈光從紙中透出,宛如一輪明月,倒映在湖中。等到皓月當空時,月光、燈光和湖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雲影相互映襯,畫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我們白天無法欣賞這種勝景,自然也不解它的好,只象徵性地拍了幾張照片,乘船離開。
我來到西湖多次,都沒有進過雷峰塔,只站在景區外觀望了幾眼,因為聽人說雷峰塔是重修的,現代化感較強。妻的表弟還在船上便念叨著去雷峰塔,我便陪他們一起購票進去了。
艄公說,雷峰塔投資數億。但走到塔裡,除了塔心堆放著一些原塔的碎片外,找不到半點古塔的感覺。塔裡空調涼氣逼人,倒是讓我們清爽許多。我們乘坐塔裡的電梯到了塔頂,在那裡站了一會兒,又順著電梯返回塔底,離開了雷峰塔。在這麼一個有故事的塔裡,我找不到許仙、白素貞和法海恩怨糾葛的歷史痕跡。大概來這裡找尋白娘子傳說的人要大失所望了。
蘇堤上還是遊人如織。我在《西湖雨》寫過的和愛人漫步蘇堤之上、執傘相擁的場景怕再也不會出現了。此時女兒在我懷裡睡著了,像一團軟麵條,且沉。我只好用兩隻手抱住她。
當然,畢竟西湖六月中,這裡能夠吸引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寫詩作賦,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曲苑風荷裡荷葉正茂密地生長著,粉紅色的荷花點綴在荷葉叢中,雖然不多,但在中午的陽光照射下顯得明麗鮮豔,確實是「映日荷花別樣紅」。唯一遺憾的是,荷花周邊被網圍住,只開在湖中的一角,少了「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意境。
和前幾次一樣,我每次遊西湖的最後一景都是斷橋。杭州的冬天很少下雪,斷橋殘雪的意境已經很少體會到了,何況現在是如火的七月,然而那裡依然聚集了很多人。斷橋的北面水裡同樣生長著很多荷花,很多人站在斷橋上觀荷。多少年前,許仙和白素貞在斷橋相會,成就一段美麗愛情。今天的遊人們也在斷橋相會,他們找尋著各自心中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