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載花燈戲,是江西地區花燈戲的代表,又叫花鼓燈,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明末清初年間,傳播到當時聚集有很多移民的萬載山區,並且與本地的花鼓燈相融合,形成了一種百姓喜聞樂見的花燈戲,衣閒時,山區的居民白天玩燈,晚上唱戲,生活很愜意。因其具有很濃鬱的鄉土氣息而受人們的青睞。
明末清初時期,贛南地區由於戰爭不斷和官府的壓迫嚴重,大批移民聚於萬載山區,帶來了早期的贛南採茶戲也稱燈戲,與萬載地區的花鼓戲相融合,後來又吸收民歌、民調和曲藝劇種高安絲弦戲等營養成分,形成一種唱一生一旦或一醜一旦的「對子戲」,後來發展成具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角班」,表演方式皆是以燈帶戲,這是萬載花燈戲最早的形式。慢慢地花燈戲形成半班,開始表演有故事情節的腳本戲,並在其他劇種的影響下形成了在唱腔、表演等方面具有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
豐富的江南鄉土氣息和人情味,使得萬載花燈戲具有非常迷人的魅力。最初的時候,花燈戲是採用一生一旦或者一醜一旦的表演方式,然後逐漸地演變為三角,直至八角即老生、老旦、大花、小花(醜)、生巾(小生)、姬生(正旦)、煙花旦、彩旦。在表演上各行當之間的表演方式有著很嚴格的區別,如旦角的基本步法是碎步,有快慢之分,而小生、小丑則分為高步、矮步,矮步又分猴拳步、螃蟹步、蛤蟆步、掃腳步、下水步、上下嶺步等步法,有著極其嚴格的區別。花燈戲的表演活潑,具有載歌載舞的特點。
臉譜的畫法則較為輕鬆,如小丑的臉譜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和情節的發展,而採用不同的圖案,因而具有很高的創新性。花燈戲的音樂曲調主要有「花燈調」、「小調」、「平調」三大類,其中花燈調是最原始的曲調,有些曲調還是當初贛南人移民的時候傳過來的,更多是本地勞動人民的智慧成果,如「十盞花燈」、「十月插花」、「正月裡來是新年」、「十賀」等曲調,旋律優美,節奏鮮明,具有很濃鬱的鄉村氣息。小調是除花燈調外的民歌,一般都是本地小曲,通俗易懂,便於百姓接受。
在道具上,花燈戲分為文戲和武戲,文戲的道具主要是特製的手帕、摺扇、花傘、花轎等,而武戲道具則是槍、刀、把子等。樂器有打擊樂器和管弦樂器之分,打擊樂器主要以班鼓、堂鼓、椰子、大小鑼、大小錢為主,輔之馬鑼、包鑼、木魚、碰鈴、雲板等樂器,管弦樂器則以竹笛、大小噴吶、笙、高胡為主,輔之中胡、低胡、三弦、小提琴、大提琴、長笛等樂器,後來又增加了雙簧管、小號、中號、長號等樂器。
花燈戲的表演劇目都具有載歌載舞和旋律優美、樸實的特點,傳統的劇目有《數麻雀》、《爭背簍》、《雙賣紗》、《三子釣魚》以及《十送郎》、《十繡鞋》、《十月望郎》等很多以十開頭的劇目,這些劇目均以百姓的生活為創作素材,因此深受百姓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