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區花燈戲的代表,萬載花燈戲,有什麼樣的特色和藝術魅力?

2020-12-24 旅途的孤單收穫成長

萬載花燈戲,是江西地區花燈戲的代表,又叫花鼓燈,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明末清初年間,傳播到當時聚集有很多移民的萬載山區,並且與本地的花鼓燈相融合,形成了一種百姓喜聞樂見的花燈戲,衣閒時,山區的居民白天玩燈,晚上唱戲,生活很愜意。因其具有很濃鬱的鄉土氣息而受人們的青睞。

明末清初時期,贛南地區由於戰爭不斷和官府的壓迫嚴重,大批移民聚於萬載山區,帶來了早期的贛南採茶戲也稱燈戲,與萬載地區的花鼓戲相融合,後來又吸收民歌、民調和曲藝劇種高安絲弦戲等營養成分,形成一種唱一生一旦或一醜一旦的「對子戲」,後來發展成具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角班」,表演方式皆是以燈帶戲,這是萬載花燈戲最早的形式。慢慢地花燈戲形成半班,開始表演有故事情節的腳本戲,並在其他劇種的影響下形成了在唱腔、表演等方面具有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

豐富的江南鄉土氣息和人情味,使得萬載花燈戲具有非常迷人的魅力。最初的時候,花燈戲是採用一生一旦或者一醜一旦的表演方式,然後逐漸地演變為三角,直至八角即老生、老旦、大花、小花(醜)、生巾(小生)、姬生(正旦)、煙花旦、彩旦。在表演上各行當之間的表演方式有著很嚴格的區別,如旦角的基本步法是碎步,有快慢之分,而小生、小丑則分為高步、矮步,矮步又分猴拳步、螃蟹步、蛤蟆步、掃腳步、下水步、上下嶺步等步法,有著極其嚴格的區別。花燈戲的表演活潑,具有載歌載舞的特點。

臉譜的畫法則較為輕鬆,如小丑的臉譜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和情節的發展,而採用不同的圖案,因而具有很高的創新性。花燈戲的音樂曲調主要有「花燈調」、「小調」、「平調」三大類,其中花燈調是最原始的曲調,有些曲調還是當初贛南人移民的時候傳過來的,更多是本地勞動人民的智慧成果,如「十盞花燈」、「十月插花」、「正月裡來是新年」、「十賀」等曲調,旋律優美,節奏鮮明,具有很濃鬱的鄉村氣息。小調是除花燈調外的民歌,一般都是本地小曲,通俗易懂,便於百姓接受。

在道具上,花燈戲分為文戲和武戲,文戲的道具主要是特製的手帕、摺扇、花傘、花轎等,而武戲道具則是槍、刀、把子等。樂器有打擊樂器和管弦樂器之分,打擊樂器主要以班鼓、堂鼓、椰子、大小鑼、大小錢為主,輔之馬鑼、包鑼、木魚、碰鈴、雲板等樂器,管弦樂器則以竹笛、大小噴吶、笙、高胡為主,輔之中胡、低胡、三弦、小提琴、大提琴、長笛等樂器,後來又增加了雙簧管、小號、中號、長號等樂器。

花燈戲的表演劇目都具有載歌載舞和旋律優美、樸實的特點,傳統的劇目有《數麻雀》、《爭背簍》、《雙賣紗》、《三子釣魚》以及《十送郎》、《十繡鞋》、《十月望郎》等很多以十開頭的劇目,這些劇目均以百姓的生活為創作素材,因此深受百姓的歡迎。

相關焦點

  • 雲南:花燈戲的保護與傳承
    其演出形式大體為兩種:一是有人物故事的「醜、旦劇唱」,被稱為地花鼓、竹馬燈、打對子和對子花燈等;二是「聯臂踏歌」的集體歌舞,習慣稱為「擺燈」和「跳燈」。這些地花鼓、花燈等民歌舞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有的吸收戲曲的程式規律,逐漸發展成花鼓戲;有的則較多地保持著花燈的歌舞特點,搬演戲曲故事,被稱為「燈戲」和「花燈戲」。
  • 非物質文化遺產,平江花燈戲,有何藝術特點和文化價值?
    在流傳的過程中,花燈戲逐漸形成獨特的聲腔,有板腔、小調及專用曲牌之分。其中花燈戲中的板腔最具有特點,分為川調和打鑼腔,川調可以細分為陰川調、雙川調、兩板半、導板、叫頭、哀子等,打鑼腔分七字句與十字墩。板腔中與其他劇種不同的是採用「方塊式」,顯得比較單一和短小,在同一個調子內旋律的起伏基本是相平的,轉換板式換個曲調就可以了。
  • 「非遺傳承人」邵誌慶:我唱花燈戲,我從貴州來
    本人供圖  難忘的十九大,難忘的花燈小調  邵誌慶是黨的十九大代表,也是貴州花燈戲的傳承人。  她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上仔細聆聽了十九大報告,尤其是對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感到振奮不已。
  • 江西萬載傳統儺舞演繹非遺文化魅力
    江西萬載傳統儺舞演繹非遺文化魅力 2017-06-23 18:53來自全縣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齊聚一堂,集中展示傳統開口儺、得勝鼓、花燈戲等「非遺」文化項目,向人們展示當地獨特、多彩的文化之美。萬載儺舞是民間用於驅鬼逐疫和祭祀的民俗舞蹈。跳儺者頭戴面具,身著古裝,手執各種兵器,在伴奏下手舞足蹈,向儺神祈求國泰民安、人壽年豐。
  • 貴州花燈戲音樂會奏響經典《紅梅贊》
    《紅梅贊》貴州花燈戲音樂會現場《紅梅贊》貴州花燈戲音樂會現場 2019年9月首演的貴州花燈戲版《紅梅贊》是首次以貴州傳統戲劇形式展現「江姐」形象。首演結束後,受到社會各界的不斷好評。由飾演江姐的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貴州省花燈劇院院長邵誌慶、國家一級演員蔡妙禧等主演與民族樂團默契配合,通過花燈戲劇與現場演奏的方式,向觀眾娓娓道來《巴山蜀水要解放》《青松林內紅旗楊》《喜迎紅霞出東山》《繡紅旗》等等曲目,或激昂澎湃,或悲愴憂傷情景音樂會將一個革命女性的坦蕩心靈和壯麗情懷浸入觀眾的心田,激起了觀眾絡繹不絕的掌聲。
  • 花燈劇《月照楓林渡》:一部戲挽救一個劇種
    花燈劇《月照楓林渡》劇照貴州花燈戲有六百多年歷史,在和本土山歌、民歌結合的過程中漸漸成熟,成為貴州當地街知巷聞的民間藝術。作為第十九屆上海國際藝術節「貴州文化周」的重頭戲,花燈劇《月照楓林渡》將於金秋登陸上海。
  • 貴州花燈戲《鹽道》:創新傳承地方非遺
    流傳於貴州民間的花燈歌舞,蓄勢待發地想要展現其作為地方戲曲非遺文化的深度和厚度。  □□ 美斯貴州花燈戲《鹽道》,大氣磅礴地傳承著貴州精神和富於特色的地方非遺。花燈從草根藝術蛻化到舞臺藝術過程中的創新,使田間地頭的「路燈」恍然變身為獨坐書房的「檯燈」。花燈藝術所積累的底蘊,在傳承過程中所擁有的龐大本土群眾,早已使開演前「不懂花燈」的疑雲煙消霧散。  戲劇特有的能力是意志和感受,一旦過分著力於理性認識,就可能喪失衝突的美。一出好看的戲也可無須做到一清二楚的故事敘述,而是要透過情緒的迸發點,以感情衝擊讓觀眾情不自禁獲得「好看」的感受。
  • 陸良滇劇小戲《守望》在「雲南省花燈滇劇藝術周」劇(節)目小戲...
    掌上曲靖訊 11月22日,陸良縣滇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展演中心創作的滇劇小戲《守望》在「雲南省花燈滇劇藝術周」劇(節)目·小戲展演,榮獲小戲三等獎。11月16—22日,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雲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雲南廣播電視臺主辦的「雲南省花燈滇劇藝術周」在楚雄州元謀縣舉行。 陸良縣滇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展演中心作為曲靖市代表二隊之一參賽,其選送的滇劇小戲《守望》是以陸良縣「八老」三十年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守山護林為題材,以滇劇中的絲弦唱腔為主要唱段。
  • 貴州花燈戲《雲上紅梅》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成功上演
    2019年11月15日、16日晚,貴州原創少數民族現實題材大型花燈戲《雲上紅梅》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成功上演,濃鬱的貴州民族風情,精湛的花燈戲唱腔,揪心的感人劇情,得到首都觀眾的點讚。花燈戲《雲上紅梅》在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演出該劇作為2019年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臺演出劇目,參加了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舞臺藝術之名為祖國獻禮,新中國70年我們共同走過」——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劇目展演。
  • 貴州湄潭農民自編花燈戲「十謝共產黨」傳唱山村
    湄潭縣委書記滕昭義說,花燈戲《十謝共產黨》,是農民發自內心的歌唱,飽含真情。  在龍鳳村幹了27年的老支書伍遠華說,龍鳳村是遠近聞名的生態茶園村,2010年全村茶園面積達到5100畝,戶均8.7畝,農民年人均收入4980元,其中九成來自種茶,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農戶有上百家。這一切,得益於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政策。
  • 儺(nuó)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戲種
    在傳統的華夏文明中,"儺"是歷史久遠並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具有強烈宗教和藝術色彩的社會文化現象,它起源於漢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巫術意識。儺戲的演出形式很特別。首先,它的表演大多戴面具。早期的儺戲角色,便是靠面具來區分角色行當。面具又稱臉子或臉殼子,多為木質,也有絲質,所繪花紋及色彩,各地大同小異。
  • 2020年雲南花燈滇劇藝術周閉幕
    11月22日晚,隨著花燈歌舞《元謀燈》的音樂響起,為期7天的2020年雲南花燈滇劇藝術周閉幕。閉幕式上,本屆花燈滇劇藝術周的組織獎、編劇獎、導演獎、編導獎、音樂獎、表演獎以及演唱比賽優秀獎等單項獎逐一出爐,昭通市代表隊表演的《姊妹採花》榮獲花燈類展演一等獎,雲南省滇劇院表演的《戲裡戲外》榮獲滇劇類展演一等獎,玉溪市代表一隊的劉縉諾和雲南省滇劇代表隊的李俞龍分獲青年演員演唱比賽花燈組和滇劇組第一名。
  • 貴州花燈戲學員將參加第十屆國戲杯電視展演
    7月1日,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戲)舉行地方戲曲戲2018-2019學年第二學期花燈戲(中專)專業考試,貴州花燈劇院委託北戲培養的第四屆花燈非遺傳承班(花四班)30名學生完成了第一學年度的學習,接受考試。值得祝賀的是,陳煜同學將要參加第十屆國戲杯電視展演。
  • 戲曲·秀山花燈|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
    秀山花燈主要分布在秀山的蘭橋、溶溪、峨溶一帶,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花燈藝術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又稱跳花燈、耍花燈、花燈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廣泛流傳於四川、湖南、貴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區。它起源於唐宋,延續於元明,興盛於清代,清末民初正式命名為『秀山花燈』。
  • 「南有自貢恐龍燈,北有哈市冰雪燈,東有淄博鬧花燈」,細數花燈派類
    所謂活燈,就是由人物裝扮起來的花燈,潮州歌冊《百屏燈》首句:「活燈看完看紗燈」中的活燈,指的也應是這一種。紗燈則是花燈藝人們用各種材料,通過扎制,粘貼,縫接等手法製作出來的花燈。活燈,一種有情節有過程的花燈。
  • 花燈戲《楓染秋渡》成功上演 展現人性真善美
    5月14日晚,由貴州花燈劇院傾力打造的大型花燈戲《楓染秋渡》在南京紫金大戲院成功上演。唯美的舞臺布景,感人的故事情節,濃鬱的地方風情,給南京觀眾帶來了一場不一樣的試聽盛宴。20世紀初,黔北楓林渡口,林、劉兩個釀酒世家聯姻了。正值妙齡的劉府小姐劉荷荷懷著幸福的憧憬嫁進劉家,卻不想迎來的是新郎林玉儒那張冷漠得令人不寒而慄的臉。
  • 【文化呈貢】呈貢老年大學藝術團——傳承呈貢花燈藝術
    呈貢花燈源於明、清小曲和江南一帶的民歌小調,由南方戲曲與滇池流域地區歌舞小調相融合而形成。數百年前就有一些與花燈演出有關的蹤跡。如「管弦春社早,燈火夜街遲」,楊升庵的《觀鞦韆》詩中有「滇歌棘曲齊聲和,社鼓漁燈夜未央」。現呈貢花燈音樂中仍完整保存著以【打棗杆】【金紐絲】【寄生草】等為主的明清小曲。
  • 物言非遺|嶺南地區花燈習俗的代表——佛山樂安花燈會
    樂安花燈會·印象樂安花燈會是南海羅村樂安圩一帶每年元宵期間掛燈、賞燈的傳統民俗活動,其歷史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傳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現在,樂安花燈會分布以傳統樂安圩為中心,其影響範圍輻射周邊張槎、南莊、桂城、鹽步、大瀝等地。
  • 大型花燈劇《楓染秋渡》即將上演
    該劇的創作匯集了全國知名的劇作家、導演、作曲家、戲劇研究專家、燈光設計師、舞美設計師、服裝造型設計師,由著名花燈表演藝術家邵誌慶領銜主演。   2003年,原創大型花燈劇《月照楓林渡》首演,後重新改版為大型花燈劇《楓染秋渡》。10多年來,歷經總共16次大修改,通過不斷的修改打磨,使其藝術魅力絢爛綻放。
  • 邊城秀山 璀璨跳花燈 濃濃西街情
    它源於漢族「燈兒戲」,融入了武陵山土家族、苗族歌舞表演技巧,集宗教、民俗、歌舞、雜技、紙紮藝術為一體,深受秀山人喜愛,是秀山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秀山縣城,鳳凰山花燈民俗旅遊區和西街民俗文化景區互融共生,是享受自然美景、品味特色美食、體驗花燈文化、感悟百年鄉愁的絕佳之地。 秀山花燈傳古今 八仙桌壘成的高臺上,手揚摺扇的「么妹子」顧盼流轉,巧笑倩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