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是中國歷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
白居易一生勤於詩歌創作,他的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是唐朝留下詩歌篇章最多的詩人。他的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也是中國古代詩歌創作最為豐富的詩人之一;作為政治家、思想家,他還留下多方面的著述。
他的詩非常喜歡寫實,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為特點,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詩連用了4個很含糊的比喻,讓人捉摸不透,但是卻非常有名。此詩便是白居易一首題為《花非花》的詩。
後來,瓊瑤借用《花非花》的名字,寫了一部小說,被拍成了電視劇。說起瓊瑤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很多明星也都是因為她的作品而爆紅的,因此被大家稱之為是瓊女郎。
我們都知道瓊瑤的小說中非常注重名字的「唯美」,選用《花非花》這個名字,可見這朦朧之美被誰讀來都心生沉醉。
《花非花》原詩如下: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首詩總共26個字,風格迥然不同,與白居易的其它詩篇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白居易的所有作品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白居易寫出這首詩不久,立刻引來了一眾討論,因為白居易一向是以「寫實」風格著名,尤其喜歡表現當時人民的生活疾苦。細究起來,就字面上說,這首詩的語言明白暢曉,並沒有什麼難懂的字詞。但是這首詩的橫空出世,讓很多人表示捉摸不透。
前兩句「花非花,霧非霧」,雖然連用兩個否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所喻之物似花一般美麗,似霧一般朦朧。「如春夢」雖美卻短暫,「似朝雲」雖美卻易散。
中間兩句「夜半來,天明去」,夜半時分,突如其來;天明時刻,又悄然離去。作者是在說花,還是說霧,還是在說夢呢?「來」、「去」承上啟下,引出後面兩個新的比喻,
最後兩句,「來如春夢」四字,來的時候就像一場春夢,那麼美,卻又如夢一般短暫;離去的時候像朝雲那般輕盈,消失得無影無蹤。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嘆:「去似朝雲無覓處」。
詩中四個比喻環環相扣。
如行雲流水,自然流暢,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詩的最大特點。詩人以多個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本體,從不同角度反覆設喻,多側面揭示認知對象的特點,傳達主體獨特的生活感受和體驗。
這首詩句式獨特,且通篇取譬,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縹緲的,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可以指生活中存在過的一切美好的人和事。
若要深入理解這短短幾句所寫的意境和內涵卻要頗費周折,給讀者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間。
所以,這首詩的「朦朧」之處在於,它所要表達的主題是非常隱晦的,是什麼東西,說它是花麼?其實不是花,說它是霧麼?其實不是霧。創造特殊的藝術境界,故能啟人深思,豐厚語意,揚厲氣勢。難以說清,捉摸不定。
一首「花非花霧非霧」的橫空出世,也讓這首詩也因此得到了一個神秘而富有魅力的稱號:朦朧詩。
可見,中國古代詩詞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是同一個詩人,也能創作出不同風格的作品來。浩瀚的歷史文墨裡,大唐的星河中,永遠流傳著古往今來的詩詞之夢。
晚年的白居易,以「獨善其身」為準則,追求一種自我完善、自在閒適的生活。他發揮詩壇領軍人物的社會影響,時常和劉禹錫詩歌唱和、組織吟詩活動,並一直堅持詩歌創作。
最後編寫《白氏長慶集》,為人間留下幾近完整的瑰寶,《花非花》就是其中一首讓人難以忘懷的詩。
當你也想去品讀一番的時候,不妨翻開書本,來靜靜體會唐詩宋詞當中的淡然與智慧。
下面這套《飛花令》推薦給你,裡面不僅包含了白居易的作品,還有很多文人雅士的傳世經典,希望你在品讀的過程中,也能收穫內心的寧靜。
在唐朝衡量一個人是否贏得人生,關鍵看其是否建立了「兼濟天下」的功業,創作出流傳於世的作品。白居易既是一位濟世為民的好官,又是一位與李白杜甫齊名的大詩人,可謂人生的「大贏家」!
書中包含近1000首經典詩詞——從《詩經》《楚辭》到唐宋詩詞、明清佳句,集結名家名篇,精選最傳世的千古詠嘆,講出每一篇詩詞背後的文化故事,與你我共勉。
點擊下方商品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