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大地震將麗江這個雪山腳下的古城「震」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面前,彼時,大概大多數人對雲南的印象還停留在大理五朵金花和西雙版納的大象和孔雀隨地亂走。一時之間,消失的地平線、一米陽光將許多好奇的遊人吸引到了麗江,而在這之後,又有許多就此留下的人的故事在坊間傳得沸沸揚揚。二十年過去了,眼看著古城的繁華如烈火烹油,眼看著一批批的客棧餐廳酒吧老闆們來了又走,走了又來,還有多少人仍然堅守在這裡?我們訪尋著為數不多的,在麗江古城開店十年以上的人,他們和他們的店,曾經的故事和現在的變化,見證著這十年,麗江古城一切的發生……
主人:呂大姐 麗江納西族 古城原住民
開店時間:35年
幹練、語速快是初見呂阿姨最直接的印象,讓人不由猜測這跟她35年來開店撐起一家人生計的經歷有關係。呂阿姨是本地的納西族,家族世代都是麗江古城的原住民。她的外婆是木老爺的弟弟的女兒,如果不是新中國改朝換代,或許她依然是養在深閨的貴族小姐。旁人看電視劇《木府風雲》看得是故事,於她,是先祖,是自身骨血的記憶。然而,解放後翻天覆地的變化,木氏後人都遷出了木府,呂阿姨一家三代被分到了忠義巷這一件小小的鋪面房子,更由於那個時代特殊的家族背景,沒有被分配到任何工作,一家人過得十分艱難。80年代初,和全國一樣,麗江也迎來了改革開放,呂阿姨便用這間鋪面開起了一家菸酒糖茶店,隨後學習了糕點手藝的她,開始專門做起了麗江粑粑,從2元一個到6元一個,最多時每天要賣出2000多個麗江粑粑,排隊等候著的不光有買早點的居民,還有四方街的小吃攤都是到呂阿姨這裡來批發的。回憶起曾經,呂阿姨說:「我兒子小時候喜歡吃甜食,但那時做出來的粑粑總是被無數排隊的人買走,兒子生氣了,直到現在也絕口不吃麗江粑粑」。2002年,呂阿姨把自己的麗江粑粑做了商標註冊,那也是麗江古城第一個有品牌包裝的食品。而她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著最傳統的麗江粑粑的做法,已經小有名氣,不僅本地電視臺和國內很多媒體都有過報導,連新加坡的美食節目到麗江也拍攝過呂阿姨身著傳統納西披星戴月民族服裝做著麗江粑粑的鏡頭。而如今,生活越來越好的呂阿姨的願望除了子女能有美滿幸福的生活外,就是希望能將做麗江粑粑的手藝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Q:這十年麗江古城有什麼變化?
A:政府的政策越來越放寬,從鼓勵本地居民打掃自己的家接待遊客,到現在家家都能做客棧,能辦到執照開店。以前分配不到工作,現在只要有手有腳,就有事情做。我外婆開始,到我媽媽這一代都生活得很壓抑,現在因為改革開放,我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再也不像以前一樣,想出去,但是又出不去。
Q:店的租金漲了多少倍?未來還會繼續留在麗江開店嗎?
A:店鋪是自己的房子。小時候奶奶帶著我在關門口買油炸粑粑吃,後來我自己做起了麗江粑粑,現在我希望我的家族能把這個手藝傳下去,這就是麗江最有特色,最能吸引遊客的東西。
Q:形容一下你心中的麗江。
A:開放以來,一天更比一天好。
新加坡電視臺美食節目到麗江拍攝呂阿姨的粑粑店,圖中間是呂阿姨的女兒。
12年前呂阿姨在店裡做麗江粑粑留影。
麗江市郵政局,選取呂阿姨的麗江粑粑店為經典代表,發行的賀年卡。
主人:阿丹 臺灣人
開店時間:15年
1999年九·二一臺灣大地震的時候,設計師阿丹在臺中的家就在裂縫的邊上,也許是因為同是受到過地震災害的原因,他在考慮找一個地方養病的時候,便選擇了麗江。2001年第一次到麗江的時候,他還對麗江一無所知,甚至把大理當作了麗江,在大理遇到的臺灣村的村長讓他去找自己在麗江的乾女兒,在臺灣就開始做設計喜歡玩收藏的阿丹有產品,和在麗江有店鋪想開店卻不知道經營什麼的村長的乾女兒一拍即合,在2001年12月開了這家「古鈴精怪」。店名「古鈴精怪」的」古「和」鈴「都是阿丹妻子名字裡的字,他也把自己對妻子的愛濃濃的表達在這間小店裡。最早古鈴精怪二樓的「攝郎酒館」也是古城第一家火塘酒吧,早期的麗江,時常會有世界各地優秀的民間音樂人來旅遊創作,阿丹這裡也成為了這些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們的聚集地。每到晚飯時分,混跡麗江的人們就在」塘主「的召集下,一人帶一道菜聚集在火塘,唱歌、喝酒,即興創作,最多時是有著幾十號人的大派對。當時《華夏人文地理》的攝影記者到麗江就在這個火塘完成了「在麗江的異鄉客」這一專題的拍攝。阿丹家的店鋪亦吸引了許多明星的到來,臺灣著名主持人鄭進一、歌手孫楠、陳小春、主持人李詠等都曾是這裡的座上賓。而最讓阿丹難忘的則是2007年他的偶像陳昇及樂隊成員也到過這裡,就在他生日的這天,在天邊雙彩虹的美麗景色下,從晚上6點,如同點唱機一樣,飲酒唱歌到深夜……十餘年的時間,阿丹的設計夢想在麗江得到了實現,他現在有著一支由各種工匠組成的團隊,而積累下的素材,更是可以讓他和他團隊的設計靈感得以充分肆意地發揮,對於設計師而言,這是其它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的巨大的誘惑力。
Q:這十年麗江古城有什麼變化?
A:外來的大都市的價值觀改變了本地原住民的價值觀,麗江從一個原始狀態的小鎮變成了旅遊城市,商業的影響不可阻擋,會讓異鄉客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我們是沒有權利叫一個環境因為個人而改變,只能去適應它。麗江太適合人居住,沒有工業汙染;而麗江也很包容,哪裡人都有,住的久的都有了第二代。
Q:店的租金漲了多少倍?未來還會繼續留在麗江開店嗎?
A:30倍。最早的店是在科貢坊,後來邊上都做起了酒吧,就把店搬到了五一街,現在在束河又多開了一家店,有現場製作鈴鐺。將來的話,還是順勢而為,現在大部分是在為房東打工,可以的話,還是要繼續做下去。還是要多想想這裡好的方面,不要多想負面的東西。
Q:形容一下你心中的麗江。
A:以前的麗江是不施脂粉的漂亮姑娘,現在是塗脂抹粉地告訴別人自己很漂亮。
十多年前剛到麗江的阿丹。
早期的麗江古城,混跡著一批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圖為大家在阿丹的店門口和店裡玩即興音樂。
著名歌星孫楠。
阿丹與臺灣著名主持人鄭進一。
2005年,阿泰因為一個夢從江蘇鎮江來到麗江,他夢見自己是一隻鳥,在麗江的小河上飛翔,飛過小橋流水,飛過古老的房子……在麗江遊蕩了一年後的阿泰認識了老威(編者註:廖亦武,筆名老威,詩人、作家,2012年獲德國書業和平獎)。當時阿泰在麗江的生活就是彈琴和畫畫,老威喜歡他彈琴的狀態,於是晚上在自己的酒吧等大家都喝得差不多了,就把琴或者鼓往阿泰懷裡一塞,讓他唱歌。老威喝到狀態後,便要開始吹蕭,他的簫聲需要凝神靜氣地欣賞,並非大眾能夠接受,所以常常就把客人嚇跑了,連帶酒吧的經營也無以為繼,於是,老威索性讓阿泰接手,於2006年7月18日正式開張了」38「號酒吧.整整十年過去了,阿泰在麗江結識了現在的妻子蛛蛛,如今他們已經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38號也從一個只有40多平方的二樓的小酒吧,發展到現在樓上樓下有80多平方,有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民謠音樂人許巍、李志、萬曉利都在38號留下過歌聲。唱著南方姑娘的趙雷在去北京發展之前,還在38號駐唱過一段時間。這十年間,藝術家、牛人、歌手、詩人、瘋子,喝大了打架,打人,也被人打,太多有意思的人和有意思的事共同譜寫著38號酒吧在麗江的輝煌時代,而十年後,關於阿泰和38號的各種故事仍在繼續……
Q:這十年麗江古城有什麼變化?
A:變化非常大,以前五一街非常安靜,燈光暗淡,只有幾家店,到38號要穿過昏暗的巷子,過恐怖的大門,走進荒草叢生的院落,爬上二樓,看到人橫七豎八地在那裡點著燭光唱歌,像個鬼屋,大家都很喜歡這種氣氛,我自己也很喜歡。現在的麗江很商業化,商鋪多,房租貴,傻逼多,好玩的人少。
Q:店的租金漲了多少倍?未來還會繼續留在麗江開店嗎?
A:因為房租上漲搬過一次,最早的38號的房東要裝修,所以房價漲到了我沒辦法承受,現在這個房東還蠻好的,到現在是漲了2倍。未來還是會繼續在麗江,這個酒吧還是賺錢的,可以養活老婆和孩子。除了賺錢之外,理想也不能放棄。
Q:形容一下你心中的麗江。
A:鐵打的麗江,流水的人!麗江依然是麗江,人心境不一樣,人多了,吾心不變!麗江在我心中依然是夢中的鳥,自由!在陽光下飛翔!在黑夜裡歌唱!我愛麗江!
曾經的老38號,留下太多讓人唏噓的珍貴回憶。
民謠屆大咖們都在這裡留下過醉意的歌聲。
從寂靜的深巷走過
從寂寥的曠野走過
你可曾回望有我依然在此相守相候
佛說修行千年
見面即為緣
常說詩和酒是分不開的,果然剛落座不久,茶過三巡,一棵樹的主人趙哥就拿出了本地自釀的稗子酒,清甜的酒氣瀰漫中,趙哥的話匣子也漸漸打開了。趙哥和嫂子是納西族本地人,地震後看著到麗江的遊客越來越多,於是在1999年租了親戚在古城現文巷的房子,也把家從古城外搬進了古城內,二樓住家,一樓開店。當時主要賣一些有當地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還有從西藏、尼泊爾淘回來的特色產品。早期古城很多開店的商家,都在一棵樹批發一些民族小玩意去賣,因為開店時間較早,一棵樹在古城裡很早就小有名氣。然而2013年3月11日,現文巷的一場大火將這個家和店燒得一無所有,家裡店裡全部衣物錢財,小孩從出生到成長的照片、收藏的民族服裝飾品、來店裡的名人留下的字畫、好酒的趙哥存放的各種美酒……都在大火中付之一炬。回憶著這一場令趙哥夫妻倆欲哭無淚的大火,嫂子說:「物質可以再回掙來,而很多被留下來的記憶就這樣全都沒了」。火災後很長一段時間,趙哥和嫂子晚上睡覺的時候閉上眼就是那灼熱的火光……但是,這樣巨大的打擊並沒有讓他們消沉和離開,2014年的春天,距離那場毀滅性的火災一年的時間,已經收拾好心情的他們又重新把這家店開起來了。猶如涅槃後的鳳凰,祝願他們今後的一切都能順順利利。
Q:這十年麗江古城有什麼變化?
A:變化還是很大的,以前古城河道裡的水是可以喝的,可以洗菜洗碗淘米,現在手都伸不下去。以前有很多老人家穿著漂亮的民族服裝在古城裡,現在原住民都搬走了。以前打招呼是納西話,現在打招呼是普通話。街上的感覺和氛圍都不是原來本民族的東西了。
Q:店的租金漲了多少倍?未來還會繼續留在麗江開店嗎?
A:10倍。以前賣的是小的純手工的東西,房租壓力小,現在房租壓力大,商品方面就會做調整。未來還是會以民族特色繼續吸引回頭客,做得下去就做,做不下去就回家種地。
Q:形容一下你心中的麗江。
A:一時不好形容,商業味太濃,強大的開發給人帶來物質之外,對於背後本民族的特色還是應該要保護一下。
2008年的趙哥,在被大火燒掉之前的一棵樹老店。
很多年前麗江古城裡還有牽馬經過的納西老爺爺,每次走到趙哥的店門口,都會進來和趙哥用納西話聊上幾句。
筆者剛認識江成的時候,他還是和人說話就會臉紅的小鮮肉的年紀,時光荏苒,現在的江成已經是兩個娃的爹了,而不變的還是他那張見人就很羞澀的純樸的臉。店裡的生意很不錯,這些年,還能堅持下來的老店大多都在縮減店面,而江成的銀店,比原來擴張了一倍。我們在邊上看著他老練地給客人介紹著商品,在待客間隙見縫插針地完成了這次採訪。江成是大理白族人,鍛造銀器是他的家傳手藝,2001年,他的媽媽就來麗江古城開了這家店鋪,2003年初中畢業後,他也到來到麗江,和媽媽一起經營這家店鋪。店鋪的對面是曾經麗江古城著名的鐵城火塘酒吧,那幾年,古城人不多,周圍鄰居們基本都玩兒在一起。每天店鋪打烊後,江成就到火塘酒吧幫忙,交了許多朋友,也見證了麗江那些年火塘酒吧文化的興起。而現在的江成,在回憶起那時的麗江古城,臉上出現了一絲傷感。好玩的人大多都離開了麗江,好玩的時光也不復再現,所以現在只能用心在生意上。店門口招牌上假一賠十的幾個大字隨時提醒著他要誠信做人做事,店鋪擴張,回頭客一批又一批,連續被古城評為文明經營單位…等等事跡都成為了這個白族小夥子在事業上努力的成績單。
Q:這十年麗江古城有什麼變化?
A:沒有以前那種感覺了,旅遊發展得很快,遊客的變化是最大的不同。以前遊客來店裡買了東西後,還會約著一起吃飯一起玩,能成為好朋友。而現在來買東西的遊客,就只是專門來買東西的,不會再有什麼交集。
Q:店的租金漲了多少倍?未來還會繼續留在麗江開店嗎?
A:6-7倍。是擴大了一個門面。未來還會一直做下去,想要傳給兒子,如果他願意的話。
Q:形容一下你心中的麗江。
A:麗江是適合長期居住的地方,環境、生活都適合。
2006年,還是學生年齡的江成為了繼承家業,就當上了小老闆。
早期來店裡買東西的客人,拍照留影后會把照片寄到麗江送給江成,這也成為了若干年後寶貴的記憶
雖然午市已過,但當我們走進阿秋私房菜的時候,院子裡仍然坐滿了來用餐的客人,阿秋則坐在茶臺前,招呼我們喝茶。因為好奇哥哥畫筆下的麗江風光,來自浙江衢州的阿秋1999年3月第一次來到麗江,這裡與城市生活的巨大反差,讓學過餐飲的阿秋在2005年下了決定,放棄導遊工作,在麗江開了這家私房菜館。愛吃更會做的阿秋將傳統的本地菜改良出更適合大眾的口味,也因此培養了一批固定的粉絲,來這裡用餐的一半是朋友,另一半是朋友介紹的,其餘則是跟著網絡點評尋來了遊客。十年過去了,常住古城的朋友們相約吃飯,第一時間都會想到去阿秋那裡,有朋友開玩笑說那裡就跟自己家廚房一樣親切。而阿秋的店在這十年裡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阿秋回憶起6年前來過的一個單身客人,帶著自己的另一半再次來麗江度蜜月,跨進同一家店,驚喜地疑惑著麗江變化如此之大,為什麼這裡什麼都沒變!阿秋則希望下一個10年,20年,30年都不要變,麗江這個能夠享受生活的地方,已經是他留戀的家,有相處融洽的左鄰右舍,以及越來越多的朋友們。
Q:這十年麗江古城有什麼變化?
A:從少女變成了少婦,不存在好與壞。大家都在說麗江商業了,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沒有商業,就沒有麗江。相比其它地方,這裡更適宜生活,大家都有小小的精神病,互相治癒。
Q:店的租金漲了多少倍?未來還會繼續留在麗江開店嗎?
A:4.5倍。二樓正在裝修,將來會是一個朋友聚會的靜吧,另外還有一個店「阿溢燦象山臘排骨」在經營。以後就算不開店也會繼續留在麗江生活。
Q:形容一下你心中的麗江。
A:麗江就是勾魂妖婦,離開她就很想念!逃不出的圍城!
想在麗江尋找到由同個老闆經營,地點不變的十年以上的老客棧實屬艱難。幾經朋友打聽,認識了這個由典型的納西院落建成的龍源客棧的主人趙叔。客棧距開業至今裝修過三次,最近的一次裝修是在2012年。院落裡種滿了花花草草,我們採訪主人趙叔的時候,有一位住店的客人在院子裡悠閒地曬太陽看書,而趙叔的老伴正要去古城南門接剛到麗江準備入住的遊客。來自東北瀋陽的趙叔原來就是一個生意人,因為在新聞裡看到了96年大地震而知道了麗江,而97年麗江成為世界遺產,以及昆明99年的世博會則讓趙叔叔發現了麗江的商機,於是在2003年的時候,他來麗江考察後,和老伴一起在同年接下了這個院子,開了這間客棧。住店的客人大部分是回頭客,而最讓趙叔叔難忘的一位客人是《轉山》的作者謝旺霖。2004年的一個陰冷的雨天,謝旺霖來到麗江,在大水車遇到了趙叔叔的老伴,被她帶來了客棧。對於他的騎行計劃,趙叔則中肯地建議他到香格裡拉再開始騎行,並細心地關照他一路上條件比較艱苦不容易有充電的地方,手機電量要節約使用。2010年謝旺霖帶著妻子來看望趙叔和阿姨,讓老兩口也是十分感慰。如今的趙叔已經舉家在麗江生活了十多年,兒子也在這邊娶了媳婦。很多麗江新移民都是兒女在這邊穩定後,需要花很多心思遊說父母也到麗江生活。像趙叔和老伴兒先在這邊紮根後再把兒女接來共同生活的,還真讓大家羨慕呢。
Q:這十年麗江古城有什麼變化?
A:麗江有些變味,2012年開始明顯覺得旅遊市場有點虛和膨脹了。
Q:店的租金漲了多少倍?未來還會繼續留在麗江開店嗎?
A:2倍多。2012年重新裝修後就把這家店交給兒子打理,另外又開了一家[東巴小巷]客棧。未來就留在麗江生活了,即使客棧不做了也不會走。
Q:形容一下你心中的麗江。
A:氣候好,生活節奏慢,適合做生意也適合生活,麗江是全國旅遊業的龍頭。
十年之前
我不認識你
十年之後
我們是朋友還可以問候
麗江的傳說仍在繼續……